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氣圍困不可怕,借抹黑「洋蔥式穿法」強推「玉米式穿法」才可怕

阿柿
毒舌編輯
Published in
Jan 1, 2021
Photo by Matthew Henry

冷鋒南下,氣溫驟降,又得翻箱倒篋把寒衣拖出來。還好兩年來遊過冰島和北海道,從頭到腳的穿戴都備得足。又沒有暴肥暴瘦,穿搭不成問題。說到穿搭,難免想起當年就禦寒衣物搜集資料,跑出一堆文章說「洋蔥式穿搭過時了」,「玉米式穿法」才是必學的新寵兒。

洋蔥式穿法又名多層穿法(layered clothing),長年行之有效,為甚麼突然被人宣告過時了?當下嚇一大跳,深究後啞然失笑。看看香港網媒如何「貶洋蔥捧玉米」:

  1. 【抗寒貼士】著得多厚衫喺室內勁熱?教你玉米式保暖穿搭法 禦寒又唔臃腫(New Monday,2018)
  2. 洋蔥式著法已過時!「玉米式穿法」至夠保暖(Bazaar,2018)
  3. 【冬天保暖穿搭】玉米式穿法至夠暖 冬天遊日韓5大保暖貼士(HK01,2018)
  4. 冬季保暖必學玉米式穿法! 8大保暖貼士你要知(Gotrip.hk,2020)
  5. 「玉米式穿法」保暖不失時尚感!暖過洋葱式穿法 冬遊雪地7大保暖貼士(新假期,2020)
  6. 玉米式穿法比洋葱式穿法更保暖!附暖笠笠湯水食譜(ULifestyle,2020)

玉米式穿法突成時尚

其中New Monday、Bazaar、Gotrip都說洋蔥式穿法「過時」,而HK01、新假期、ULifestyle則強調玉米式穿法「新潮」(後來、最新的、現在流行)。至於保暖效果,五家媒體都認同洋蔥式夠暖,可是到室內則悶熱侷促,乃至「熱死」。ULifestyle再進一步,直指玉米式比洋蔥式更暖!

六篇文章,New Monday、Gotrip、新假期三篇都取材自「台灣女孩」。三者同屬新傳媒集團,一次授權,三家均享,連導文和配圖都大同小異,十分「慳水慳力」。其餘三家未獲授權,也得跟上潮流,借題發揮引薦玉米式穿搭法的衣物。就像李廣田寫《花潮》,「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到改用玉米式穿搭法,「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

李廣田:昆明有個圓通寺。寺後就是圓通山。

北海道台灣女孩寒衣KOL

說回玉米式穿法倡導者「台灣女孩」。原名黃晴渝,居北海道逾十年,網上處名「台灣女孩的北海道生活」(有時叫「台灣女子」,不要深究),當過札幌藥妝的應援大使,著有《北海道風格慢旅》一書。就算沒去過北海道,你都知道滑雪就得去北海道。香港長年無雪,只要有雪的地方就比香港冷。北海道生活的台灣女孩,縱使不是西伯利亞人、冬天的冠軍,至少都是懂中文的禦寒達人吧。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黃氏在臉書發表「北海道穿搭分享②」一文:「來北海道該帶什麼衣服呢?如果還在準備穿洋蔥式穿法來北海道的話,那就落伍了。」帖子附五分鐘短片,劈頭就說:「冬天來北海道玩,很多人會選擇洋蔥式穿法。進到室內你會熱死喔!現在來北海道玩,最夯的穿法就是玉米式穿法……」

截自台灣女孩的北海道生活

玉米式只是洋蔥式重新包裝

洋蔥式穿法「落伍」、「進室內會熱死」。玉米式穿法「最夯」(最流行)。這些都跟港媒的用語不謀而合。黃氏介紹玉米式就是「內面穿非常的薄、外面穿非常溫暖的大衣,就可以打天下啦!」聽上去就是穿兩層,內薄外暖。不過解釋起來,又完全不是一回事:

  1. 內層:發熱衣,少動選厚的,多動選薄的
  2. 中層:普通上衣,不要高領毛衣
  3. 外層:超輕量羽絨衣(如果很怕冷)
  4. 最外層:大衣,長身、輕便、遮住脖子

喂,這不就是洋蔥式穿法嗎?一般洋蔥式只建議穿三層,玉米式還額外多一層?到底哪裏玉米了?

