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辦講座到經營電商,加上新型態的空間經營——日本出版產業的微轉型

櫞椛文庫
櫞椛文庫
Published in
Nov 14, 2020
HAKADORU 新宿三丁目店(日本出版經銷東販所經營的共同工作空間)

【撰文整理/林廷璋】即使在日本,無論是紙本或電子書、文學或時尚雜,不管任何一家出版社、經銷商和書店,每天都在面臨著相同的挑戰:市場;而特別是「漫畫」,今年因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這波由《鬼滅之刃》領頭所帶起的宅經濟,嘉惠所有與其相關的從漫畫刊物、單行本到電視動畫,及近期上映的電影版,種種銷售加上票房數字,仍持續在刷新紀錄。

依舊令人好奇的是——「出版」在網路時代下,真的已經不行了嗎?紙本閱讀的市場還能多萎縮?電子書的市場未來將會拓展到多大?

縱觀整個出版產業,若要深究其原因、轉變和未來趨勢,則又得先將產業鍊中的每個環節,細分之後再做分析和比對;在參透或理解那些數字之前,或許能先從日本出版圈,他們在近期(甚至有些佈局更久)所做的一些調整和嘗試,看出些許端倪或新的方向,各家陸續成立新的部門、跨業合作,推出新企劃以開闢新的收益來源,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拿來參考、借鏡的案例。

老牌出版社的佈局轉型,從料理瞄準熟老齡客群

原本預計要在 2021 年春天推出,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提早至今年 10 月 1 日上線的:「文春 marché」(文春マルシェ),是老牌的出版社文藝春秋旗下,除了既有的雜誌(文藝春秋、週刊文春、Sports Graphic Number、CREA)、出版叢書,以及每年定期舉辦的兩大文學獎:芥川賞、直木賞;另外,還有集結資深記者、評論家、作家等人撰寫,以深度報導為主的新聞媒體:文春 Online,其事業體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而這次,是以「飲食」為核心,舉凡零食、甜點、米飯或麵食等,匯集各種餐食料理的電商平台。

在該平台上可購得的產品至少超過百項,年底前預計還會增加 40–50 個新品項。然而,這對創設於 1923 年,至今已超過百年的出版社文藝春秋來說,打造這個與「吃」相關的新品牌「文春 marché 」,其實並非偶然,說來這都得歸功於過去長年累積下來的出版經驗。為了提供給讀者更好的文章「內容」,由作家和編輯們一個個深入到各地進行採訪,挖掘更多食品生產相關的資訊與資源,再找來擁有超過二十年業界經歷的採購,與在地的生產製造廠商或不同的品牌合作,共同開發出適合該雜誌的目標讀者群(50–70 歲),新鮮、方便烹煮且可安心食用的產品。從今,出版社不再只有產出文字,還能兼賣食物、做電商。

系列講座從線下拓展至線上,暢銷小說順勢推出周邊商品

創社歷史可追朔至明治時期,至今亦超過百年的老牌出版社:新潮社,除了書籍(包含紙本及電子書)、文藝類的雜誌和漫畫的出版以外,亦透過子品牌不同的網站平台,提供讀者更多元的線上內容,例如邀請書評家撰寫書評、每月固定的新書介紹、讀書會俱樂部,同時也承辦許多文學獎(三島由紀夫賞、山本周五郎賞、小林秀雄賞等);此外,針對表演藝術、文人講堂錄製有聲書,在閱讀推廣與經營讀者的部分,可算是沒有絲毫的懈怠。

自 2012 年起開立新的事業部門:「新潮講座」,每年舉辦超過百場的系列講座,從閱讀、寫作、走讀到知識的理解(読む、書く、見る、知る),邀請作家學者,甚至也讓編輯參與其中成為講師之一,讓更多有志參與寫作,以成為作家為目標的素人們,能夠藉由資深專業的編輯授課,理解在投稿或是寫作時應該注意的地方,或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錯誤。即使在疫情期間,三個月內更是舉辦了 60 個場次的講座,並增設線上講座,讓即使住在遠地的讀者也能參與,預計整年將會超過 240 場。

手上擁有許多暢銷作品版權的新潮社,從小說、漫畫等延伸自行開發周邊商品,並放在自家的平台上做銷售,像是小說家小野不由美睽違十八年後的人氣作品,奇幻小說《十二國記》的紀念書衣等,或是搭配小林多喜二的小說《蟹工船》改編的電影而推出的 T 恤等而帶動銷售獲利,這些企劃與產品開發其實也都是圍繞著「閱讀」。

HAKADORU 新宿三丁目店(日本出版經銷傷東販所經營的共同工作空間)

出版經銷的新型態門市,不變的是以「閱讀」為核心

今年三月,日本兩大經銷商之一:東販,對外發表了新的事業經營方向——瞄準商務人士與自由工作者,以及因應疫情而產生大量遠端工作的空間需求,於是以「書店」作為核心,結合 Co-Working 功能的「HAKADORU」,就成為下個階段的發展重點之一。首間實體門市就開在虎之門,另一家門市則選在新宿的三丁目,外觀看上去十分明亮搶眼,空間內部的設計與座位區相當寬敞且時尚,對外是大片的落地玻璃,讓視覺上更具開放感,室內的動線上也無太多的障礙。

每間門市都備有會議室可供預約,吧台區有自助咖啡機、茶水,即使是短時間、非月租型的會員可依使用的時間長短來付費,或者可以下載他們的 APP 就能提前預約,每次消費還能累積 E-Stamp。除此之外,整合東販既有的資源,空間書架上所擺放的是屬於商業類型的選書,可自由翻閱並現場直接購買。對於負責物流配送的公司來說,紙本出版品的銷售數字下滑,他們也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

東販高層最後選擇以「書店」為核心,而非是以公司內部曾提案過的,像是文具店、咖啡店等的複合型消費門市,其中一個理由是,書店給人的感覺是具親和力的,當紙本的銷售越來越困難,書店也跟著越來越少,人與書之間缺乏了能夠溝通與聯繫的「橋樑」,在網路與後疫情時代的逼迫之下,書店必須要轉型,最終會影響到出版經銷的根,也就是流通配送的據點減少。

不只作為共同工作空間,同時也是書籍展示與銷售的門市據點,另外還邀請文具、雜貨的品牌,甚至是咖啡豆及商務資訊的電子媒體等加入,企圖打造一個更符合目前消費者需求的實體空間。上述有關日本出版圈的動向,及各家企業針對產業通點所提出的對策,也並非全然都是創新,唯一堅持的,依舊是以「閱讀」作為基礎,當一家書店結束營業,並不代表這個棒子不會有其他人來接下,但無論是經銷、出版社或是電子媒體,只要是同處於出版產業鍊中的其中一員,都應藉此重新思考定位及其經營的佈局,或許可以試著從「微轉型」做起,多接觸、多瞭解你的讀者,這個市場才能在大家齊心的努力之下,繼續讓各種知識被傳承下去。

持續閱讀,才是恆久不變的真理——閱讀,本來就是一種信仰跟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