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瞬間醒悟的拆解憤怒(二)

SHU-FAN,WU
此生故彼生
Published in
23 min readMar 29, 2024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讀記

攝影師:KATRIN BOLOVTSOV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6077326/

二、期待──我比你厲害,你應該聽我的

憤怒是期待過高:怎麼判斷一個人的期待是否過高?

憤怒其實是在說:「我希望你去做的是……」

期待高不高,得看從誰的角度來判斷,從被憤怒者的角度來說,他之所以沒有實現憤怒者的期待,是因為這對他來說是高期待。

能夠實現期待,有兩個條件:

✅對方「有能力」實現⮕你的期待是否超出他的能力

✅對方「有意願」實現⮕你的期待是否超出了他的意願

你之所以會認為在能力範圍內,依據有三個:

一、這是正常能力,人人都如此

你期待另一半有責任心,但他卻是個「媽寶」,從小沒有責任意識,你對他的期待,對於大眾也許正常,對他就是太高了

二、他曾經做到過,現在應該也能做到

「他以前都能……現在卻……」,你覺得要求不高,待我像以前一樣就行了。但隨著時間流逝、環境改變,人的身心也在變化,除了他不願意之外,有一部分真的是做不到以前那樣了

三、他對別人能做到,對我應該也能做到

對一個人好是需要克服一定阻力的,如果對你的好阻力大於對別人好,對你好一分,他收穫了一個不滿意;對別人好一分,他收穫了一個微笑,那他可能就無法克服較大阻力來對你好。

對方為什麼不願意滿足你的要求呢?因為這個期待讓他不舒服、覺得不值得,就不會去做。我們不願意為一個人去犧牲自己、或是去忍受不舒服,就只能說明一件事:他對你來說不值得。

⮕當你憤怒時,思考這兩個問題:

倒底是他能做的太少?還是我要求的太多?

第一個方向思考,會更加坦然生氣,都是他的錯,第二個方向,讓你拿回責任,尋找新的方向調整自己。注意,並不是指責你在憤怒時要求太多,而是請你思考:

⮕當要求超出對方的能力和意願,還可怎樣處理自己的期待?

「實際」期待的,往往比「認為」的要高

例子:「我對同事很憤怒,他總是將他的工作丟給我。」憤怒者意識到的期待是希望同事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丟給他,但背後更深的期待,其實是「我希望同事能夠在未經我提醒時,自覺意識到這是不對的,並且自覺地不要把自己的任務丟給我」

⮕觀察到自己因對方某個行為,自己還沒有表達期待就先憤怒了,這說明,你的期待裡包含對他的要求

有人會說「我以前提醒過」、「上次和她說過」,那你「這次」表達你的期待了嗎?如果沒有,那你的期待是:

⮕說過一次,他就要永遠記得
⮕上次說過,他這次就要記得

這對他人來說,可能就是高期待了

有人還會覺得:「難道我要每次、反覆地說嗎?那我多累啊。」其實這裡,又多了一個期待:期待他人照顧你,不讓你累。

期待沒有對錯

有期待不是一件有對錯之分的事情,而是會讓你感到悲傷。就像是想吃冰,這個願望本身沒有對錯,但吃不到冰,卻是讓人難過的事。所以思考方向就往如何處理自己的期待,「現在」我可以怎麼辦

人生在世,對未來有嚮往、對他人有期待,是我們生命力的展現,也是憤怒美好的地方,代表人沒有放棄生活的表現,他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問題在於,我們用令自己痛苦的方式處理著期待,無需責怪自己為什麼會有期待,而是想如何處理自己的期待。

攝影師:Tara Winstead: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407022/

憤怒是因為對期待的執著

處理期待方式一

「放棄」,放棄是一種很高級的智慧,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作者曾經期待自己執劍天涯,但因為沒錢作罷,後來有錢了,重新燃起這個期待環球旅行,但因為工作忙沒時間,也沒去做。

⮕對期待的「執著」,才會導致憤怒,不願接受別人做不到你期待的樣子,抗拒這個現實,不願睜開眼看看,自己的要求實現不了,或是難以實現,才會憤怒

憤怒時,問問自己:真要如此抗拒現實嗎?

