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鯨記

十七世紀巴斯克人的捕鯨之旅

歷
歷史.集記
6 min readJan 15, 2018

--

1574年有關捕鯨的版畫(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3/Whale_Fishing_Fac_simile_of_a_Woodcut_in_the_Cosmographie_Universelle_of_Thevet_in_folio_Paris_1574.png/1200px-Whale_Fishing_Fac_simile_of_a_Woodcut_in_the_Cosmographie_Universelle_of_Thevet_in_folio_Paris_1574.png

1617年的代爾夫特(Delft),這座城市是荷蘭(尼德蘭共和國)其中一處重要的商業港口,更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六大據點之一。繁忙的港口上無數帆船往來,吸引眾多商人、水手和工人到城市謀生,當然也有人因好奇而到此一遊。

在這座繁華的城市中,一名瑞士少年利邦(Elie Ripon)聽聞有人將要到格陵蘭捕鯨。在山上生活的他從未見過鯨魚,他很好奇捕鯨是怎樣的過程,難得可以參加捕鯨,少年便隨船出海。

「我上了一艘叫『熊』(Ours)號的帆船,船長讓.卡斯帕爾(Jean Gaspard)是比斯凱人的首領(Conducteur des Biscays),專門捕鯨,並將其做成鯨油。」

古老的獵鯨族群

所謂「比斯凱人」,就是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巴斯克人(Basque)。由於巴斯克灣一直是鯨魚生活的海域,因此巴斯克人很早從事捕鯨工作,其後更遠航至北方的海域捕鯨,因而擁有非常古老和先進的捕鯨技藝。在十四世紀時,他們的狩獵範圍已經到美洲和北歐的海域。

捕鯨並非單純是捕捉鯨魚,這些龐然巨物的價值在於鯨油。在中國,相傳秦始皇的陵墓內就有大量點燃鯨油的長明燈。在電燈發明之前,在室內和黑夜中行動全靠蠟燭的年代,鯨油可謂數一數二最明亮的照明物料,但也因捕鯨需要到深海捕捉,而且過程非常危險,因此鯨油是相當珍貴的產品。由於鯨油擁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因而引起一些國家進行商業競爭。1614年,荷蘭人成立「北方公司」(Noordsche Compagnie)以壟斷格陵蘭的捕鯨市場,因而激起荷蘭與英國、法國和丹麥為爭奪格陵蘭的捕鯨海域的軍事衝突。

雖然利邦沒有提及卡斯帕爾是否受「北方公司」的委託,但北極的捕鯨競爭會吸引巴斯克人到荷蘭是事實。利邦跟隨的船隊共有六艘船隻,包括大帆船(Navire,約650噸跨洋帆船)及快艇(Pinasse,125噸的中型、快速船隻)。卡斯帕爾的捕鯨船隊於1617年4月28日從荷蘭北面特塞爾島(Texel)出發,經過兩週的航行後,在5月14日抵達格陵蘭。

格陵蘭,一座長年被白雪覆蓋的島嶼,但依然不缺生氣。狐狸、北極熊和鹿生活在這片冰天雪地中。來到格陵蘭後,巴斯克人先到自己的作坊。顯然地,卡斯帕爾等人並不是第一次到這裡捕鯨。可能是長期沒有人使用,或是作坊裡遺留了一些食物,作坊的爐灶旁邊睡了兩隻北極熊,當牠們見到人類時便馬上逃回山上。在作坊裡,巴斯克人一邊把魚叉和纜繩,一邊把熱鍋、油桶和大刀等準備,還有人在山上偵察海上有沒有鯨魚的行踪。

獵殺鯨魚

荷蘭畫家Abraham Storck所繪的格陵蘭捕鯨情況(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whaling#/media/File:Abraham_Storck_-_Walvisvangst.jpg

「發現了一隻(鯨魚)之後,偵察哨的人就趕緊通知其他人。他們立刻跳上小艇,一共四、五艘,很用力、堅定地劃向鯨魚。鯨魚在船上自在地游著。當他們很接近鯨魚的時候,比斯凱人的頭頭手拿一支非常鋒利的魚叉,狀如錨,用一條粗的繩子綁著,長度有四、五百臂(約650至800米)。魚叉刺進鯨魚後,它就逃不掉了,因為已被鈎住。當它發覺受了傷,便潛到水裡試圖逃脫,那位比士凱人也隨著它逃逸放出繩子。」

像鯨魚這種巨獸,不可能一口氣殺死或捕殺,巴斯克人會先用魚叉刺鯨魚體內,藉以進行「放血」。一個小時後,鯨魚開始失血過多時,牠自然會浮上水面呼吸;此時,捕捉者們會再向鯨魚刺入更多魚叉,但這也是最危險的時刻,因為鯨魚會用盡全力反抗。垂死的鯨魚揮動其巨大的尾巴,用盡全力攻擊,利邦的小艇被當場拍至粉碎,其中一名船員更是當場斃命,幸好地其他小艇前來救援。

「我看著這一切前所未見的景象,心中唯一的想法是,要是自己在瑞士最高峰上就好,我對捕鯨真是倒盡了胃口。」

儘管利邦等人落入海中、處於生死邊緣,但卡斯帕爾並沒有想太多,他讓其他小艇繼續追捕那隻鯨魚。受傷的鯨魚再次潛入深海裡,但身中多叉的牠已經命不久矣,又過了一小時,染紅的海裡出現巨大的黑影,鯨魚終於因失血過多而死去,並翻身浮上水面。獵物總算到心,巴斯克人在鯨魚的太陽穴刺上一支錨,然後所有小艇拉動繩索,合力把鯨魚拉回岸上。

不過,捕鯨時可能會出現讓人悲傷的一幕:

「我們曾經抓到一隻懷有兩隻幼鯨的母鯨。牠們的乳房在尾部,像牛一樣。一胎可生兩隻。我們抓過另一隻母鯨,有兩隻幼鯨跟隨著,母鯨臨死時還想哺乳。」

煉油

鯨魚拉回岸後,人們開始處理鯨肉並提煉鯨油。(圖片來源:http://www.hotpipes.com/spwhale.jpg

當巴斯克人把鯨魚拉到岸上時,岸上的人已經把熱鍋準備好。整個煉油作坊分成幾個工作區。一些人負責把鯨魚解體成一大塊,再把大塊肥美的魚肉用推車送到熱鍋旁邊。在整隻鯨魚裡,魚尾是最多肥油的部份。然後,人們把肥肉割成小塊,放到熱鍋裡煮成肥油。除了切割魚肉和提煉鯨油的工人,還有製桶匠製造大大小小的木桶來存放鯨油。當油桶裝好鯨油後,工人最後把鯨油滾到小艇上,再運到大船上。

這就是巴斯克人提煉鯨油的過程。在格陵蘭的四月至十月,整日都處於白天,所以捕鯨隊會分為三組人:一組進行工作,一組休息恢復體力,而另一組則是睡眠。三組人輪番上場工作,捕鯨和提煉工作可謂全日無休地進行。

經歷過這趟捕鯨之旅後,利邦跟隨船隊返回荷蘭,對他來說這份工作顯然是相當無聊,雖然捕鯨本身是充滿危險性。回到代爾夫特後,他與卡斯帕爾的船隊告別,而在荷蘭街頭中,他找到另一份新工作,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跨洋公司 — — 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士官,展開他在亞洲的冒險生涯。

參考資料:

  1. Elie Ripon著,賴慧芸譯,《海上冒險回憶錄: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 — 1627)》,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

歷
歷史.集記

為了生存而不斷閱讀和輸出的小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