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ESG的實質意義是什麼?談ESG與風險管理

Sylvia Yen
永續送報童
Published in
Feb 28, 2023

相信會點開這篇文章的你,或多或少都聽過ESG — — 就是做公益、做環保嘛!回饋社會、節能減碳很重要我知道,可是跟我的工作、跟公司能不能賺錢,到底有什麼關係?公司要花這麼多人力、時間、資源做ESG,我的年終獎金不就變少了嗎?

別急著生氣,借我5分鐘的時間,繼續看下去吧。

首先定義ESG是什麼,這是3個英文字母的縮寫: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也是評估企業是否走在永續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框架。

首先,Environment(環境),代表陽光、空氣、水,高山、大海、腳下踩的土地等,關心大自然的事情。

第二,Social(社會),代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裡提到的所有元素,從個人、家庭,到社會上的不同組織、機構、國家,乃至於全世界,這些與人相關的事情。

最後,Governance(治理),我們談公司獲利、透明度、內部控制、內部稽核、資訊安全等等,跟公司體質有關的內容。

等等,先別睡著!我們來談談熟悉的概念。

同學,要不要買保險?

你買了幾種保險呢?我們為什麼要「繳保費」?

你也許會聽到:「現在買,保費比較便宜」「壽險、意外險、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失能險都可以規劃」「現在付保費,未來出事保險公司養你」的聲音,於是小孩出生還沒滿周歲,保單已經好幾張;除了人之外,對物的保險也十分上手,買車一定有機車保險、汽車保險;出國必保旅平險,住宅火險更少不了。

這些保費,我們為什麼不會拿去吃大餐、買漂亮衣服呢?

一切都是為了:付小錢,保障未來!

因為未來可能有高額醫藥費,所以先買醫療險;開車上路可能會出車禍、撞到跑車會賠不起,得再多保個超額責任險。

於是我們在吃吃喝喝、旅遊娛樂、投資理財、日常開銷以外,特別投注一些成本來買保險,防範未來不可承受的風險;確保我們有比較高的機率,在未來可以繼續開心地吃吃喝喝、旅遊娛樂、投資理財,穩定過生活。

接著我們來聊聊不做ESG會遇到什麼問題。

風險管理跟ESG有什麼關係?從環境面說起(E)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席捲全球。包含2022年橫掃歐美的極地炸彈氣旋,美國8成以上的地區降到零度以下,被外媒稱為「Once in a generation(一個世代一遇)」的超冷聖誕節;2019–2020年澳洲森林大火,燒掉4.7個台灣大的森林;你也許還記得2021年4月,台灣遇上50年來最嚴重乾旱,包含台中等縣市實施供五停二、鑿井取水等措施,隔沒幾週,6月北台灣卻突然下起了豪雨,整個台北包含信義區淹成一片,我租屋處也漏水,差點淹到我的新買的MacBook Pro。

特別想分享一個案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2022年的雨季降雨量超過往常的10倍,超過1/3的國土泡在水裡。也就是說假設原先的雨季平均雨量是300毫米/月,一口氣就下了3,000毫米/月的雨量;有趣的是,巴基斯坦緯度跟台灣差不了多少。

1/3的國土泡在水裡,如果發生在台灣怎麼辦?

我們很幸運,上述這些炸彈氣旋、森林大火、極端暴雨沒有發生在台灣;但我們還能幸運多久?

如果談氣候你還是覺得很遙遠,那來說說個人的。

《氣候變遷因應法》在2023年1月三讀通過,代表著未來將對企業課徵碳費:根據企業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收費。學者、立委也積極主張開徵「碳稅」,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應該為減碳負起責任。

在不久的未來,碳費、碳稅的議題將衝擊企業以及個人的荷包,是可預見的財務風險。

減緩氣候變遷、減碳愛地球我懂,但做社會公益又是怎麼回事?(S)

社會面我們若不做任何努力,又會遇到什麼問題?

讓我們先回到定義:社會面包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企業搞定商業模式、修身完成後,準備齊家。

企業的家人是誰?員工。

近幾年的華航機師罷工長榮航勤集體「合法休假」等新聞,反映的是背後勞動條件不佳、所得分配公平性受質疑等問題。日前一位飯店總經理接受採訪,向記者透露結束後得回飯店鋪床,記者以為只是玩笑話,未料總經理強調「絕對是真的」;這份報導也忠實反映了飯店業缺工的問題。

撇開離職率、缺工不談,還有一個時常出現的問題:職災。昨天哪個工地摔了人下來、今天某某工廠燒起大火;前天有個人被關在冰庫失溫、明天哪個攪拌機捲進了人。

流動率高、人力荒缺工、職災所造成營運中斷,或形象受損、金錢賠償等負面損失,都是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

修身齊家完,該是時候治國平天下了。

先講結論:做社會公益活動,照顧偏鄉、弱勢族群,是為了降低社會對立、解決民生困境。你也許會想:奇怪了,這兩件事不是政府該做的嗎?跟企業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不管社會對立、民生困境,會有什麼問題?