港媒囫圇吞棗,再把殘棗吐給讀者吃

玉米式穿法到底有甚麼優點,短片裏沒有明說,唯有跟港媒學習一下。三家新傳媒網站主張,玉米式不會把你熱死:「玉米式穿法就是裡面穿得薄薄的,而外面就是厚厚且保暖的外套。這樣的穿法可以確保在外你是暖暖的,在內不會熱死。不少的國家,在室內也會提供暖氣……如果你們是穿洋蔥式穿搭法,真的不知道要脫幾多件才不會熱死。」

新傳媒系說玉米式「裡面穿得薄」,但黃氏明明說發熱衣厚薄要看動靜而定。說「外套厚而暖」,但黃氏明明說是長、輕、遮頸。洋蔥式就建議穿三層而已,沒有多少件給你脫。脫衣降溫也是多層穿法的初衷,為甚麼變成玉米式的專屬優點了?

洋蔥式也可以很時尚

Bazaar除了關注溫差,還訴諸時尚:「問題是室內的暖氣非常足夠,要脫幾層衣服至可以平衡室內外溫差,加上洋蔥式著法,臃腫之餘,時尚度欠奉,已漸漸被時尚人放棄了。近日,時尚界都在推崇新的保暖穿衣方法,名為玉米式穿法,即是只需一件保暖又時尚的大褸,而內裡只需穿上薄身的服飾,進出室內,只需脫下大褸即可以,方便又保暖。」

除了北海道KOL和拾人牙慧的港媒,還有將會提到台媒,我還真沒有發現哪裏的「時尚界」在「推崇」玉米式。洋蔥式不等如臃腫,臃腫只會令人更冷。洋蔥式也不跟時尚對立。Bazaar提到那些花俏的厚外套,完全可以用作洋蔥式的中層或外層。

Photo by Hadi Slash from Pexels

玉米式只有兩層?下一段就自行打臉

最奇葩非ULifestyle莫屬。文中先說「玉米式穿法是把所穿的衣物分為內、外兩層」,後面馬上分述內層、中層、最外層的特點。兩層跟三層,傻傻分不清!至於玉米式優點,第一是空氣夾心有助保暖:「玉米式穿法只有薄與厚層,中間夾層的空氣可以作為保暖層。」空氣夾心正是洋蔥中層賴以保暖的法門呢。第二是不再臃腫,已駁,不贅。

發熱內衣正好把你「熱死」

第三是減低焗悶熱感:「平時若穿得太多層衣物,身體容易出汗,汗水亦不易散去,容易引起汗臭。這種玉米穿法不需太多層衣物,可減低焗促悶熱的感覺。」排汗、透氣正是洋蔥式對衣物的要求,不知道為甚麼這裏居然說反了?玉米式不需太多層(同為三層?),而且最底是發熱衣,反而不會悶熱?

NHK節目「有吉のお金発見 突撃!カネオくん」曾就發熱內衣做過專題,指穿著者大汗淋漓、發熱衣濕透的話,反會越穿越冷。換句話說,玉米式指定的發熱衣,不論厚薄,只要劇烈運動後就會破功。濕了就不能保暖,所以減低焗促倒是真的。但這不是令玉米式更難應對溫差了嗎?

Uniqlo發熱衣濕透會破功,Image by マサコ アーント

媒體曾經教我們洋蔥式穿法時尚而不臃腫

二零一八年以前,媒體是怎樣教我們禦寒之餘,不會穿得時尚而不臃腫?答案是洋蔥式穿衣法!「洋蔥式穿衣法 冬天穿衣不再臃腫」(Topick,2015)。「3種冬日洋蔥式穿搭,讓你做個稱職時尚達人」(Popbee,2017)。最近結束紙本的《新假期》,曾在二零一七年一月刊登「歐洲濕凍拒絕臃腫! 輕便出遊保暖貼士」一文,裏面提到「對抗濕凍。最重要當然是Layers!不少人知道『洋葱式』著法,即是底衫+衛衣+外套,我上次就穿2件超薄保暖底衫+面衫+外套,可以襯一些Slim少少的棉質面衫,於街上脫去外套影相靚得來可頂到冷一陣。」同一本雜誌,三年前還是「影相靚」又能「對抗濕凍」,三年後就變成沒時尚感、悶熱難耐了。

新瓶舊酒,自相矛盾

運筆至此,真是火冒三丈。KOL隨便丟個新瓶舊酒的概念出來,媒體不明就裏就跟著嘰嘰叫,還創作出自相矛盾的優點。貶洋蔥式、捧玉米式有三點荒謬:

一,玉米式就是洋蔥式。兩者都分三層(玉米式主催者甚至提出第四層),信眾卻說洋蔥式太多層。

二,玉米式指定底層要穿發熱衣,不利劇烈運動,比洋蔥式更沒彈性。況且正因為北海道等地室內設暖氣,穿發熱衣才保證把你熱死。

三,洋蔥式沒有規定你穿得土頭土腦,甚至一度是「時尚達人」的穿搭法。

北海道KOL雖然強調道民不會穿得臃腫,而是採取「玉米式穿法」。可是,旅遊前我曾努力做功課,一直都沒找到日本網站教我穿得像「玉ねぎ」(洋蔥)或者「トウモロコシ」(玉米)啊!只有「重ね着」或「レイヤリング」(layering),或者強調不要穿得過厚的「薄手の重ね着」。北海道的烤玉米的確出名,可是從來沒有道民教人向玉米學習穿衣。

