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旅行青蛙,一肚子愛!

John Yang
江講 John' talk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17, 2018

旅行青蛙、Pokemon go、屍速列車的共通點是什麼?
答案是:他們傳染的速度都非常快!

我必須先描述這種盛況,才能說明為何我會想要解剖這些作品。Pokemon go在台灣上架的第一天,我正好休假,在武陵農場準備用餐。就在等待上菜的時間,整家餐廳突然充滿耳語,一桌傳過一桌,壓抑著興奮的聲調,人們開始拿出手機,或按或滑,有人興奮站了起來,透過手機四處張望,也有幾個年輕人顧不得用餐,衝出門外。

很難想像這是一款遊戲爆紅的景象,以屍速列車的速度傳染開來。
2018年初,旅行青蛙有點接近這樣的盛況。

旅行青蛙遊戲內容很單純,就是養青蛙。一開始,會請你幫青蛙命名。取了名字,你就開始對這個人事物,產生情感歸屬。接下來,你能為青蛙做的只有:幫牠打包行李、摘三葉草當貨幣、買東西為牠準備行李。
感覺上,牠,就屬於你。

青蛙不討好你、不跟你玩,愛看書就看書、愛宅著寫作就寫作,出門也不講一聲。除了旅行時"可能"會寄明信片給你之外,跟你之間,沒有互動。
牠,也似乎不屬於你。

就是這樣 "屬於你" 的感受,讓你關愛牠;
就是這樣 "不屬於你" 的互動方式,讓你牽腸掛肚。

這遊戲不需要你一直掛在頁面上,
它進階到
掛在你心上。

掛著一個心,好玩嗎?當然不好玩。
但是掛著一個心,你的內心就不再那麼空空蕩蕩的。
當你為牠的吃穿所需擔心;當你為牠查攻略、思考未來的方向;
當你為牠交到了朋友而開心;當你為了牠去過的地方讚嘆!
這一切的體驗與感受,
非常接近我們愛著一個對象的表現。

有小孩的網友,特別是小孩已經過了青春期的,似乎馬上領悟了什麼:
定期供養他、給他吃、給他穿,還給他零用錢。至於他會不會回家,回家會不會理你,完全不能奢求。 這…這不就我們家的小孩嗎?只是旅行青蛙是手機版的。

從這個觀點看,
「旅行青蛙」的設計核心,不是設計一個寵物養成遊戲。
「旅行青蛙」的設計核心,是在設計一種愛的體驗。

如果當初創意們接到的題目是:我們來設計一個 [寵物養成遊戲]。
你覺得,最後成品會是這樣嗎?可能會,但我覺得很難。
因為寵物養成,已經是一種遊戲類別,有其約定俗成的套路玩法。
在設計者的腦袋裡,也有著基本的設計邏輯。

如果創意團隊得到的題目是:我們這次要創造 [愛的體驗]。
那麼,後面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
下一步就會思考:愛的表現是什麼?被愛的表現是什麼?體驗者要站在哪個角色?接下來,設計怎樣的橋段,才會開始愛? 設計怎樣的互動,才會讓體驗者越愛越多?怎麼讓愛持續?怎麼讓愛長久? 大概這輩子談愛、求愛、做愛,都沒有這麼認真吧!
然後一邊找答案,一邊構成整個遊戲體驗的骨幹。

聽起來蠻浪漫的,
只是,旅行青蛙給我們的答案,頗為悲涼。

討喜的外表,輕快的音樂,敞開了你的心。
取個名字,你就開始陷入了。
然後,青蛙越不理你,你越在乎牠。
當你投入的時間越久,越顯得牠給的一點點回饋,無比珍貴!

你發現了嗎?
對於愛,我們需要的是 "愛不到" 的渴望感;
渴望愛,讓我們 "離不開" 那些我們可以付出的管道。

就像那個,屬於你,卻又獨立生活著的小孩。
就像那個,你日夜思念著,對方卻毫無回應的男孩或女孩。
也就是那個,設籍在你手機裡,卻很少回家的青蛙!

從洞察下手,創意就容易入心。
從題目下手,答案就容易出眾。

如果「旅行青蛙」可以讓我們學到這一點,
甚至做出填滿人心的好作品,
那也就功德無量了!

下回再聊!我該去拔四葉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