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從母姓的這件事」

David Ting
江湖一人
Published in
Nov 26, 2023

就在中午,我和老婆約了雙方爸媽,在外吃飯,告知我們決定讓孩子從母姓的事。不出所料,兩邊家長反應激烈,我媽表示這頓飯吃不下去了,憤而離席。岳父、岳母向我爸道歉,說沒有把女兒教好。我爸則對我說,我接受。你們的孩子,你們決定就好了。午餐草草結束。我決定下筆,把我們一路至今的思考、衝突、情緒都記錄下來。

或許你對於「孩子要跟誰的姓」完全沒有思考過,覺得約定成俗,沒有必要思考。或許你想過,但沒有深究。這篇文章,我會用問答形式,記錄我們的思考、實際面對的問題、挫折、情緒,希望能帶給「想讓孩子從母姓」的人一些勇氣,一些建議,如同我從朋友,以及一些素未謀面的人身上得到的一般。

姓什麼很重要嗎?對有些人來講,真的很重要。不管你怎麼想,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

🧐 問題1:是怎麼開始「孩子從母姓」的討論的?

半年前的一個晚上,在我們的孩子性別揭曉之前,我老婆讓我坐下,說,在決定性別之前,我想要討論一下小孩要姓什麼。坦白說,當下我是錯愕的;我沒想過,「這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 — 大概,一如我們雙方父母中午的反應。

老婆說,她懷胎十月,彼時未滿五月,已經十分辛苦,不能明白為什麼孩子「預設」就是要跟爸爸的姓。她不求孩子要從母姓,但想跟我討論,一定要從父姓嗎?有沒有別的可能?怎麼做,比較能讓兩人感到公平?或者,我們追求的不是公平,而是別的什麼?

聽到的當下,我腦中彷彿隆起了一個團塊,迅速填滿了空間,思考變得困難。那東西就是情緒。一時,我的腦中紛至沓來:「為什麼不姓丁?」、「丁這個姓這麽少見」、「姓丁,小孩寫名字很快,很有優勢」 — — 後來這些也都一一成了雙方爸媽,提出反對從母姓的理由。不多時,腦裡的團塊漸消,取而代之,我的胸口開始湧起一種感覺:我知道這些都是「手段」,是為了「不想讓孩子從母姓」而找到的理由,不是我真的在意的事。

我告訴老婆,我得好好想想,接下來便花了數天的時間查資料、思考、沈澱,才得到結論。

🧐 問題2:我怎麼沒聽過誰是「從母姓」的?

這就是問題。為什麼沒有?

是相關規範不允許?還是就像設立了性別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哺集乳室、育嬰假制度,但不一定有人使用,害怕被視為不正常?

我們查到的資料是:1985年(民國74年)之前的法律,規定孩子要從父姓,惟招贅可從母姓。1985年修法,新增一條件:「母親無兄弟者可從母姓」。從那之後,遙遙乎過了20年。從2007年(民國96年)開始,台灣的法律允許孩子從父母任何一方的姓。從2010年(民國99年)開始,戶政事務所對於那些「無法決定孩子要姓什麼」的父母,提供籤筒,讓父母可以抽籤決定。我民國76年生,推算起來,正好是「從母姓,其中大有蹊蹺」的年代。我的身邊可能有少數人從母姓,但記憶所及,沒人主動提過,我們也不知道。

自2010年(民國99年)修法,孩子「可依照父母意願從母姓」之後,從母姓的比例逐年攀高,今年,來到了 — — 5%。20個孩子之中,有1個是從母姓。這說明了什麼?我想是兩者之一:知道可以/有考慮過從母姓者太少;或是考慮過,但選擇不要的人,佔了95%。

想到這裡,我也可以理解為何雙方父母,聽到我們要讓孩子從母姓,有這麼大的反應:選擇才剛合法不久的「從母姓」,感覺就像犯罪一樣。也是甫合法的同性婚姻,我想也是如此。事實上,要告知雙方爸媽我們「從母姓」的決定之前,我一直有種「等等要出櫃了」的感覺。

🧐 問題3:原來合法了嗎?合法了,你就必須要做嗎?你是不是想出風頭?一定要是你嗎?

不用是我,但是為什麼不能是我?

我們不是想出風頭,才想讓孩子從母姓。但如果因此要被推上風口浪尖,我們也可以。

如果單純告知朋友「我們讓孩子從母姓」,就能給一些人勇氣;讓他們知道:是的,這樣做也可以,你不會有事;是的,除了默認從父姓之外,你還有其他選擇。是的,我們會想要這樣做。

🧐 問題4:所以,為什麼決定讓孩子從母姓?

前面提到,這個討論發生在孩子的性別揭曉之前。我們不希望孩子的姓氏,受到性別的影響 — — 可能是傳統上能不能「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又會是要不要「按家譜排字輩」。

我自己決定的點很簡單。我想讓孩子在什麼樣的社會之中長大?我們是否想讓孩子知道,爸媽做了什麼事情 — — 出於私人願望,是的 — — ,來嘗試讓社會朝著我們想像中更好的樣子前進?