憤怒是實現期待的工具

處理期待方式二

用憤怒來實現自己的期待。憤怒是一種力量,讓你瞬間變得強大,強行推著對方配合你,實現你的期待,如果心平氣和地和男友說:「哎,你以後要記得會我訊息喔。」難有可能無動於衷,如果非常憤怒的說:「你為什麼都不回訊息!」男友可能無法理解,卻因為害怕被罵而及時回訊。

有人覺得憤怒不好,但憤怒只是一個工具,判斷實現期待的工具是否有效,有兩個指標:

✅能否幫助使用者達到效果
✅對是否聽從指揮

(但佛法裡多了行爲中,是否累積不善的心所)

⮕憤怒是一種幫助實現你期待的工具,如果覺得結果不好,不是因為憤怒不好,而是因為期待不合理。如果你不喜歡,請透過憤怒,思考自己的期待

當別人對你憤怒時

你就知道他對你有期待,這時可以先幫他澄清:

✅你希望我怎麼做?
✅你對我的期待是什麼?
✅我怎麼做,你就不生氣了?

維護關係:對他的期待討論,你願意滿足多少他的期待,他願意放棄多少自己的期待

遠離關係:先輕聲細語搞清楚他的期待,然後再告訴她:

✅好的,我知道你的期待了。我決定,就是不去做。因為,我就是不想讓你稱心如意。

憤怒背後的嫌棄:表達期待,而非表達否定

處理期待方式三

「直接」表達你的期待,告訴對方,你想要什麼。

⮕很多人在表達時,習慣用否定的方式,用「你不要怎樣」,而非「你要怎樣」,用「你不應該」、「你…是錯的」,而不直接說「我希望你能……」

使用否定表達的壞處

更難實現你的期待,對方要透過你的否定,看到你背後的期待,是需要動腦筋的攻勢轉換「否定=期待」,再來普通人遇到對方憤怒,會直接掉入對方情緒抵抗中,很難有餘裕去思考對方語言背後想表達什麼,保護好自己,比聽你說什麼更重要。

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夠消化對方的憤怒帶來的衝擊,同時還有餘裕去看對方在表達什麼。就像武功高手被人出招,他不忙著還擊,會與對方周旋,透過對方的招式,先看清他的路數是怎樣的。

使用否定表達的好處

避開需求的羞恥感。直接表達期待,會感覺自己是在求對方,自己姿態很低,說不出口,會有羞恥感。

例如:我希望他不要攻擊我,正面表達是什麼?背後有一個真正的期待:

你一攻擊我,我就受傷了。我對攻擊真的很沒有耐受性。所以,我希望你能照顧一下我的脆弱。

很多時候,直接表達期待,會有種「我很需要你」的低姿態。就要以相反的方式來防禦,表現出高姿態。明明是我在請求你做一些事,但我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防禦耐心主動請求的低姿態,而憤怒就是一種保護自尊的方式。

請求:帶著尊重,是「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份」⮕沒有理所當然,允許對方拒絕你
要求:帶著強迫,是「這是你該做的,不做你就是壞人!」⮕有天經地義,不能拒絕你

判斷是「請求」、還是「要求」,就是在表達前,是否允許對方拒絕你。

低姿態不會讓人有羞恥感的,為什麼?

我們請人辦事、見主管、被警察開單、遇到心儀對象……這些時候我們願意放低姿態,希望對方給我們關注和照顧,絲毫沒有羞恥感,怎麼遇到憤怒對象就有羞恥感?

⮕你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比對方高級,看不起他

憤怒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嫌棄,覺得你不夠好,但我又不接受你不夠好,所以我希望你改變。這種看不起,不只是對眼前這件事,而是對你這個人有意見已久。當下這件事,只是我長期以來看不起你的一個出口。

例子一:

媽媽覺得自己孩子很糟糕,成績不夠好,還不寫作業,一點都沒有遺傳自己積極、認真的優點。其實她從骨子裡,就嫌棄這個孩子。但又不能承認自己的嫌棄畢竟是親骨肉。

反過來想:假如孩子成績優秀,不怎麼努力,書就能唸得好,給了她很多榮耀,讓她得以在鄰居前炫耀,那麼,孩子週一早上狂補作業,這媽媽還會這麼憤怒嗎?

