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簡史(一).盧濟塔尼亞上的足跡

葡萄牙建國的前奏(上)

歷
歷史.集記
11 min readOct 3, 2018

--

在十六世紀時,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寫一部史詩來歌頌航海偉績,這部史詩被名為《盧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盧濟塔尼亞是古羅馬時代在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西部的行省,據說這批盧濟塔尼亞人是葡萄牙人的祖先。在這時代,伊比利亞半島上已有來自陸上和地中海的不同部族定居,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影響著伊比利亞的歷史,包括日後立國的葡萄牙。

遷移者、殖民者與入侵者

在埃武拉附近阿爾曼德雷斯(Almendres)的石陣,應為公元前6,000年的遺跡,可見新石器時代的葡萄牙土地上已有人類活動。(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d/Cromeleque_dos_Almendres1340.JPG

從現時對伊比利亞半島的考古發掘來看,所謂「原住民」只是在不同時代遷居到半島的移民。早在四十萬年前,伊比利亞半島上已有人類生活,這些人類祖先生活在洞穴中,利用石器在大自然中謀生。除了陸上的遷居者之外,還有來自海上的新移民來到海岸和河口,與當地人進行貿易(主要是銅和錫),甚至定居通婚。

在公元前九世紀,來自歐洲中部的凱爾特人(Celts)遷到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他們懂得製作鐵器為農具、裝飾品和武器。這些新移民為當地人帶來先進的農作技術,增高農地產量。儘管凱爾特人與當地人不斷發生衝突,但他們漸漸地與原居民通婚,在內陸的山區上建立聚落。與此同時,在地中海東部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也開始向海上擴張,他們在北非沿岸建立多處殖民地,在抵達伊比利亞南部後建立加的斯(Cádiz)港,以進行經商和捕魚。

盧濟塔尼亞戰士,他們為遷移的凱爾特人與伊比利亞原住民的後代,曾經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1/MuseuNacArqu-GuerreirosLusitanos.jpg

在公元前535年,新崛起的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佔據加的斯,使腓利基人和希臘人不能再到伊比利亞。其後,迦太基人開始向半島內陸擴張,將領哈米爾卡(Hamilcar Barca)及其子漢尼拔(Hannibal Barca)先後進軍並統治伊比利亞的南部沿海地區,並以新迦太基城(Nova Carthage,今稱為卡塔赫納 )為據點。

第二次布匿戰爭(Second Punic War)時,羅馬人開始進軍伊比利亞,既是為了驅逐迦太基勢力,同時也打算佔領這大片土地。他們征服了伊比利亞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並成立「遠西班牙」(Hispania Ulterior)和「近西班牙」(Hispania Citerior)行省。

維里阿修斯,有人指他是牧民、獵人或戰士出身,而他帶著盧濟塔尼亞人反抗羅馬人,但在與羅馬人議和時遭到暗殺。(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6/Viriato.JPG

然而,羅馬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並未就此結束,半島上的原住民極力反抗羅馬人的入侵,包括盧濟塔尼亞人的頑強抵抗。這支盧濟塔尼亞人為凱爾特人的後代,他們在首領維里阿修斯(Viriathus)與羅馬人交戰,在八年(公元前147年至前139年)的戰爭中重挫羅馬軍隊,更一度迫使羅馬人議和,但在他被暗殺後勢力受挫。在內戰時期,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進軍伊比利亞之際,就借機清剿反抗勢力;直到奧古斯都大帝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反抗已經平息。

羅馬治下的盧濟塔尼亞

埃武拉 (Évora)的羅馬神廟遺跡,為盧濟塔尼亞省內的三座拉丁公民市,古稱「埃博拉」( Ebora Liberalitas Julia)。 由於位處交通樞紐,埃博拉在古羅馬時期迅速發展為繁榮的市鎮,而鎮外的平原種植小麥和葡萄,使市鎮變得相當富裕。(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8/Evora-RomanTemple.jpg

奧古斯都在控制整個伊比利亞後,他對原來的「西班牙」(Hispania)重新劃分成三個行省,分別是「塔拉科」(Hispania Tarraconensis)、「貝提卡」(Hispania Baetica)及「盧濟塔尼亞」(Hispania Lusitana)。塔拉科省為半島上最大的行省,包括東部及北部近一半的半島地區;貝提卡在半島的西部;而盧濟塔尼亞則位於半島的西岸,其範圍與今天的葡萄牙領土相近。

科尼姆布拉加的遺跡,位於今天的 今天的新孔代沙(Condeixa-a-Nova)區。(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1/Conimbriga_%2813249222603%29.jpg

為了防止原住勢力的反抗,羅馬軍團駐紥在盧濟塔尼亞行省,他們成為殖民者的主力,在這片土地上建設水渠和道路。羅馬人在當地擴大種植小麥、葡萄和橄欖,並且釀製葡萄酒,不但是提供糧食,也增加了本地的出口。軍團的營地漸漸演變成供商人和殖民者居住的市鎮,而居住的山區上的部落亦來到羅馬人的市鎮生活,並逐漸融入到他們的語言(拉丁語)和文化之中。

不少葡萄牙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代。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編寫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就提到盧濟塔尼亞省的情況,他表示行省內有三個「修道區」,管理四十六個居民區(Populis),包括五個殖民地(Colonia)、一個擁有「羅馬公民權」的市鎮、三個「拉丁公民權」的市鎮及三十七個交納貢稅的市鎮。這些市鎮日後發展成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重要城市,如里斯本(Lisboa)、貝雅(Bejo)、梅里達(Mérida)及聖塔倫(Santarém)等。

