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棒球世仇激發史上首屆明星賽

1858年明星賽示意圖 / 來源:1858年《紐約快艇報》( New York Clipper)

提起「紐約」與「世仇對抗」,想必如今多數球迷最先聯想到的肯定是自「棒球之王」魯斯(Babe Ruth)轉隊迄今、糾纏近百年的洋基與紅襪之爭。但其實早在1947年起的10年內,猶未遷址洛城的布魯克林道奇也曾與同城的洋基在世界大賽中五度龍虎相爭,樹立起世仇相爭的對抗典範。而回顧歷史,類似氛圍亦非當時僅見,真要追溯的話,1858年堪稱「球史首屆明星賽」的系列戰已可一窺雛型。

當時的棒球社團才剛納入組織化管理約莫10個年頭,主要係由名為「全國棒球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se Ball Players,簡稱NABBP)的業餘機構統籌負責。名為「全國」,但其時棒球不過是個僅只流行於大紐約地區的運動,包括行政區域僅限於曼哈頓島的紐約市,以及鄰近的布魯克林、皇后區、布朗克斯、史坦頓島均各有數支球隊相互進行區域內對戰。1858年在布魯克林地區的棒球社團總裁提議下,紐約市接受雙方各挑出9名菁英球員與賽的提議及對決戰帖,首肯舉辦3戰2勝系列賽,自此被視為球史明星賽的濫觴。

不只明星選手互尬球技的概念自此成形,生意腦筋動得快的主辦單位也屏棄當時棒球賽不收費的慣例,以售票搭配盈餘捐助慈善的活動概念,藉以測試市場接受度。

但由於當時所有棒球場均為供球迷隨意進出的開放空間,因此如何找到封閉式且配備看台的場地便成了當務之急。在努力奔走下,主辦單位終於覓得甫開幕5年、距今日大都會主場「花旗球場」(Citi Field)僅2.4公里遠的「時尚賽馬場」(Fashion Course Racetrack)作為比賽場地。

1858年明星賽示意圖 / 來源:1858年《紐約快艇報》( New York Clipper)

很快地比賽即將開打,孰料原訂7月13日進行的首戰因雨延期一週,7月20日在賽前雙方選手搭乘著綴滿隊旗等各式裝飾的馬車遊街造勢後,才於下午2點30分隆重展開。據傳該役吸引了7千到1萬人以每張票1角美金的費用入場觀戰,不少人還搭馬車進場,直接在車上就看起比賽來。

儘管場地號稱最多能擠進5萬人,不過畢竟賽馬場的草皮不及正式棒球場平整,對於當時「滾地球一個彈跳被接到即算出局」的規則尤其具挑戰性。果不其然,首役雙方便展開混戰,最終被看好且一開賽就領先的布魯克林代表隊反以18:22「小輸」給紐約市代表隊。

雙方陣容微調後,隔月17日重啟戰線,這回布魯克林隊不再示弱、吃定對手大量失誤,以29:8將戰局扳成1勝1負。

由於得分滿天飛,據考首戰紐約隊投手范考特(Theodore Van Cott)足足投了228球(另有一說為198球),布魯克林的歐布萊恩(Mattie O’Brien)更是7局便狂丟264球

彷彿不願被比下去似地,隔月的第二戰范考特再度掛帥先發,這場比賽光第一局他就投了87球(您沒看錯,不是一場投87球,是一局啊啊啊...),最終投球數更飆上270球。不過正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峰峰相連到天邊,布魯克林的先發投手皮金(Frank Pidgeon)硬是閃身超車范考特、將投球數「加碼」至290球。不把手臂當手臂用、投一場抵三場的奇聞,今日觀之簡直匪夷所思。

同年9月10日的第三場比賽中,紐約隊則大幅換將,拿下系列賽終極割喉戰的企圖心不言可喻。在布魯克林主力捕手麥斯登(Masten)因私人因素缺陣,外加全場出現8次捕逸的此消彼長下,最終紐約便以29:18拿下第三戰和系列賽冠軍。

雖然系列戰後兩場比賽的觀眾進場數不若首戰熱絡,但售票策略獲得肯定不僅證明了棒球賽在美國日漸受歡迎的地位,外加地區性對抗的制度亦奠下日後籌組職業聯盟的基礎。而當時布魯克林隊成員和球迷的組成多為藍領勞工階級,白領居多的紐約球團卻願意接受實力評價遠勝於自己的對手挑戰,也印證了棒球跨越階級藩籬、雅俗共賞的迷人風采。

轉眼161年過去,棒球早已是全美國家級的消遣娛樂,每年季中舉辦的「仲夏夜之夢」 — 全明星賽更是球界一大盛事,主辦城市更莫不張燈結綵、喜迎慶典到來。儘管昔人已杳、僅古柏鎮裡展示的鍍金馬皮球見證幽微歷史,卻依舊難掩斑駁龜裂縫隙中隱隱透出的歷史榮光。

來源:www.robertedwardauctions.com

--

--

正義鷹大俠
正義鷹大俠的棒球樂園 MLB History

MLB歷史考古者、奉行棒球玩樂主義,熱愛書寫富有人生況味的棒球故事。與名球評曾文誠、資深記者鄭又嘉合著有《棒球驚嘆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