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The Power of Meaning]讀書筆記

哲學的千古命題之一「人生在世的意義是什麼?」,這也是宗教、心理學、自然科學、文學等積極回應的問題,我認為一生總會有一個危機時刻出現,讓你不得不思索人生意義。

Connie
沈思之路
9 min readJan 20, 2020

--

ㄖbPhoto by Mael BALLAND on Unsplash

作者艾蜜莉的父母家裡經營蘇菲道堂,提供蘇菲信徒靈修的空間,她從小觀察到蘇菲信徒的行為,即便場地在人多擁擠下,並不舒適,白天洗手間大排長龍,夜裡鼾聲四起,信徒卻還是堅定不移地定期來此靈修,她好奇他們為何能堅持嚴苛的靈修?因為他們相信這將使得他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何謂「有意義的人生」?是朝向追尋快樂的道路嗎?宗教之外無信仰者能找到意義的人生嗎?近年當紅的「正向心理學」聚焦在人生如何活得圓滿(flourishing),一股幸福學的風氣開始流行,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的「秘密」一書寫道:「隨心所欲的捷徑是,現在就快樂起來,感到快樂!」而十九世紀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卻持相反看法,他寫到:「當個不愜意的人,勝過當個愜意的豬,身為不愜意的蘇格拉底,勝過身為愜意的愚人。」二十世紀的哈佛哲學家羅伯·諾齊克(Robert Nozick):「身為愜意的蘇格拉底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日子過得既快樂又活得深刻,但我們寧可為了活得深刻,而放棄一些快樂。」看官您是決定當頭豬還是當哲學家?

我為何要找尋人生的意義?,如同本書的概念,如果是在順風的生活,誰想改變?但如果逆風來臨時,心靈危機就出現了。我工作的前十年,日日繁忙,可說是過著五天當機器人、兩天當植物人的生活,當時的我並以為苦,想說別人不也這樣過日子,還覺得過得挺「充實」的!為了保有這樣的規律,只能在當植物人的日子裡盡量享樂,以確保自己在五天的機器人生活吃苦耐勞。每到週末都是跑出去跟朋友看電影、表演、逛街、聊天、喝茶等,在家一刻也坐不住,等過了三十五歲,我已到達事業頂端,卻開始厭倦這樣機械式的生活,不論是工作上的成就感,或者是週末的享樂活動,都開始覺得沒什麼意思了,也無法刺激我往前一步,我開始能體會「薛佛西斯神話」中虛無的生活!三十六歲那一年因緣際會而停下來調整腳步,本想以自由品牌顧問的形式先工作著,給自己一兩年時間思考,沒想到一路學了NLP 、引導、教練,開啟我的意義人生的一扇門,不論是做做教練或引導或培訓,本質上都是工作,都有艱辛之處,但是除了供養自己的生活之外,我的現在工作還能支持他人,甚至幫助更大的系統作轉變,這使得看似薛佛西斯的推石頭行為也變得有意義。

書中提到幾位名人「為何要找尋人生意義」的例子,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是小說家之中罕見的出身貴族且生活豐裕,他在五十歲前過著極度享樂的生活,但滿五十歲時卻陷入嚴重的憂鬱,外人覺得他擁有世俗的成功,甚至還寫出兩本巨作 --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人生有什麼不圓滿?直到1879年他以自傳體開始撰寫「懺悔錄」來描述自己的心靈危機,包括自己在大學時代的各種荒誕不羈的行為,「懺悔錄」寫道:「今天和明天我做的事情有什麼用?我的一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我該活著?為什麼我該期望任何事情或做任何事情?或者換個方式來問: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是難免降臨的死亡摧毀不了的嗎?」最終托爾斯泰在宗教裡找到意義。

相反地,卡謬是出身貧寒之家的哲學家,少年時期曾罹患肺結核,一度面臨死亡關卡,卡繆認為「人生的荒謬不見得都會導致絕望,反而開啟新的機會」卡繆認為即便沒有上帝,他也能透過生活、行動、寫作,過上有意義的人生。「小王子」書中談到小王子與玫瑰的關係,狐狸點破玫瑰的獨特在於小王子為他付出時間與努力,這也說明意義與意圖的關係,如果沒有意圖,澆花只是一種中性行為,而意圖使得小王子全心全意照顧玫瑰,就不是單純地澆花,這個任務也豐富小王子的生活。

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2019年「小丑」電影大賣,我也去看了,小丑集人生最艱苦的困境於一身,令人憐憫!他感到生命的虛無與寂寞,就開始狂亂殺人,似乎這就是他人生唯一的解藥,難道這真是一個不可解的命運或邏輯?