當時,這些市鎮的建築採用意大利的建築樣式,利用盧濟塔尼亞省開採的石材來建造,浴場、廣場、引水道、神廟、劇場等都可見於在葡萄牙的古羅馬遺址中。

在市鎮外的郊區,羅馬貴族和地主建立別墅和莊園,僱用奴隸來種植橄欖、葡萄、小麥、黑麥、無花果和櫻桃等。此外,盧濟塔尼亞省的一大價值是其礦石出口,包括黃金、白銀和錫礦。豐富的農作物和珍貴的礦石,再從沿海港口運往地中海。這使盧濟塔尼亞省在羅馬帝國中有著重要的經濟地位。

在里斯本發掘的古羅馬劇院遺跡,古稱「奧里斯波」(Municipium Cives Romanorum Felicitas Julia Olisipo),為盧濟塔尼亞行省內唯一的羅馬公民市鎮。(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Lisboa_-_Ru%C3%ADnas_do_Teatro_Romano.jpg

羅馬人的語言、文化和法律深深融入到盧濟塔尼亞省地區,甚至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公元一世紀時,基督教開始從北非傳入貝提卡省,再傳向盧濟塔尼亞省和塔拉科省,但羅馬人卻對基督徒大肆迫害。直到公元四世紀時,基督教終於得以受承認,並在羅馬帝國的領土內迅速傳播,包括盧濟塔尼亞省,但這裡主要受「亞流教派」(Arianism)及「普里西利安苦行主義」(Priscillianism),這兩支基督教派皆被視為異端,但基督教信仰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紥根,甚至與半島上的居民共存亡。

蠻族混戰

蘇維匯人的銅像。這支蠻族原本居住在日耳曼北部,他們身穿皮毛,而在公元三世紀時向羅馬境內遷移並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9/Bronze_figure_of_a_German_Biblioth%C3%A8que_Nationale.jpg

在409年的寒冬,伊比利亞北部的山上出現一批新的人侵者。在匈人(Huns)的鐵堤下,西亞及歐洲東部的蠻族被逐出家園,多支部落進入羅馬帝國的領土中,而出現在伊比利亞的是阿蘭人(Alans)、汪達爾人(Vandals)和蘇維匯人(Suebi)。在411年,羅馬人與這些部族達成協議:阿蘭人居住在盧濟塔尼亞省;蘇維匯人和部份汪達爾人居住在西北部的加利西亞(Gallaecia)地區;餘下的汪達爾人則留在貝堤卡省;而羅馬人則繼續居住在塔拉科省中。

然而,阿蘭人和汪達爾人其後遷往北非,而蘇維匯人則建立「蘇維匯王國」(Kingdom of the Suebi)。蘇維匯王國在國王赫爾米立克(Hermeric)的統治下,他們把首都設有布拉加,其後開始向盧濟塔尼亞省及貝堤卡省進軍,甚至一度控制伊比利亞半島西部。另一方面,西哥德人(Visigoths)被法蘭克人(Franks)打敗後,他們遷入伊比利亞半島,成立「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以托雷多(Toledo)為據點,與蘇維匯王國展開長時間的對峙,但兩國之間維持和平甚至有通婚。直到六世紀時,蘇維匯王國由於繼承者的內鬥,西哥德王國借機出兵進攻加利西亞地區,最終於585年消滅王國。

聖馬丁(Martinho de Braga)於550年來到伊比利亞,積極推動正統基督教在當地的普及。他在蘇維匯王國建立布拉加教區,並成為當地的主教,且主持兩次伊比利亞半島的主教會議。(圖片來源:https://pt.wikipedia.org/wiki/Martinho_de_Dume#/media/File:MartindeBraga-Albelda.jpg

西哥德王國自此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相較於羅馬人帶著的文化和法律上的影響力,西哥德王國的改變卻相對有限,畢竟他們人數不多且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們的統治多少維持了古羅馬時代的制度。昔日的羅馬貴族由蠻族的武士取代,農地由原來的奴隸交到當地的農民(農奴),以保護來換取他們的糧食和財富。

此外,西哥德王國的貴族也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但他卻們最初是信奉亞流教派,直到國王西奧多米(Thedomir)在559年下令臣民皈依羅馬教會。與此同一時期,蘇維匯王國早已皈依羅馬教會,並在569年設立布拉加(Braga)主教區,管理拉梅古(Lamego)、維塞烏(Viseu)、科英布拉(Coimbra)等教區。教士既負責地區的秩序,同時也得到羅馬教會和王國貴族的支持。

在公元八世紀時,伊比利亞的社會主要由教會、王國貴族及平民組成:教會在羅馬教會和王國貴族的支持下,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和財富;王國貴族擁有武力和財產,保護教會和平民;而平民則受教會和王國貴族的控制,在農地上為他們服役。

然而,此時在半島的彼岸上正集結了一支信奉另一宗教的戰士,他們即將降臨伊比利亞,把歐洲帶到黑暗的時代。

參考資料:

  1. J. H. 薩拉依瓦著,李均報、王全禮譯,《葡萄牙簡史》,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年。

--

--

歷
歷史.集記

為了生存而不斷閱讀和輸出的小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