例子二:

爸爸帶孩子去補習班,找不到車位停,繞了一圈沒有位置,火氣就上來了,感覺胸口有團火,特別想發洩。

找不到車位會著急,可以理解,那為什麼憤怒呢?因為潛意識裡覺得這座城市配不上你,越覺得這座城市配不上你,對於交通、公共設施、建設規劃,就越容易憤怒。(也有是繳稅沒有被好好利用,政府不知道幹啥的嫌棄感)

處理憤怒,就是處理嫌棄

憤怒是一個機會,暴露你長期不滿,你可以發現:

✅對他平時有哪些不滿意?
✅有哪些看不起他的地方?
✅覺得自己優越感在哪裡?

然後就能做個決定:你可以光明正大的鄙視他

方法一:直說。如果你想向對方誠實,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直說了吧,我已經嫌棄你很久了!」因為不處理嫌棄,你們之間疙瘩就始終在那裡。

⮕這時你需要發現他的優點,明白他也有些地方比你好,總的來說,你們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是平等的

方法二:離開他。若找不到他優點,就是嫌棄、覺得他很糟糕,你也可以離開他。

⮕但你又發現離不開他,這就說明他是有優點、有價值、有你留戀的部分,這部分難道不值得欣賞嗎

當別人對你憤怒時

想要關係和諧⮕請他列舉對你有哪些不滿,然後彼此溝通,之間隱藏的疙瘩就容易解開了

想要攻擊他⮕在他表現憤怒時說:「我知道你的要求,我這麼看不起你,當然不會去做!」

憤怒中的愉悅感:嫌棄你的時候,我就有了價值感

人只有先體驗到價值感,才能去努力生活,有心理空間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才有能量去愛自己想愛的人,甚至才能夠正常地生活

當一個人找不到自我價值時,潛意識就需要幫幫忙,讓自己體驗「我很好」。至於客觀上是否真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如何感知我自己」

憤怒是獲得價值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憤怒時,你是嫌棄別人的,越是看不起對方的缺點,就覺得自己渾身都是優點。

當你指責「你怎麼插隊啊,沒水準!」你內心同時也會湧起「我在乖乖排隊,我是有水準的人」的優越感。憤怒時,直觀與雖然是「你怎麼這麼差」,潛台詞卻是「不像我,我怎麼這麼好」。

優越與優秀不同。優秀是「我很棒」,優越則是「我比你棒」。一個人如果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就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以他人為對照,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感。

憤怒是暫時忘記我很差

有位媽媽在嫌棄孩子寫作業笨時,仔細體會一下,好像感受不到對孩子的嫌棄帶來的優越感,反而體驗到是其實自己不夠好,該如何處理這種感受?

首先體會到的「不好」,是「我不夠好的媽媽」。作為母親角色,教不好孩子、教不好作業、嫌棄等,的確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很差的媽媽,但角色之外,作為「人」的部分,卻不影響他潛意識裡同時體驗到「我一點都不笨」、「我很機靈」的優越感。

⮕所以先後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我是個做事很機靈的人」、「我是個脾氣不夠好的媽媽」兩種心情。

因為需要價值感,人會無意識地選擇一段總是讓自己憤怒的關係,來讓自己既憤怒又得意,因此會做兩件有趣的事:

✅跟一個糟糕的人在一起
✅發現一個人糟糕的一面

⮕假如你找一個比自己上進的人做伴侶,他進步速度比你快,每天看著他變好,與自己差距越來越大,這會激起你被拋棄的恐懼,而找一個不如你的人,就完全不一樣了。

✅無論你找誰,他都有優缺點,對於他比你好的部分,你會表達羨慕、喜歡、欣賞,還是很少討論?對於不如你的部分,你是會經常指出來,要求改、嫌棄,還是按耐自己想法,保護他的自尊?

憤怒就是失望,失望就是在說「我比你高級」,我高級了代表能夠拋棄你,而你不能拋棄我,所以憤怒背後,其實是有巨大的不安全感。

當別人對你憤怒時

憤怒在找自我價值,「誇獎」就是治療憤怒的良藥。

當母親批評孩子不夠認真時,如果孩子有受過心理訓練課程,懂得運作原理,可以認真的說:「是啊,我的確不如媽媽這麼認真,真的應該向你學習。」這時,媽媽情緒雖然不能立刻消除,但肯定會有所緩減。

⮕當別人對你憤怒時,如果能繞開他的批評,反之給予肯定,會發現他的憤怒值明顯降低,接納力變得更強了。當一個人憤怒時,他可能只是想表現一下他自己而已。

想建立關係,在他憤怒時,看到他內心深處渴望被認同的部分,並真誠認同他。告訴他:「是啊,我這麼糟糕。不像你,在這方面就很棒。」

例如:我非常看不慣哪些不擇手段獲取資源的人,對那種人很憤怒
⮕你在生活裡,一定是很正直的人吧,做事光明正大,並且腳踏實地,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實現理想的人。

