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籌辦一場有效的活動?一起來看互聯網大學校友回娘家! 》

劉亞喬|Tanja
劉亞喬 Tanja
8 min readAug 19, 2022

--

*目前所有文章及後續更新,皆移動到個人網站:談談譚雅。未來也會提供更多相關文章以及優惠!

參與互聯網大學,才發現要辦好一場「有效」而不是自娛娛人的活動,光看滿意度調查、留些話給辛苦的工作人員吧!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有系統性、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舉辦活動?

此次校友回娘家專案,是在互聯網大學BD組擔任學員時執行的。途中跟其他活動一樣,經歷了疫情主持人確診(就是本人在下我嗚)、或是報名人數不夠等等腥風血雨。然而從中收穫最大的除了籌辦活動的夥伴、活動當天認識的人,以及能夠被複製帶走的是籌辦活動的架構與邏輯

【目錄】
- 流程簡介 & 圖解
1.
釐清問題/尋找Insight
2.
提出解法/進行預測
3.
執行/驗證
4.
清洗數據 & 結案報告
- 個人反思
-
Appendix:為什麼這麼多知名講者願意無償來互聯網大學分享?

流程簡介 & 圖解

  • 釐清問題/尋找 Insight
  • 提出解法/進行預測
  • 執行/驗證
  • 清洗數據 & 結案報告
圖解流程

天真的我們,原先定義的問題很直觀、很粗暴:「互聯網大學學員多大三大四的學生,因而需要實習或是新鮮人的就業機會。」然後就開始汲汲營營的想和企業去洽談實習以及 Junior 的機會。

然而在第一次內部專案 Internal Review 時,就被專案導師 Gavin Q爆。

這真的是互聯網大學學生需要的嗎?

1. 釐清問題,尋找 Insight

先問「是否為真?」
二問「所以呢?」(So What)
三問「為何如此?」
- 《BCG 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來讓我們先僅用第一個 Why 去檢視互聯網大學學員面對的問題是甚麼?

▲ 是否為真?

「互聯網大學的學員因為多大三大四的學生,因而需要實習或是新鮮人的就業機會」這個問題拆解後可以發現:

  1. 來參與互聯網大學的學生,多數都積極主動、未來方向相較明確。因此大部分都有過2~3份的實習經驗。
  2. 學員參與的組別並非想尋找的實習方向,只是想嘗試學習的方向

e.g. 我自己是行銷實習生,但卻參與 BD 組。其原因正是因為互聯網大學的特性在於讓有興趣、且目標明確的人提前了解該領域的知識。

故在第一個 Why ,我們就可以發現「大三大四的學生就會需要實習與就業機會」在互聯網大學裡是個假議題。既無法被有系統性地解決未來也無法成功被複製

學生來互聯網大學的目的是甚麼?

於是我們用用戶輪廓(或分眾人物誌) 來看看互聯網大學的學生都是些甚麼樣的人?

在拆解了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發現:

互聯網大學的學生並不是「找不到實習」,而是期望透過人脈,來去找到「更好的實習

一但發現「學生來互聯網大學是想要累積相關領域的人脈」這個問題,我們便能陸續挖掘互聯網大學對於累積人脈的以下困難點:

  1. 時空:除了互聯網大課程,基本上不會和別組組員同時出現在同個場合
  2. 架構:課程多半為講座,故少有與彼此互動交流的機會

2. 提出解決方法

因為我們的 Objective 是以benefit 互聯網大學為主,因此下一步我們小組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透過「歷屆通訊錄」(長期)「校友回娘家」(短期)來去解決連結、人脈不足的問題。

進行預測

繼續 Focus 在校友回娘家,既然決定了要辦活動,下一步就是深入去思考哪些指標是有效指標?

一般活動的量測評比無非是:

  1. 活動整體滿意度
  2. 環節的喜好程度
  3. 參與者的回饋

然而以過往每屆參加互聯網大學之間的斷層,這些活動相關的數據很有可能無法被傳承,也無法被複製(然後就此消失在歷史上😃)。故這些指標並非是我們的有效指標。

此外我們認為,辦一場活動的前提應該是:「讓每個與會者都能達到目的」,故接下來我們所做的是使用「用途理論」釐清每個人來此活動的目的,並以此為指標去衡量活動。

我們預測與會者,會出於下列七種目的來參加活動:

1. 宣傳公司與職缺
2. 想找創業合作夥伴
3. 希望獲得引薦
4. 累積個人品牌,擴大個人影響力 (e.g. 獲取寫Medium的素材)
5. 想認識該領域內有經驗的前輩
6. 單純想認識新朋友、抑或別領域的人脈
7. 想與認識的人敘舊 (e.g.同屆的學員)

