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樂 — — 一些關於老師的想法

David Ting
江湖一人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an 2, 2019

寫這篇文章時,還是教師節。一早,收到了幾位同學的祝賀,也收到了來自Teach For Taiwan 團隊的卡片。

過去兩三年,我協助TFT 做了幾個專案,每一次的過程都令我非常感動。「為臺灣而教」幾個字著實沈重,他們卻有挑起這份重擔的無畏。

TFT 的文字溫暖如昔;我覺得這張卡片不該只屬於我,也應該屬於SK2 TOEFL 的老師們,助教們,也屬於每一位同學。每個人最終能成功,是因為你們是自己的老師;而我們都在努力讓我們這一代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慶祝(已經過去的)這一天。

從五年前在SK2 TOEFL 教學開始,我便常常思考「教育」是什麼,「老師」又是什麼。每個時期,也都為文寫下所思所想。今年也來寫寫。

韓愈「師說」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

我想,按這樣的標準,能夠為人師者少矣。大部分的老師「授業」還可,「解惑」就勉勉強強;若是「傳道」,許多學生就不妙矣。

前陣子,讀了一本近來一位聲名鵲起的教授寫的書,於此格外有感。一不小心,還將書撕了一頁下來;此乃生平未有之經歷。

先論「老師」這兩字。「老師」應是源出「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荀卿者,荀子也。這段說的是,齊襄王時,荀子是最年長的學者。由此可知,「老」「師」本一字一義,然後世多所混淆,也有「先生」之語;似乎眾人公認,人老方能為師。

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成見,讓韓愈有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我記得一開始教學的時候,被一位老師叮嚀:

「你年紀比較輕,有些同學會在意。你不用在乎同學的在意,可也不用刻意提起。」

我一笑置之。

然而有一天,真的有一位同校畢業、大我七八歲的學生,得知了我的年齡之後,非常不爽,寫信抱怨。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會在意「老師老不老」這件事。

回想起來,確實有許多人因為自恃年長,認為自己見多識廣,逢人就說個沒完;然也有些人年紀輕輕,卻不妄自菲薄,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只說自己相信對的話,做認為對的事。

我記得我年輕時,也曾因為身邊朋友都較為年長,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較之同齡更加成熟;現在已不這麼想。世界上有不同的時區,一邊或日中當午,一邊或夜幕深垂,不會有人拿此來說嘴爭勝。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時區;早一些,晚一些,都是會到的。

很棒的You are in your timezone 影片請點此。

我一向以為,一心想成為老師的人不該當老師,因為動機可議。

如果這個人希望的是「想要影響很多人」,他可能不會花時間去深思「我拿什麼去影響別人」。他也可能會忘了,一個老師也應該永遠都是學生,才能和學生一起成長。「影響很多人」應該只是為人師的結果,而非動機。

前面談的那本書,使我意識到,許多老師因為感覺自己教學不錯,就有了「我一定很有智慧」的錯覺;「什麼都能教,什麼都會教」,因而開始「傳道」、「解惑」,大談自己的人生觀。言下之意,便是告訴同學:

「看看我多麽棒。成為我吧!!」

而我們也看過有些人,因為成績好,便妄自尊大,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什麼都很厲害」的想法。

我想,這該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習慣:從結果論英雄。這樣的人,一但失去了名聲、光環,失去了別人的愛戴,便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剩;他們是可憐的。

又有些人,希望成為老師,是因為看過自己的老師在退休以前,學生如過江之鯽,前來表達自己無比的愛戴;因此希望成為老師,讓自己在退休之後,還是可以看到學生常常前來分享自己的喜悅。

這讓我想到許多父母,生小孩是因為想像將來能「含飴弄孫」。

我不想成為這樣的老師,很可能也不會是這樣的父母。於我,學生畢業之後,子女成人之時,便都是朋友關係了。君子之交如水;而人該能自得其樂,不該仰賴別人。因此而設帳收徒、生兒育女,更不該了。

孔子云:「人之過,在好為人師。」

我想這過,我慢慢地改之了。不好為人師,卻為人師,我以為方是好的。

我交遊廣闊。近幾年跟朋友時常深談,發現我漸漸不會想「教給別人什麼東西」,或是「讓人變成某一種我想像的樣子」。

例如思考。我喜歡思考,喜歡會思考的人;以前我喜歡讓別人總去思考,後來我發現,或許有些人不思考,活得更快樂些。在教學時,我也只會介紹「我相信的」,說明「我知道的」,不會強求同學接受。

有此轉變,或許是因為我理解了「人雖然有共同的追求,卻終究有不同的樣貌」。沒有一條路是適合每個人的。

雖然我感覺自己過了人生迷惘的階段,但不代表我走出的道路適合每個人。如果有人來問我,我走過了什麼,我會說些;但如非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不會主動以言。

或許我不能算是「老師」;我不想「傳道」。本立而道生;每個人之本,或許不同,道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我倒很願意「聞道」,喜歡聽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或許當老師,最有趣的點在此:許多同學願意和我分享他們的人生,和我說說他們的「道」。

大學時候,我遇過幾位教授,時常在課堂上強調自己犧牲了多好的工作,回台灣教書,為的就是影響「你們這些小子」。當年聽之厭煩;現在想來,他們大概不懂得體會這樣的樂趣。

我想像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會是老師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指的只是兩者共同學習的過程,而非「師者之所以為師」。

我以為,從各方面而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和學生本質上殊無分別,兩者皆「所以論道、修業、共解惑矣」。

我真心認為,我從同學身上學到的,比我給予同學的多得多。或許,有些人根本沒想學;或許我幾年下來,相處的同學夠多,以量制勝,而每位同學只得和我相處四天;又或許,每個人就是一本書,而我特別喜歡讀書,喜歡讀人。

很多關於我自己的事情,也是從同學口中瞭解的。例如,我的手勢繁多,但不千變萬化;例如,我的幽默,許多人可以接受;例如,我的聲音有些人喜歡 — — 我記得第一次聽自己演說的錄音,可是隔著遠遠地在聽。有些人甚至願意重複上我的課;我覺得他們很厲害,因為我可能都不想重複上自己的課。這些人都是我的老師,讓我深刻感覺自己還有許多缺點得改,也還有許多事情不知道。

老師不應該以給予為目標,而該以學問的探究為目標。「尊師重道」,或可改為「尊道重師」,因追尋道者,方可為人師。

教與學,不是為了分出孰優孰劣,而該是尋道路上處處可見、彼此幫助的風景。如此說來,每個人都是別人的老師;每個人也該是自己的老師。

讓我引一段TFT 共同創辦人劉安婷的文字,以為結尾:

「TFT 並沒有給他們光、給他們可能,只不過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光、「看見」自己在被創造時就已經有的價值。我們並不偉大,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很特別,就如同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真的很幸運,也真的很幸福──當別人或許覺得我們「委屈」、「犧牲自己」的同時,其實我們才是收穫最多的人。因為當我們停止抱怨、扛起責任、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才真實的活出自己被創造時就被賦予的特別價值。」

教書已經五年,有緣入我門者業已超過五千。簡單的話,串不起長久的歲月,也說不完感謝,就祝大家教師節快樂。

願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特別,也讓別人看見他們的特別,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

--

David Ting
江湖一人

受到金庸先生的影響而開始寫作,眼下最喜歡的作家是余華。為台北托福第一品牌SK2 TOEFL 共同創辦人、台灣第一間數位化安親班凡凡教育共同創辦人。期待工時少一點,快樂多一點。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