本書提供四個尋找意義的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即便是身處人生困境,也能從中找到生命的出口。

歸屬感

作者說「歸屬是指對他人敞開心扉,以愛與善意接近他人時,我們不僅提振了周遭的人,也提升了自己。而且關懷效應會持續下去,在我們離開之後依然長存不息。」書中的一個例子,1985-1900年認為嬰兒早夭率是1/5,當時醫界認為是因為細菌感染,醫生護士都得蒙面蒙頭且消毒乾淨,以及避免在病房經常走動,以免散步細菌。」然而監獄的托兒所卻是一個反例,環境髒亂,根本是細菌溫床,而然死亡率卻相對有乾淨環境的孤兒院來得低。勒內·史皮哲(Rene Spitz)的研究指出,監獄即便環境髒亂,但母親與嬰兒可共度時光,嬰兒與人培養持久關係而感到安心無憂、被接納與關愛,因此比被隔離照顧的孤兒院嬰兒來得健康,免疫系統也比較強健。我看過另一個心理學實驗,也是類似的結果,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讓剛出生的恆河猴與母親分離,給他們兩個「代理媽媽」的選擇,一個是鐵絲網盒子,可以不斷供給奶水;另一個就是絨毛玩具,可以讓小猴抱抱,結果猴子直覺都選了絨毛玩具,擁抱帶給小猴的歸屬感勝過食物所滿足的基本需求。社會學之父艾彌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研究為何歐洲的自殺率特別高?他發現人一旦脫離社群,擺脫社群加諸在他們身上的社會限制,就比較可能自殺,歐洲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地方,個人反而在此得不到自我實現的圓滿狀態。書中還提到一個例子,一家醫院的清潔員若不受職場夥伴重視就會覺得工作沒意義,而他們要的重視僅只是醫生主動打招呼,護士辦餐會時邀請他們等,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有歸屬感文化的工作環境。

使命感

作者引用史丹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的定義,使命有兩個面向:第一,使命是「穩定及影響深遠」的目標,第二」使命涉及對世界的貢獻。有使命感的人覺得生活比較有意義、比較愜意、韌性強、且更積極進取,認真生活。1980-90年代紐約犯罪率飆升,卡斯憑藉他的聰明成為販毒大亨,模式大約像是快遞上門的毒品,專攻年輕的專業人士,如律師、上班族等,當他十九歲時年收入已達兩百萬美元,開名車且擁有好幾棟公寓,正當人生一帆風順,2009年他被捕入獄且被判七年,更慘的是醫生告訴他因為他膽固醇過高、血壓過高,若不改變,可能在出獄前就掛了,他當時身高172公分,104公斤。卡斯為了活命,開始改變膳食與做運動,從一開始單槓一下也拉不上去,到後來能連續運動兩小時,一共減了30公斤,在實踐健康的生活的過程中,他有了新體悟,便開始幫助其他監獄犯人健身,他體悟幫助別人所產生的意義,後來「聖經」也開啟他行善之路,2014年他創立卡斯健身房(Cross Athletics)專門推廣監獄健身法,不需要任何運動器材,後改名為康體健身公司(ConBody),同樣是服務年輕專業人士客群,卻帶給這群人截然不同的影響。

敘事

作者認為,精彩的故事總能引起共鳴,然而透過與觀眾分享故事,敘事者不僅為自己創造意義,也幫他人創造意義,一方面引起共鳴,另一方面也讓他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飛蛾組織起源只是幾個好朋友夜晚時刻喝著酒,坐在門廊前分享自己生活的故事,就如同一群飛蛾在燈光下飛舞。1997年發展成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幫助許多有著重大創傷經歷的人站上舞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脆弱,這過程也療癒敘事者。敘事的方法上,本書提到「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當我們在說自己的故事時,類似虛構一個人物的故事,有伸出援手的英雄,也有擋路的惡煞,有挑戰也有苦難等等,透過敘事選擇生活中特別的經驗,重新塑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故事,我感覺這也是一種與自己過往和解的方式。

超然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時,那種卑微感反而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強烈的意義」作者說這就是超然的力量,她提到太空人從外太空看地球的經驗、冥想或正念練習的經驗等,都可以感受到所謂的一體性,意識與自己合一,不受外界干擾。我曾去內觀十天,前幾天如多數人一樣,不習慣九點睡覺四點起床,不習慣每天靜坐十小時,找不到意義而感到此行的虛無,到了第五天,因為前四天的練習專注而有成果,每天生活平靜,第一次覺得生活可以只是這麼簡單,除了三餐盥洗,僅僅專注在休息一件事,充滿自覺的生活而非靠自動導航的生活,這大概就是「超然」吧!艾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登上喜馬拉雅山珠峰的人,他說:「我們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It’s not the mou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這本書提供許多尋找意義的案例,我看得津津有味,然而案例比較多從心理學來印證意義的重要性或產生方式,較少提及哲學或其他人文科學的論述,是較為可惜的地方,但還是很值得一看,中年以前是過有利益的人生,中年以後便是過有意義的人生,這兩者的過渡就是從無感走向自覺,從利己走向利他的修煉之旅。

書名:意義 — 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The Power of Meaning — Crafting a Life That Matters)

作者: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譯者:洪慧芳

出版:時報出版

--

--

Connie
沈思之路

認證教練/認證引導師/商業顧問,幫助客戶探索「我」的身份,建立「我們」的場域,連結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達成想要的效果。擅長主題:NLP、溝通、思考力、領導力、品牌企劃、商業模式企劃等。透過旅行、運動、正念,幫助自己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