憤怒看起來是一個人最強大的時候,但其實也是一個人最不設防的時候,你避其鋒芒,繞到他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就會發現,那裡其實很脆弱。

使用憤怒求誇獎的壞處

別人常意識不到你這是求誇獎,而會覺得你在否定他,可是他也想被誇獎,他就會反駁,想證明他沒這麼差,因為他也想要被認同、被愛,而他反駁的方式,會讓你覺得自己被否定,這時你就進一步否定他,來證明自己才是好的,兩個人就進入這種「相互否定」的負面循環中。

⮕誇他一下又何妨?

欣賞自己

比起尋求外在認同,更有效的方式是「自我認同」。憤怒是一種在意,你期待什麼,說明你在意什麼。

你在意的背後,則運藏著一種優秀的人格特質。所以,你可以欣賞一下自己的優點嗎?

⮕憤怒就是在告訴你:「你很棒!」你需要給自己更多的認同,而非期待別人來認同你。

不同於自我催眠,真正自我欣賞,是發現自己的確很好的證據,例如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做過哪些有禮貌的事?有哪些禮貌表現?

證據,才是自我欣賞的確切證明。

⮕對他人的期待沒有被實現,也許讓你痛苦,但同時也會感動:我是一個願意實踐某種良好特質的人。

透過期待,我們會看到自己內在有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那裡,足以值得我們為自己鼓勵、感動

憤怒是一種「忽視」:你只有滿足我的條件,我才愛你

比起愛你,我更愛這個問題。

憤怒是把問題放到第一位,把對方放到第二位。

憤怒補表不愛對方,而是我們的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解決了這個問題,才值得我愛,不解決,不值得我愛,我不喜歡現在的你,我只喜歡理想的你

⮕當問題橫在前面,他這個人就被忽視了

以自己的愛威脅別人

有條件的愛,起碼也是愛。

⮕憤怒在說:「我也不是真想傷害你,如果你乖乖聽話,先滿足我的條件,變成我理想中的樣子,我是可以繼續愛你的。」

憤怒的人,是拿自己的愛威脅別人。憤怒的人總覺得:「我對你來說很重要,你其實是很在意我怎麼對你的,很在意我是否愛你,是否要離開你、傷害你。」

⮕我期待你向我妥協

有條件愛的好處:利用你的憤怒,威脅那些需要你的愛的人,得到你想要的效果,然而,對於不需要你的愛的人,你的憤怒就不管用了。或者,他雖然需要你的愛,但比起你的要求,他覺得你的愛沒這麼重要,就不會被你的憤怒所威脅。

拿到強迫自己給出無條件的愛?

no,只是想邀請讀者對自己誠實一點,大方承認在問題之前,你就是沒這麼愛他,你構築了一個理想的對方,強求對方變成你要的樣子,你更愛的,其實是你想像出來的特質。

但誠實表達豈不破壞關係?

真實≠和諧。若關係本身就危機重重,表達真實的部分,就可能讓它迅速破裂。但不是因為表達而破裂,是本該就破裂了。

⮕如果你們都不想關係破裂,藉由真實,就有了修復的可能。

有條件的愛也是愛。有條件的愛,只是不完美的愛,並不是不愛。

當你伴侶不負責任時,你對他不滿意,但當他符合你期待時,你還是會為他付出很多。不要幻想自己是全能的神,可以沒有喜好而給出無條件的愛。

⮕當你憤怒時,那一刻不愛對方,請先看到自己付出的時刻,給自己一些欣賞,不要總是盯著自己沒有給出愛的部分,責怪自己不會控制情緒。

愛有條件是因為「你對我很重要」

當你控制別人時,也正在被別人控制。有很多媽媽,因為孩子作業問題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她們是有多在意孩子的學習表現,才對自己造成這種等級的傷害。

憤怒的人會別急於改變對方,卻很少思考:

✅你為這個問題犧牲了多少?
✅這個問題為什麼那麼重要?
✅既然這麼重要,為什麼只有對方改變才能解決?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

做出區分:有時候,你比問題更重要

憤怒是把問題看得比對方更重要。有些人覺得只有解決問題,才能處理和維護關係。

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對媽媽說:「壞媽媽,哼!我再也不理你了!」這時對媽媽來說,是孩子眼裡好不好更重要?還是親子關係更重要?