18、19世紀的法國是我很愛舉的例子。當時的政府面臨內憂外患、連年飢荒,無力解決公共財政短缺問題,階級差距越來越大,農民和老百姓花費大部分的收入僅能換取一點點食物。你也許記得《悲慘世界》的開端:主角尚萬強因偷了麵包而入獄,是為了拯救他飢餓的外甥。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於是百姓發動法國大革命,造成政權快速更迭、社會極度動盪;若真走到這一步,企業還做什麼生意呢?

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例子太極端了!但我總愛幻想:若掌握商業與資本的企業主(當時多是貴族),能有一個人跳出來關注勞動環境平等、發起慈善物資捐贈、或是寒冬送暖愛心麵包;那個只是不忍外甥活活餓死的尚萬強,他的悲慘故事是否會有機會不同?而若有十個、幾千個、幾十萬個企業主願意這麼做,人類歷史是不是會有所不同?

做社會公益,是為了降低社會對立、解決民生困境,減低社會動盪的風險。

百姓安居,企業才能樂業。

是ESG的基本,卻常被忽略的公司治理(G)

不過談了這麼多,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本身體質是不是強健?能不能持續推進環境面及社會面的努力?是不是在多方開支間能維持獲利空間?

不論是放眼國際間公認的B型企業認證,或是國內天下永續公民獎的評鑑標準,企業是否獲利都是評分指標之一,這是第一步。

接著是內部稽核、控制的有效性,包含董事會成員的多元性、主管機關裁罰紀錄、供應鏈風險管理等,是第二步。

以及是否盡職對利害關係人適度溝通、政策透明度、永續報告書揭露、第三方查驗證等,是第三步。

其中任何一個螺絲沒鎖緊,都會對企業造成營運風險,像是沒賺錢會倒閉、或是大量資遣人力造成營運中斷;內部控制失準造成有害添加物進入產品線(e.g.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等,引發商譽受損、民刑事責任風險;又或是客戶對公司產生疑慮時缺乏溝通制度,造成公關危機、甚至失去訂單等風險。

公司治理常被人忽略,卻是維持企業持續營運重中之重的議題。

ESG=風險管理

說了這麼多,拉回主題,為什麼我們可以把ESG視為一種風險管理?

ESG代表永續發展、為下一代保留資源這樣崇高的理想與正義,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甚或入法,單靠理想是很難做到的。

是因為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地球村的居民們從企業主、投資人、各級政府,再到領薪水的員工、市井小民,不約而同地發現:過去不常關注的事情,原來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衝出來揍自己一拳。

來個小故事比較好理解:想像現在是2021年,你是居住在巴基斯坦、揮汗種植棉花的農民,剛和伴侶生下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姐妹;牆角的電視播放著氣候變遷的新聞,你看完了主播憂慮的播報,想不透這跟自己有什麼關聯;下一則新聞是天氣預報,你發現過幾天會有豪雨,於是轉眼播了幾通電話給鄰居和親戚,因為堅持手工採收以保持棉花品質的你,要想在暴雨前採完得多些人手才行;你成功處理豪雨危機,把這批棉花賣出了好價格,讓家人過了一個溫暖幸福的冬天,Good Job!

你怎麼也想不到才過完春天,你剛學會站立的小女兒在50度的高溫熱浪中停止了呼吸,你和伴侶抱著堅強活下來的孩子失聲痛哭;接著才過不到1個月,連日暴雨洪水沖散家園,你在一片混亂中失去了伴侶的消息,剛種下的棉花田也全毀;你用盡全力守護的大女兒,在洪水遲遲無法消退的避難所,感染登革熱離開了人世。你抱著來不及滿1歲的孩子,不明白是什麼讓自己在一年內失去了家人、工作、家園、和希望。

氣候風險離我們很遠,卻也隨時可能找上門來,奪走一切。

這還僅僅是環境面的風險,沒有加入社會面的民生困境(e.g.原本連棉花田都沒有只能替人打工)、治理面的政策失靈(e.g.避難所遲遲無法架設直接荒野求生)。

看到這你也許有些凝重,不確定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怎麼阻止這一切發生?

認識風險、承認風險、處理風險,把ESG作為風險管理嚮導

所幸,全世界一些最聰明且有遠見的腦袋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很努力地,把可能遇到的風險通通彙整起來、濃縮成「E、S、G」三個字母,用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讓每一個人知道自己正和怎麼樣的未知搏鬥。

如果你的老闆已經看見這些風險,並試圖採取行動來回應,恭喜你!接下來要做的只要不斷確認方向、勇敢執行,相信你們可以做得很好的。

如果你的老闆還沒有這些意識,你可以換個老闆(喂)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做起,認識ESG風險、承認風險、處理風險;把ESG的討論當成一位嚮導,仔細觀察、大步跟上。

願我們都能在亂世中安身,Cheers!

--

--

Sylvia Yen
永續送報童

在永續發展的領域持續學習中,有任何建議或想討論的永續議題,都歡迎寫信到我的信箱:sihyunyen2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