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讀書筆記

這是一本教人找幸福的書,作者說:「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Connie Tsai
沈思之路
6 min readMar 27, 2020

--

Photo by Johannes Andersson on Unsplash

最優體驗

幸福是結果,那麼源頭是什麼?作者認為是「心流」,所謂「心流」就是一種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也就是「感受事情都在掌控中,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就像一位揚帆前進的水手任憑海風吹拂他的頭髮,駕著神駒般的船隻隨波浪奔騰 — 船帆、船身、海風與大海的輕聲哼唱聲合為一體」。

意識決定我們是否能處於心流之中,自我就是意識的內容加上目標的總和,而意識則反映注意力的結果,因此意識不是線性關係,而是與自我、注意力等互為因果。處於心流的意識是有秩序的,精神能量源源不斷,不擔心得失,也不懷疑自己,一路朝目標前進;而失序的意識則稱為精神熵,也就是自我混亂、變得軟弱、無效率,而無法達成目標。

心流體驗

幸福到底是每天無風無浪地平和過日子,或者是克服艱困時刻後湧現的幸福感?作者傾向後者的論述。作者的研究發現富人的心流體驗並不比窮人多。本書提到「俄國作家索忍尼辛在雷夫托夫監獄服刑時,他的囚友在地板上畫了世界地圖,想像自己每天步行幾公里的路,從亞洲旅行到歐洲旅行,再到美洲,許多囚犯也都發明相同的遊戲。」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美國飛行員被北越囚禁期間,心力憔悴,但他在獄中一直思考如何打好高爾夫球,出獄時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打一場高爾夫球,沒想到他竟然打出一場精彩球賽,如此的思考遊戲不僅幫助他度過獄中生活,而且磨鍊出身體技能。

身體是我們接收外界訊息的接收器,因此身體會最先感受到心流,心流可能有三種層次,一開始是感官體驗,例如:純粹欣賞音樂的美妙聲音,接著藉由音樂聯想畫面或者故事,可能是渺無人煙的雪地或者青青草原,最複雜的階段是分析音樂的架構,書中描寫這一段的例子是「我們來看看名指揮家卡拉揚,一九七五年指揮的第七號交響和一九六三年錄製的有什麼不同?」「誰的銅管比較優笑?是芝加團樂團?還是柏林愛樂?」「卡拉揚這裡的速度慢下來了」「柏林愛樂的銅管聲音比較嘹亮,沒那麼柔和」甚至有些人看樂譜的滿足感勝過聽到真正的音樂。

冰島的詩人密度比任何國家高,因為長年在冰天雪地下,只好靠背誦長篇史詩來維持意識秩序。這讓我聯想到德國的哲學家很多,據說這些哲學家把哲學思辯當成思考遊戲,終極一生都在追求更完美的論點,這是最高段的心流了。

日常的心流經驗

早晨常聽到的問候聲也是建構心流經驗的方式之一,書中舉例説:早上出門遇見熟人時,我們會說「今天天氣真好!」對方通常會回應我們:「是啊!天氣真好」但我們不是真的想聊天氣,因為大家都看得見天氣,但為何還要這麼說?這只是一種表現我們存在的方式,以及與他人連結的方式,透過噓寒問暖讓我們知道世界仍在順利運作,也建立起我們的心理秩序。我想到一個例子,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某天你踏入辦公室,坐你附近的同事大遲到,雖然你早早知道這個事實,但總是覺得少一個人,怪怪的!甚至有一個同事離職,來了新人,你的心理需要適應,內在秩序也會跟著重建。

透過一些日常活動如:寫日記、攝影、收集紀念價值的東西等,都可以幫助自己處於心流之中,作者說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擺脫當下的煩惱,回到過去安頓身心後,再回到現在。

工作的心流經驗

既然心流是一種放鬆自在的感受,那麼從事休閒活動應該可以達到百分百心流?作者研究發現休閒活動不比工作時的心流體驗高,但為何大家都還是希望早早下班做自己的事?一來人無法長時間一直處於挑戰狀態,身心會疲憊,二來是對工作的目標設定,如果對工作所獲得的成果不高,動機自然下降,也就不會想在工作上花太多時間。

因為心流的條件是需要有一點挑戰難度,挑戰難度太高就會變得焦慮,難度太低就會無聊,唯有居於兩者之中,才能體會到心流經驗。因此看電視雖然可以短暫地放鬆,但沒辦法使心流延續到生活或工作上。

廢物利用,改造悲劇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當逆境來時,你如何看待自己正在主演的悲劇?作者從演化學的觀點,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陽光原本只是太陽燃燒後的副產品,植物吸收後進行光合作用而成長茁壯,植物又能餵養動物,由此照顧到整個自然界的生物。當人面臨悲劇時,我們怎麼改善悲劇?如何廢物利用?書中說轉換有三個步驟:

1. 不自覺自信:有些人有種信念: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手中的資源可以決定命運。

2. 把焦點放在外在世界:簡單來說,爬山時,終極目標攻頂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欣賞眼前的風景,體悟到自己只是系統中的一小部分,而不只是達成目標而已。

3. 尋找新的解決之道: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移除障礙,另一種是思考改變目標,以達成自己內在的和諧。

打造人生成為一場心流經驗

心流不只能出現在某種情境、某段時間,有些偉人如:馬丁·路德,畢生追求人權平等,他活出了一生的心流。

然而有些人雖然可以進入短暫的心流經驗,卻無法延伸到他的生命中,例如:有些網球選手上場時虎虎生風,專注的表現就是心流經驗,然而下場後,可能不善與人交流或者生活笨拙,報章雜誌上常見退休運動員晚年生活一塌糊塗,呈現混沌失序狀態,便是沒有將心流經驗運用到其生命中。

人與動物的區別 — 人不能只是吃飽活著,還需要活出意義,因此尋找生命中的意義就是最大的心流目標。然而現代人相比古時候的人,選擇多,自由也變多,例如:女子以往只能相夫教子,現代女子能做任何男子的工作,只要她想要。正因為選擇太多、範圍太廣,意識處理資訊困難,內在衝突升高,使得內在不和諧。回想小時候,想法單純,選擇少(父母通常會規範範圍),反而容易感受到幸福。

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年輕時的目標多半是物質生活的改善,等一二十年後,物質生活大幅改善了,卻發現精神生活沒有進步,例如:有人發現自己與家人漸行漸遠;自己只是工作的機器,不懂得享受人生;因為工作而犧牲健康等,找到物質生活以外的生命意義能幫助一個人重新找回內在的秩序。

追求自身的利益是追尋一生心流的一個小階段,進而找尋自己能做什麼來幫助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系統,也就是自己能做什麼貢獻給這社會與世界。本書也是「正向心理學」取向,研究如何幫助人們提升生活品質,而以心流經驗作為衡量標準,藉此也提供人們重建內心秩序的指引。

書名: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譯者:張瓊懿

出版社:行路出版社

--

--

Connie Tsai
沈思之路

ICF認證教練PCC/ WIAL 行動學習團隊教練 CALC / IAF認證專業引導師CPF/ 品牌顧問,幫助客戶探索「我」的身份,建立「我們」的場域,連結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達成想要的效果。擅長主題:NLP、溝通、思考力、領導力、品牌與商業模式企劃等。透過運動、正念、書法,幫助自己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