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研究、科技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專區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Sex at Dawn)
遠古人類的性生活,是開放的且分享的,是生趣盎然、性致蓬勃的性樂園。到了農耕時代後,人類彷彿墮入了集體的「失樂園」,性受到社會規範管控的對象,人類對「性」的焦慮也開始在世界各地溢出。
本書有許多人類學和考古學的實證田野調查,內容十分細緻且有趣;不過若是對考古或歷史沒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只閱讀二、四、五篇,保證徹底顛覆社會賴以維生的一夫一妻制。
.
本書的原文的副標題很有趣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為何我們對女性、慾望、外遇的認識幾乎都是錯的?新的科學能如何讓我們重獲自由)與《樂園的復歸》探討的主題類似,只不過本書更聚焦女性的慾望,以及解構社會如何監視、箝制女性的性主體。
.
《當男人不Man了!消失在科技時代的男子氣概》(Man (Dis)Connected)
光看到書名可能會以為是某個父權主義者寫的書(可能也是吧),實則,這一本想探討的是網路對一個男性的養成有何種影響?早些年代的男性有明確的模範對象(role model)然而,在網路時代的模範對象被媒體重新形塑,間接導致男性在成長路上的迷失,如:非自願單身者的出現(involuntary celibate, incel)。
不過,類似的社會議題我會推薦英國學者 Richard Reeves 的介紹,為何現今社會出現大規模的男性不平等(Male inequality)。
.
從性論戰、文學論戰到文化論戰,重新召喚被遺忘的歷史爭議,重新挖掘被掩埋的歷史衝突。綜觀文學經典、社會運動與流行文化,重新定義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另翼史。(摘自博客來)本書為女性主義研究的專論,內容以及用字平實,可做為認識女性主義歷史的入門讀本。
.
《技術與社會理論》(Technology and Social Theory)
本書具有豐富的實例,從橋樑、錄影帶、腳踏車到3C產品,這些人造物的發展史往往超乎大家想像;再者,相較於坊間的STS文本,本書更涉入了社會理論的領域,探討馬克思、涂爾幹、班雅明、阿多諾、傅柯、麥克魯漢、拉圖等人如何構思技術與物。在這個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與公民權益切身相關的「技術與社會」(STS)議題早已成為顯學。(摘自博客來)
‧
本書為各界學者的短篇論文集,從法律、政治、社會、文化角度重新審問AI對世界的影響,以及AI如何為人類帶來新的未來面貌?究竟是繁榮還是風險?由於本書內容多為學術理論探究,艱澀的詞彙不少,因此推薦大學生、研究生閱讀,可做為人工智能研究的文獻參考集。
.
《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Speculative Everything)
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是我在碩班的課程首次聽到的概念。雖然本書以「設計」為名,但是內容多為探討人類未來的可能發展;透過藝術設計和行動裝置,構思一個科技為我們創造的未來。推測設計的精隨正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科藝),用設計師的巧手打造近未來的面貌,透過這些作品激發我們想像、討論、批判科技是否永遠能為人服務?
—
📚📑📝:文學、報導文學專區
《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Far From the Tree)
我很喜歡 Andrew Solomon 的書,這一本主要是因為暑假採訪的需要而閱讀的書。書中用一句話總括「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作者在世界各地訪談聽損兒、侏儒症、唐氏症、同性戀、神童、殺人犯、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
Solomon 耗費十年,走訪超過三百個家庭,看見這些父母如何重新看待「背離親緣的兒女」,以及他們如何再度用愛包裹非常態的孩子。
.
追蹤林立青的臉書帳號許久,一開始是從《做工的人》這部台劇認識到這位草根作家。此書是《做工的人》的接續新作,內容仍舊圍繞著社會上的勞力階層受薪者,林立青和書中的人物一起工作,讀起來更有臨場感。
本書將視野移往社會的角落,紀錄邊緣勞動者受「社會的正當性」所欺壓,相較之下他們擁有的資源極少;有些選擇認命地接受,有些則選擇奮力地拚搏。無論如何,他們也是構成這社會重要的一種風景。
.
某種意義上,作者胡晴舫想要為城市生活翻案。住在城裡的人們,總是太習慣詛咒城市,演變成一種陳腔濫調和政治正確。而她好奇的是這群人們,既然如此痛恨城市,滿懷鄉愁,卻又為何不離開,也無法離開?
她著迷於城市人有許多奇怪的情結:既自大又自卑、自憐又自戀、每天覺得站在世界尖峰上,但又覺得自己渺小如螞蟻。而這些性格的矛盾情態,在她尖刻又包容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再現。(摘自博客來)
.
《我離開之後》(WHAT TO DO WHEN I’M GONE)
死亡是我們這一生不可避免的終點,但是,當我們身邊摯愛的重要他人離世之後,我們該怎麼辦?《我離開之後》以繪本的形式、幽默的語氣,訴說關於死亡,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以允許自己哭得私心裂肺,也可以允許自己過得六神無主,但無論如何,這都是生命的一個歷程。深刻地體會愛與失去,才是每個人這一生學會如何珍惜與愛人相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