忠於內心的選擇

不代表所有情境下,問題都不如人重要。例子:

弟弟單身,收入略高於我,完全有能力買房子。而我有房貸要還、兩個孩子要養,有段時間老公還待業,媽媽卻想方設法要我把存款拿出來「借」給她,幫弟弟付全額買房子

解決這問題其實不需要憤怒,因為就算不借,媽媽也拿你沒辦法,但這案主就是做不到,因為他要考慮媽媽感受,如果他不借,媽媽會傷心、生氣,但又做不到心甘情願借錢給媽媽。對他來說,錢和媽媽的感受,都很重要,兩者發生了衝突,消化不了。

⮕問一個問題,錢重要?還是媽媽感受重要?當內心做出錢重要,就不用再考慮媽媽感受,如果是覺得媽媽感受重要,那就放棄錢。

當做出忠於自己內心選擇時,你就可以為自己選擇負責了,也不會再對別人憤怒。憤怒就是你無法為自己負責時,希望別人為你負責

有時候因為別人指責你、傷害你,你用憤怒來保護自己,這時你關注的是「在你眼裡,我是不好的」,請依然問自己:他對你的看法重要,還是你們的關係更重要?

不含敵意的堅決

當你決定對方關係更重要時,不代表你要妥協來保護對方,維護你們關係。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依然可以保護你這個人

譬如:小孩因為認知有限性,經常會提一些「無理」的需求,坐火車時,突然說想回家,過玩具店時,很想要特別貴的玩具….不滿足他時就鬧脾氣。

普遍作法:因為無法滿足,有的媽媽會很憤怒,指責孩子「不懂事」、「無理取鬧」,威脅「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就是媽媽把問題放到比人更重要的位置上,那一刻,他們更想要「懂事」的孩子,而非真實的孩子。

理想做法:平靜地拒絕。

我允許你表達需求,我只是無法滿足你而已。我允許你有自己的觀點,只是不同意而已。雖然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但我尊重這就是真實的你,並依然愛你。不會因為你不是我想要的那種孩子,就用我的權力去傷害你。

如果你因為拒絕而感到受傷,我很想跟你道歉,願意向你解釋,讓你好受一點:很抱歉,媽媽滿足不了你,原因是______。我道歉不是因為我錯了,而是為你的難過感到遺憾。

同時,我願意看到你的難過,願意陪著你一起難過。你因此生我的氣,我也會在這裡陪著你。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做些別的來讓你感覺好一點。

⮕我堅持我自己,你也可以堅持你自己。我表達我的觀點,你也可以表達你的觀點。我們可以在觀點層面上做討論,彼此堅持。但無論我們怎麼監持,即使你不改變,我也不會因此而放棄跟你的關係,更不會利用憤怒來威脅你、懲罰你,強迫你改變。

(這好像回到大學時期認輔小孩時,教授交給我們的概念,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幾乎忘記這樣的溫柔而堅定的堅持)

區分「觀點」和「人」

要做到「不含敵意的堅決」,核心概念就是區分「觀點」和「人」

當你覺得這個人很糟糕,而不是他的觀點很糟糕時,你的憤怒就會非常強烈,容易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

⮕回想起禪師說過,我們對他人的憤怒,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對他的頭髮憤怒?眼睛?還是組成人身體的四大憤怒?隨時都在改變,剛剛你憤怒的對象,和現在不一樣了,你對誰憤怒呢?

例子:一位同學說:「我老婆與異性往來時,從不顧及我感受。」若你覺得「她就是一個對我冷漠的人」,你就會特別憤怒,她糟透了,甚至想放棄關係,但如果你覺得她依然愛你,你認為只是因為她的觀點是「和異性往來,沒做越軌的事就沒關係」,你就可以做點什麼:向她表達你的感受和需求、討論觀點的差異,找到一個平衡點

⮕如果一個人說你「真是太懶了!」這時你會受傷嗎?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懶雖然不被接納,但你這個人還是會被他愛著,知道自己無論多懶,對方都不會離開自己,你就不會對他的指責有很大的反應。

當你對別人憤怒否定時:問自己,我表達的是否定他全部,或只是否定他的觀點?我們之前,是問題重要?還是關係重要?