3. 執行與驗證

再來,我們透過前測問卷,看報名者在參與活動前,是否有出於某種特定目的而報名。

前測問卷

然後中間略過一大堆風風雨雨的籌備期、招募與宣傳。並在活動辦完之後,透過後測問卷,來去看看與會者的收穫是否與期待一致,達成與會目的。

後測問卷

4. 清洗數據 & 結案報告

透過前後測我們可以知道,在前測中 Top 3 的個人預期是:

1. 宣傳公司與職缺
2. 想找創業合作夥伴
3. 希望獲得引薦
4. 累積個人品牌,擴大個人影響力 (e.g. 獲取寫Medium的素材)
5. 想認識該領域內有經驗的前輩
6. 單純想認識新朋友、抑或別領域的人脈
7. 想與認識的人敘舊 (e.g.同屆的學員)

並且後測的結果 Top 3 為:

1. 宣傳公司與職缺
2. 想找創業合作夥伴
3. 希望獲得引薦
4. 累積個人品牌,擴大個人影響力 (e.g. 獲取寫Medium的素材)
5. 想認識該領域內有經驗的前輩
6. 單純想認識新朋友、抑或別領域的人脈
7. 想與認識的人敘舊 (e.g.同屆的學員)
前後測問卷比對

當中可以看到,認識新朋友 / 向有經驗的前輩討教兩項高分得主,既是與會者的預期、亦是與會後的實際收穫。

但結案報告當天仍舊是被電得慘慘的。因為純粹將前後測問卷作比對還不夠精細,應該將確實有參與活動的人前後測問卷單獨拉出來比對。故將數據清洗過後可以得到結果如下:

清洗數據後的前後測比對

由數據上可知,想找有經驗前輩討教的目的可說是圓滿達成,原本沒有預期會認識新朋友的人,都在活動上認識到了不少新朋友。甚至不少人認為自己亦有達成累積個人品牌的額外收穫。

至此,預測與執行驗證才算落幕。

最後來分享一張我們校友回娘家的活動成果

活動的實際成果

個人反思

在這篇文章中,省略了非常多前期的大量埋頭討論(以及同時進行的其他互聯網大學專案)六個月來幾乎每周開會,中期籌備的痛苦、與後期結案報告的熬夜準備。然而…

「只要有心,你們其實還能夠做得更好。」- Gavin

在整趟互聯網大學專案下來,其實捫心自問,我們都不敢說自己盡了百分之百的全力。但也因此讓我更認識到 開會前 80% 準備開會中20% 的討論與決策,以及會議都必須要有結論和 So What?事情大部分都必須在週會前做完,會議要點只是報告、討論與決策。

在這趟專案中,也可以感受到 團隊向心力 溝通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有實習、期中期末,以及額外的社團活動。很難要求全部人每段時期百分之百的投入。

沒有人喜歡當雷隊友,但若缺乏溝通,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為「豬隊友」。

以上是籌辦校友回娘家的整體流程,也是從中學習與帶走的重要架構與邏輯。若有其他疑問、或是你現在也正在為籌辦一場活動而苦惱中,都歡迎直接到我的 FBLinkedIn 以及 IG 找我聊聊。

如果能夠為此再多認識一位朋友,那麼你我辦了這場活動,豈不是更值得嗎?🐾

Appendix:為什麼這麼多知名講者願意無償來互聯網大學分享?

當時在訪談互聯網大學校長 - KM凱閔,尋找能夠 benefit 互聯網大學的 Insight 時,我出於好奇問了句「想知道為什麼講師們願意無償來擔任互聯網大學的講師?」。凱閔微微一笑,分享他觀察到這些前輩們之所以願意擔任互聯網大學的講師,大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目的:

  1. 聽過「互聯網大學」的品牌,因而願意受邀來分享 ,更像是出於CSR目的。
  2. 想建立連結:過往有許多徵才方,為了人才媒合目的而來到互聯網大學。互聯網大學也有觀察到這點,故過往有跟 Pinkoi 合作過徵才計畫。
  3. 個人/自家品牌曝光:像是商業思維學院 CEO 游舒帆、職游創辦人陳韋丞導師、以及 PitchCamp 創辦人林大班講師等,在分享心路歷程的同時也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些企業!
  4. 想協槓當講者的人,先來練習當講者!:許多講師初期都是從學校分享講座開始練習起。並且因為互聯網大學學生多半在校內擔任許多社團幹部,因而在互聯網大學曝光後,後續也較容易受到學生各校的受邀分享。

講者有可能出於不只一種目的,此外互聯網大學的講師基本上都是受凱閔之邀,無償來互聯網大學分享人生經驗、堅強硬實力都讓學員收穫滿滿!第五屆許多講者也說:「若不是KM,我不會答應這場講座」。讓人震撼的感受到 KM 人脈之廣與平時積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