我們想像中,更好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肯定不是一個預設孩子無條件,就是要跟爸爸的姓的社會。那會是一個衡量利益,判斷跟誰的姓比較「有價值」,從而決定的社會?一個追求公平,用抽籤/猜拳/靠運氣決定的社會?又或是,以多樣性延續為主要考慮,選擇比較少見、比較有趣,好像因此更值得被保存的姓氏,讓他留傳下去的社會?再或者,很多人採取的「兩邊不吃虧」方式,就是生兩個,各跟一方的姓;或是直接複姓冠上去,以我們的情況,丁李或是李丁?這些都有可能。而我們的選擇,是一個「父母雙方可以依自己意願,決定孩子姓氏」的社會。

過去,我學習到,改變一個社會,通常按三個步驟進行:意識到一件事、改變態度、自身採取行動,英文稱為AAA(Awareness, Attitude, Action)。台灣的現況,是「明明法律已經允許了,但沒有人這麼做」。因為沒人這麼做,所以很少人意識到「有人會這樣做」,也不會主動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如果LGBTQ群體近年沒有努力為自身發聲,每年沒有舉辦大遊行,很多人也不會意識到,身邊有這樣的群體,進而去思考、主張他們的權益。這一點,我想世界各地皆然。

扯遠一點,一陣子前,在和老婆討論到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不約而同,讚許當年去唸了「單一性別高中」的經歷。老婆說,她在女中的日子,讓她可以不受社會價值觀的壓力,去好好探索作為一個人 — — 而不是作為一個「女人」,自己可以活出什麼樣貌。我完全同意。男校三年的期間,我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喜歡男性的,喜歡女性的,喜歡出風頭的,喜歡低調做自己的事的。每個人都努力地找到「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地活著」。進了大學,我又因緣際會,來到一個性別相對單一(只是男女比例相反)的環境。在這裡,許多人才開始經歷這樣的過程: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活出自己。

你問,和性別是否單一真的有關嗎?我只能說,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好的。我無法提出反例,也無意這麼做。

話說回來,我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在知道了一件事情之後,只要認同,就要採取行動。我作為異性戀者,知道有些人 — — 很多人 — — 是同性戀者,或有其他性取向,我認為他們和我享有同樣的權利:戀愛、結婚、撫養孩子。我也願意採取行動,參與遊行,發聲,讓更多人「意識到此、改變態度、進而採取行動」。作為社會現階段的既得利益者,只有更該如此。同樣的,作為男性,我更想支持「孩子可以從母姓」。和別人聊起,我們要有孩子啦,別人直接的反應都是:「要叫丁什麼?」我覺得,這就是問題。藉由讓我們的孩子從母姓,讓兩三個人知道「還有人會這樣做」,讓一兩個人改變態度

後來,孩子的性別揭曉了,我們即將有個女兒。我的想法變得更加堅定。我不希望女兒活在一個「你生下來,就是要跟爸爸的姓。你如果有了老公,生了孩子,他們也是跟老公的姓」,誰不這麼做,就要被白眼,誰質疑,就要受到撻伐的社會。不容許別人有意見,動不動文攻武嚇,威脅讓你消失 — — 這樣的故事,生在台灣的我們,聽得還不夠多嗎?

🧐 問題5:我連和伴侶開啟溝通都不敢,怎麼辦?

今日一結束,我便電話給我一個很好的日本朋友。他年紀比我略小,男性,已婚,育有十多歲的一子一女。他的孩子也從母姓,他自己則跟了老婆的姓。日本的法律,規定婚後夫妻雙方,其中一方必須改成對方的姓氏,小孩亦跟隨這個人的姓氏。

我和他說起今日的事。他說,他高中時,讀了一些關於日本婚姻制度的書,發現即便法律允許,日本還是只有2%的家庭,是丈夫改成妻子的姓、小孩跟隨母姓,其他都是妻子改丈夫的姓,小孩也從父姓。他說,那是傳統,當時或許有他的好處,但現在不確定了。年輕人應該探索各種可能性,自己創造未來。結婚時,他便和爸媽提到自己的想法,爸媽雖失落但也接受,岳父岳母則是相當開心。

而因為他早婚早生(21歲),身邊許多朋友,便時常問他為何做出從妻姓、孩子從母姓的問題。他便分享自己的故事。幾年下來,很多人因為他,知道了也有這種可能性,以及「真的有人會這樣做」。也因為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些朋友也選擇從妻姓,讓孩子從母姓。

電話和他聊完之後,我覺得舒坦多了。我們的想法很像,而他更早就做出了(可說是更困難的)選擇。所以,我認為「身邊有這樣的人」是重要的。當你不敢開啟溝通,從他們身上,你能得到勇氣,得到建議。在我和老婆做出決定,準備和爸媽溝通之前,我們也看了網路上的許多文章,也發現類似有「如何和爸媽伴侶溝通孩子從母姓」的群組可以加入。

找到願意和你聊,分享經驗,給你勇氣的人,不要孤軍奮戰,我覺得是準備的關鍵。如果你也願意,我們願意當那個和你聊聊的人。

🧐 問題6:和家長怎麼溝通?