當別人對你憤怒否定時:問自己,他是在否定我全部,或只是我的某個觀點?我們之前,是問題重要?還是關係重要?

然後就可以在愛與接納的基礎上,思考討論處理觀點差異的問題了。

以憤怒來防禦親密

然而區分了觀點和人後,依然很難,因為這代表你與他之間親密無間,比隔著「寫錯錯計算」更親密了!

親密,並不是誰都受得了。

如果沒問題隔著,就像是沒了遮羞布(這個人如果不是非常自戀型的話),不是所有人能夠受得了,過於親密的體驗,對很多來說是羞恥的,這叫做「親密羞恥感」。

⮕憤怒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透過製造問題(問對方「你有什麼問題?」),將對方推遠,因為你們,實在太近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親密羞恥感?

⮕小時候,你和父母之間最親密的心理距離,就是你長大後,能承受的親密心理距離的基礎。當你意識到這點時,可以問自己:你準備好和一個人真正地親近了嗎?

親密的壞處:沒人在乎過我的感受,我憑什麼在乎你的感受呢?沒人覺得我比問題重要,憑什麼你要比問題更重要呢?

你只有先去照顧自己的感受,先學會把自己放到比問題更重要的位置,才能用同理心對待他人。這是下一段的重點。

憤怒中的審判:憤怒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憤怒是一種「懲罰」。當對一人憤怒時,會用兩種方式懲罰對方,兩種並不衝突同時存在:

⮕熱暴力:我想傷害你
惹我生氣,就想打你、罵你、報復你,讓你難受,甚至毒打一頓,甚至殺死你的心都會有。

⮕冷暴力:我想拋棄你
想離開你、拋棄你,離得遠遠的,想和你分開,再也不見面。

現實層面上未必會這麼做,或未必有條件這麼做,可能感情捨不得,或是法律也不允許,但並不影響在憤怒那一刻,產生這樣的衝動。

當你給他下定義錯了,提出要求的那一刻,早忘了對方有自己判斷能力、獨立,與你平等的人,會在潛意識覺得自己是他的主人。「我有資格評價你、否定你、要求你」,說明「我」是高高在上的,你是低低在下的。

就像是手持法典,對他進行審判,你代表光明的化身:

✅你是什麼樣的人,我說了算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的,我說了算
✅你要去做什麼,我說了算
✅你應該按什麼規則生活,我說了算
✅如果不按我說的去做,我就會懲罰你

你還認為:如果你因被我誤解、否定獲控制,而感到難受,那不好意思,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說明你認同了我的地位,懲罰是有效的。同樣,如果你做好,我就會給你讚揚。我可是個賞罰分明的人!若你因此開心,就說明,我的獎賞是有效的。(真是超級PUA的心理)

⮕這如同嬰兒般的「全能自戀」,成為世界的中心,人類的終極幻想,憤怒讓我們實現這原始的願望,能夠高高在上否定你。

對他人憤努的反駁,其實是臣服

當別人對你憤怒時,那一刻他在潛意識裡認為對你有審判權,決定你的一切,這時可以問自己:

✅他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嗎?
✅他說你錯,你就錯了嗎?
✅他說你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麼,你就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嗎?
✅你要把判斷自己的權利交給他嗎?
✅你需要認同嗎?
✅你需要反駁嗎?

⮕反駁的意思就是「冤望啊,大人!不是這樣的。」你還是把對方當成規則制定者和對你的統治者

憤怒,是讓自己被看見

從小到大,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中,我們學習到,只有突出的人才被關注,弱小的人,就會被忽視,所以,憤怒實際上是想把自己擺到一個更高的位置,防禦內心深處的不重要感。

憤怒看似強大,背後卻是在說:「我渴望被你看見。」

因為從小到大,你的父母只會以高高在上的方式,來獲得你關注。而你,卻沒有同等的權利得到他們的關注。

心疼自己在憤怒背後的無奈

每次你大聲朝對方喊「你錯了」、「你不應該」,可以再加上一句:「我在和你連結,你看見我了嗎?我在跟你說話,你聽見了嗎?我都這麼主動了,為什麼你還不能關注我一下呢?」

憤怒背後是深深的無奈,即使大聲指責對方,他也還是不會走出自己的世界來看你一眼,他只想反駁你,證明他沒錯。

請你學會心疼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那麼害怕孤單,害怕一個人,那麼渴望與人連結,那麼急著把另外一個人從他的世界裡拉出來看看你,為什麼你會那麼虛弱,害怕不被看見?

