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來品在母國】佛心企業!人人稱讚的美國Costco員工政策

台灣人超愛的Costco這兩天在美國成為Reddit討論的話題焦點之一,得到網路鄉民的一片好評!

陳昭宇 Skyler Chen
歐美亂供
6 min readJul 21, 2018

--

好市多Costco在台灣是極受歡迎的「美式」量販店,以無條件退貨制度與「大量」但相對便宜著名(實際上有沒有比較便宜就見仁見智了)。

最近Costco在美國的網路社群上迎來了一波強烈的吹捧,理由是Costco因為政府的減稅政策,宣布為轄下的13萬名時薪員工加薪,將政府的政策紅利「相對」大方的分予辛苦的員工,獲得網路上一片好評。Costco的員工政策到底有多佛心?讓我們來看看:

一、給你應得的回報-讓你過的不錯的薪水

留言的鄉民一面倒的表示Costco的薪水其實給的相當不錯,足以讓一家人在非一線城市過的很好。

翻譯內文:

90%的COSTCO員工是以小時計費,平均時薪22.5美元,而且還可以享有由公司支付90%年費的健康保險。

看你是住在哪裡,如果不是太高消費的地方這薪水可以讓你過的不錯。

翻譯內文:

那差不多是每年稅前47K美元了,如果你住在距離COSTCO10分鐘的鄉村小鎮你可以過得非常好。

翻譯內文:

這薪水只比美國中產階級的家戶收入少12000美元(每年),你可以用47K在大部分地方過得很好。至少在舊金山跟紐約市以外的地方。

美國的大賣場工作通常屬於較低技術門檻的工作,通常由中下階層的民眾擔任,薪水也較低。像電影《刺激1995》中,剛出獄找不到工作的摩根費里曼便在大賣場擔任服務人員。

有鄉民便表示,Costco的員工條件好的十分反常XD

翻譯內文:

進去COSTCO然後發現他們大部分其實過的沒那悲慘真是奇怪。真的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購物經驗。

二、不只給錢,還收買你的心-超讚員工福利

翻譯內文:

我昨天才去costco,那裡有一個在收銀員從1990年開始就在那工作了。記住這個,28年了,他們一定是做對了什麼事才可以讓員工願意為公司效力這麼多年。

員工的家人也對Costco的員工福利政策十分滿意,直接向大家分享了這個佛心公司到底對員工有多照顧:

翻譯內文

我老婆在costco工作超過10年了。只要每個禮拜工作超過25個小時就有資格獲得全部的福利,超棒的福利。

他們有給予員工折扣的駐點驗光師跟聽力專家和藥房、一年有3個禮拜的年假、一個禮拜的有給薪病假,而且如果小孩生病必須要去照顧,不算是缺席(他們叫這個親屬照護)。她已經到達薪水的頂,無法在每年加薪了。但她可以得到每年兩次的紅利獎金-每六個月以工作時數計算紅利獎金。且每一年可以獲得額外比例的年終獎金,年終獎金的計算母數甚至包含紅利獎金在內。

Costco很照顧自己人。

三、好的員工,也有好的顧客

無論是員工的工作經驗或是顧客的消費經驗,都顯示Costco提高員工薪水以提供更好服務的經營政策相當成功,受到大眾強烈的認同。許多網友都表示,善待員工讓Costco的服務品質更好,也就能吸引素質更好的客群:

翻譯內文:

Costco 絕對瞄準特定的族群,因為他們的一般客人並不是一般的美國人。

他們真的有一群非常高素質的會員。會員通常是有大學學歷、家庭穩定且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

翻譯內文:

Costco是評價最高的零售業者。我喜歡的其中一點是你有越多的技能他給你越高的薪水,例如可以操作電動升降機或動力千斤頂便可以加薪。

看起來,美國Costco的案例似乎是個公司、員工、顧客三贏的正向循環。公司將收入適當的分配給員工,並鼓勵員工精進技術。員工獲得優良的福利與薪資後,工作品質上升。上升的工作品質又能吸引較高消費能力、素質較好的顧客,使公司的經營穩定、收入提升,三方都能在Costco的政策體系下得益。

Costco的政策其實是當代資本主義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利用涓滴經濟整體提升國民的生活環境。但這樣的理念都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前提下-公司願意分配。

若公司不願將財富分配給員工,員工(民眾)的每一分錢都得要小心利用才能過上較好的生活,社會也就瀰漫著省錢、甚至貪小便宜的心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就會變得斤斤計較,盡可能選擇便宜實惠的店家消費。店家為了因應這種消費文化,維持自己的利益,便又更努力的壓榨勞工、吝於分配,走入惡性循環。

在這串討論中,有個留言十分難人尋味:

翻譯內文:

會好好付錢又照顧員工的公司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會員,然後獲得更多長期盈利,真是件怪事。

太誇張了ㄅ。

說實話,我個人認為人性總是自私,希望求得最大的利益的。在美國這種已經發展資本主義多年的社會裡,Costco依舊是「反常」的少數,才會成為被特別吹捧的對象。這樣看來,所謂「先讓一部分的人富起來」、「大企業帶動國家經濟」的方法,雖然未必完全會失敗,但把這麼多人的生活賭在少數人能不能抵抗自私人性的前提下,未免有些天真?

看完美國,想想台灣。台灣現在的狀況走的是正向循環,又或是惡性的循環呢?大多人的回答應該都會相同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