除了台灣女孩。

Photo by Burst

玉米式穿法源自己彭啟明…的同事

那這個玉米式到底從哪裏來?原來是台灣「氣象達人彭啟明」的帖文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六日,彭氏在臉書發文提倡「到日韓遇寒冬要用玉米式穿法」:

國人年節常去日本,但前幾天去大阪及京都快閃之旅,發現要認出台灣人很簡單,只要看衣服就知道了。台灣人習慣洋蔥式穿法,身上套上很多件,但日韓室內有暖氣,等到一到室內,馬上揮汗如雨,這和台灣差很大。事實上只要一件夠耐寒的外套或大衣就可,羽絨衣不見得夠耐寒喔!謝謝同事幫我整理這個概念,洋蔥式是形容詞,穿上四五件衣服,包起來像肉粽一樣的胖胖,玉米式是一件保暖大衣就可,其他都是平常穿著。

截自氣象達人彭啟明臉書

彭氏開宗名義就說明玉米式穿法適用於暖氣盛開的地方,而不是台灣,更不是香港。洋蔥式不是一般意義的多層穿法,而是加建新義,「穿上四五件像肉粽一樣」。玉米式是他不具名同事出的餿主意,不見得怎麼高明。他的貼圖也點明台灣人中層愛穿衞生衣或毛衣,外加羽絨外套,當然會臃腫得跟星球大戰的Jabra。至少他明確指出外套要防風,鞋子要防滑,而不光是關注穿多少層、時不時尚,比起台灣女孩仔細得多。

台媒不比港媒高尚

彭氏此論一出,台媒相繼引用,其風潮不下於香港:

  1. 冬天穿著大不同,台灣洋蔥式、日韓玉米式(Knowing新聞,2017)
  2. 洋蔥式穿搭弱掉了!住北海道的她 傳授「玉米式」才保暖(三立新聞網,2018)
  3. 「玉米式穿搭」超暖技巧全公開!到高緯度國家玩雪這樣穿才OK!(Beauty,2018)
  4. 低溫來襲!洋蔥式穿衣落伍了 你知道日韓偏好的「玉蜀黍式穿法」嗎?(康健,2019)
  5. 溫差退散!用「玉米式穿法」征服捉摸不定的氣溫吧!(Line購物,2019)
  6. 洋蔥式穿法反而易感冒!玉米式穿法只要2件保暖度高20%(早安健康,2019)

三年來,日韓適用的穿搭法,在台港兩地大推特推,暫時仍未見止息。事已至此,我已無力吐槽。

Photo by Michael Block from Pexels

洋蔥式各層功能清晰

冷天從事野外活動,必定聽多層或洋蔥式穿法。洋蔥鱗莖的縱切面是層次分明的,所以借來命名,dress like an onion。說是多層,一般其實只有底中外三層。底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按照功能配對物料,底層不要綿,中層採抓毛或羽絨,外層取尼龍或防風透氣的人造纖維,就是這麼簡單。

洋蔥式穿法旨在讓你行動自如,隨機應變。從來沒有要求你穿得臃腫,反而強調外衣不要過緊,讓中層有空間留住暖空氣,防止體溫流失。穿得臃腫妨礙行動和血液循環,到頭來讓人失溫。另外,根據陰晴乾濕動靜,也得調整各層,不能一成不變。例如冷晴天沒外衣也可以,下雪天就得外衣要防水;動若脫兔時中層要易脫,靜若處子時底層要加厚。

Photo by Suliman Sallehi from Pexels

現在已有軟殼外套(soft-shell jacket)在夾層加入抓毛,兼具防風、透氣、保暖、柔軟、潑水等特質,只要不是極端天氣都適用。反觀香港「國服」羽絨衣,輕是輕了,其實不到冰點都無必要。況且絨毛濕掉的話,更難保暖。北海道零下十二度,我也不至於穿羽絨外套。只要洋蔥式配搭得宜,注意防風,還是過得好好的。

香港人,醒醒吧!家裏沒暖氣,公司沒暖氣,商店沒暖氣。甚麼玉米式穿搭,都是白搭。與其信台北女孩、氣象達人、乜鳩假期,不如聽毒舌編輯。

--

--

阿柿
毒舌編輯

Offended by bad writings and layouts very, very eas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