我們的經驗,或許可當成反面教材,做為參考。我和老婆一開始,就決定採取「告知 — — 解釋」的策略,約了雙方爸媽午餐,並且告知。當下,長輩們就說,他們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被尊重。在他們看來,「孩子要不要從母姓」,是一個他們應該要參與討論 — — 或是可以直接否決,不用討論的題目。但竟然只有被告知,我們實在太過分了。

事後,我妹妹幫我上了一課:溝通實務上,應該先說「我們想要聽起您們的意見」,虛心聆聽後,再表示「經過痛苦的拉扯,我們還是決定從母姓」。但在我想來,情況不會更好。原因一樣是我們認為孩子的名字 — — 姓什、名什 — — 只干孩子的爸媽,兩人的事。但在很多長輩看來,孩子姓什名什 — — 尤其是「姓誰」 — — ,不是「能夠討論的事」。如果先聽取了意見,再宣布和長輩意見相左的決定,雙方都只會更難受。

那麽,接納長輩的意見,不從母姓,是不是可行的呢?尤其很多時候,長輩會以情緒勒索的方式,試圖影響你的決定。回答絕對因人而異,但以我個人而言,個人意志的自由,是勝過某些「家庭價值」的。家人之間的和睦,不會我最高的指導原則。家人之間的尊重,應該體現在「我願意好好說,也好好聽你說」,並且「尊重對方的決定」之上,而非「你要順著我的意」。我的「孝道」的體現,不是「孝順」。

也因此,我們「告知」父母的決定,很可能不適用於你。如果你也選擇「告知」,那必須好好選擇方式,並且準備好迎接隨之而來的衝突和衝擊。說到底,根本的價值觀,是很難被別人改變的。以下,也提出我們今日被提出的問題,供參考:

— — 你們作出這樣的決定,讓我們很心痛,你們知道嗎?有必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 — 你們是不是就是想標新立異,特立獨行?得到朋友的稱讚?

— — 有沒有想過孩子在學校,可能會被霸凌?別人問,你為什麼要從母姓,要怎麼解釋?

(關於這點,日本朋友有很好的回答。他說,就是因為會被問,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刺激思考機會,才更要這麼做。他的兩個孩子十多歲,至今也沒有被霸凌過。)

— — 傳統的家族、血脈,如果改姓,就可能不被認同了,你們知道嗎?有做好準備嗎?

— — 那你們自己為什麼不改姓,也跟媽媽們的姓?

— — 為什麼不用家人一起投票來決定?

🧐 問題7:為什麼要放鳴人的圖?

因為漩渦鳴人也是從母姓唷!

事後,我打電話給身在異地的妹妹,和她說了今天的情況。我妹說:如果我結婚,懷了孕,說要小孩跟我姓丁,長輩還會反對嗎?我也不知道。

我說,我只問了長輩:孩子如果從母姓,你們會比較不愛他嗎?長輩的回答是:我覺得你可能會。聽到這句話,我十分平靜,只感到「原來你這麼在意,一定要從父姓」。於我而言,我覺得孩子姓什麼,我都會一樣對他,也因此希望孩子從母姓,純粹是前述的,別的考量。我也希望,自己和家人溝通時,永遠不要情緒勒索。不舒服,就直說自己不舒服。

離別之前,岳父和我爸敬酒,說,親家翁,對不起,沒有把價值觀好好教給孩子。養不教,父之過。我爸黯然一笑。我一向很喜歡我的岳父,但在這一件事上,我相當不以為然。

最後,查資料時,發現李登輝前總統孫女的小兒子從母姓,當年有過不少新聞,從各種角度來分析、揣測。一些新聞裡,也有本人出來回應,相當有趣。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搜尋閱讀。

其他參考閱讀:

洪維貞的《從母姓,就跟從父姓一樣沒有理由》:https://reurlcc/K3g2Wm臉書社團「 從母姓俱樂部」
彭渰雯、洪綾君和著的論文《為何從母姓?》:https://reurlcc/3eVkqL
諶淑婷的《讓孩子從母姓,可以比你想得還容易》:https://reurlcc/QZQ2Kb

--

--

David Ting
江湖一人

受到金庸先生的影響而開始寫作,眼下最喜歡的作家是余華。為台北托福第一品牌SK2 TOEFL 共同創辦人、台灣第一間數位化安親班凡凡教育共同創辦人。期待工時少一點,快樂多一點。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