撥開那些塵垢

默泉
樂以忘憂
Published in
Mar 26, 2021

--

世界無論多瘋狂,生活仍得繼續。

二零一九年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有挑戰我們理解和接受力極限的事發生。曾經自以為「活在福地」,現在才知道長期處於鬱躁、驚惶、跳制狀態是什麼回事。那時候的「福」,原來是由未來透支的。

有時會覺得連放鬆也是罪,又或者,是難再有興趣放鬆,因為別人在受罪時自己放鬆實在太不像話……基於這種怪奇心理狀態,有一段時間實在無法靜下心來聽古典樂,尤其那些由聲律與節奏的和諧整齊生出美的作品。層層遞進的pattern、完美緩解的cadence,未免更突顯這世界的崩壞?於是,我開始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願意聆聽那些不協和、樸拙、怪誕或失衡的作品。因為它們令我不那麼感到離地。

就是在這時間點,收到唱片公司寄來Hilary Hahn的最新唱片。二零一九年九月開始sabbatical leave一年的Hahn,是很多樂迷心目中最渾然天成的在世小提琴家。拉琴於她,跟呼吸一樣自然。完美無瑕的技巧、不著斧痕的音樂感,本來已能取滿分,難得她還是個全無架子又愛笑的輕快女子,YouTube上你可找到她和「Two Set Violin」在台上大玩呼拉圈同時演奏帕格尼尼《廿四號隨想曲》的高難度影片,裡面盡見她孩童般的笑臉。

DG為她推出的這張新唱片,收錄了她和法國廣播愛樂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於二零一九年的錄音。Hahn在唱片小冊子寫道:「這些年,幾乎每次到巴黎都是和這個樂團合作。」一八至一九年樂季,她更是樂團的「駐團音樂家」,和指揮Mikko Franck及樂團當然是默契十足。

唱片名為「Paris」,選曲也全部與巴黎有關,最後兩曲更是當代作曲家Einojuhani Rautavaara為她而寫的兩首小夜曲。一九二三年在巴黎首演的普羅哥菲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唱片主打曲目,Hahn完全能駕馭此曲的變幻多端和怪誕萬分的情緒起伏。當中短小的第二樂章(諧謔曲),我總覺得是在耳際支支亂飛的一隻蚊的故事,Hahn拉起來可謂形神兼備,我仿佛看見蚊子在頑劣地飛行。

不過我認為整張唱片最有衝擊力的是第一首:法國作曲家蕭頌(Ernest Chausson,1855–1899)的《音詩》(Poème)。今年香港藝術節Charles Richard-Hamelin的鋼琴演奏會,剛好也有演奏蕭頌作品(《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但他的其他作品都遠不及《音詩》那般為人熟知和喜愛。

《音詩》是一首深沉的挽歌。來而復往的主題,如像不忍惜別,正合此際聆聽。蕭頌是個大器晚成但早死的音樂家。生於富有家庭的他,按父母意願唸完法律學位才在巴黎音樂學院習音樂,四十四歲時卻因騎單車意外而死。《音詩》由緩慢的旋律展開,1:50開始,是Hilary Hahn扣人心弦的一分鐘獨奏。神秘簡約的音符,飽滿宏亮的音色,令人想起遠方的人用蘇格蘭風笛吹奏著悼念之歌;似有還無,將盡未盡,這一刻終於能進入樂曲之中,暫忘世情。

--

--

默泉
樂以忘憂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