然後需要給自己一些欣賞:為了被看見,你真的很努力。憤怒正是你努力的方式,請跟自己的憤怒說一聲,你辛苦了。也許小時候,沒人真正關注過你,一直是被忽視的孩子,只有大喊才能獲得關注。

⮕但你要知道,現在不一樣了,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處理自己被關注的需要。要知道,沒人關注,你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你已經長大了,是個獨立的成年人,可以好好照顧自己。

如果非常渴望關注,你可以直接告訴對方「你可以給我一點關注嗎?」而非用「你錯了」的方式指責。

面對別人的憤怒:他潛意識裡其實是想透過否定,讓你看見他,如果你愛他,想建立好關繫,可以給他一些關注,和他說:「別生氣,我看見你了」

當一個人被看見時,對錯,已經沒這麼重要了

攝影師:Jonathan Borb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917357/

(下一章是談論接納自己)

走出偏執:接納自己的平凡

憤怒時,非常想要他人作出改變,但依然要知道,「你想要別人改變」和「別人自己願意改變」,完全是兩回事。

這時就要學會與自己的期待相處,我們對他人要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偏執期

我覺得你應該關心我,就得關心我。這時期的人,完全閉著眼睛,純靠想像行事,對自己是理想化無所不能的權力,對他人也是理想化,有足夠能力輕而易舉滿足自己。

一旦失控就暴怒,無法接受自己控制不了他人的狀態,並且為了證明自己要求的合理性,不斷論證自己的正確性:

✅別人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
✅以前都能做到,現在為什麼做不到?
✅對別人、別的事情上能做到,為什麼到我這裡就做不到?

第二階段:憂鬱期

隨著嬰兒長大,他需要面對事實,父母不是全能的,無法完全圍著我轉。人也隨之學會向現實妥協,潛意識裡的邏輯:「雖然我想要,但是我得不到」

這時期的人,能夠睜眼看現實的世界,能看到自己的要求,也能看到他人的無能為力,無法順從自己的現實,因此,學會了放棄。

放棄,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雖然難過,但是讓人踏實。

對於情緒化的父母來說,他們在面對孩子時,只能先照顧自己的情緒,根本沒有空間肯定孩子,對父母偏執的恨走向憂鬱期,就是去承認,他們的工作,比我更重要,他們的心情,比我更重要。

人就學會了哀悼。哀悼也是人成長的過程,去承認現實有局限的過程,也是承認自己平凡的過程。不過別擔心,這也是一個人「去中心化」的過程。

第三階段:責任期

人的理性恢復後,發現「希望他人改變」是自己的需求,無論如何理所當然要求他人改變,你的需求始終只能自己負責,無關誰對誰錯。

你的錢被偷了,小偷被抓但也花完了你的錢,只能去坐牢,這不是你的錯,結果還是得由你承擔。此刻,更重要的,是我還能做什麼讓自己好受一些。

為自己負責的方法包括:

✅思考:「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期待?」「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比如,有些人對父母的認同很執著,有個邏輯:「如果父母認同我,我就不會自我價值感這麼低了。」其實,當他們學會自我認同時,就不會再對父母認同那麼執著了。

✅使用有效手段,讓他改變,實現我的期待、讓我舒服

如果指責、威脅、控制可以讓他滿足我,就使用,如果討好、講道理、哄他可以讓他改變,就使用,如果換人可以讓我舒服,就去換個對象。

✅降低部分期待

並非完全放棄自己的期待,沒有期待,你們之間關係也不需要存在了,而是要在對方能夠接受範圍內,對他有所期待。把期待調整到合理範圍,得不到的部分進行哀悼,也是對自己期待負責的方法。

這就是愛自己的過程。當人能夠為自己的期待負責時,他就拿回了責任,也拿回了力量,同時真正進入責任期。這才代表著一個人走向了成熟。

處理憤怒,可以問自己:你準備從什麼時候開始,為自己的期待負責?

偏執的人叫不醒

憤怒是因為期待停留在了偏執階段。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願相信:我們無法輕易改變他人,但不願意接受這事實,便幻想「其實他願意改變的,他是能夠改變的」。

幻想破滅,正是放下的開始。

(待續)

--

--

SHU-FAN,WU
此生故彼生

Have backgrounds in psychology, religion, and culture, previously worked as a project engineer in the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A graduate student in 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