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rank a.k.a 複水
複水-法蘭克林筆記時間
24 min readMar 23, 2021

--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複水心得分享: https://www.instagram.com/p/CPxqGprsbmV/

複水: 會看這本書,也是自己一直在思考與好奇過去或現在,那種自己全然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都是怎麼發生的? 似乎每次這種狀態體驗結束後,都獲得了一種滿滿的成長感和精神世界能量的飽足感,是非常棒與享受的優質內在感受。它讓自己當下充滿了樂趣&創造性&主導性&意義感甚至成長感,且時間似乎過得很慢但實際上過得很久,如同自己進入了一種身體自動駕駛的模式中,我想這就是心流吧! 本書從很多面向包誇身體,視覺,音樂,美食,性愛,工作,人際交流,思想精神,冥想,瑜珈等等去討論,包含許多訪問案例人們如何達到產生的心流狀態與共鳴條件? 我們如何透過心流來達到人生自我的複雜性與成長不斷提升。我想它不需要大富大貴,懂得尋找心流的人,即使在平凡或甚至絕望中也能夠感受到樂趣。翻轉自己的渾沌狀態,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主動駕馭生命,並去創造有意義的內在感受與保持內在和諧,感受生活細節,體驗心流泉源,我想我們的精神世界能量將源源不絕 🥰

自序
¶充滿樂趣與創意,完全投入於生活的體驗為”心流”

第一章重新詮釋幸福
-略爾說之
¶亞里斯多德”不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
¶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
>幸福無關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她,憑個人內在力量去醞釀,培養捍衛的,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一旦你花心思去想這件事,幸福就成過眼雲煙了
>全心投入生活中每個細節,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
¶最優體驗 optimal experience: 心流 (那種深層的喜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並在記憶中留下重要標誌,認為人生理當如此,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
-概觀
¶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不是變瘦變富有而是對自己生命真實感到滿意。
¶內在經驗的最佳狀態,發生在一是擁有秩序的時候,駕馭精神能量,並投射在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且技能與行動是可互相配合。
¶心流: 是一種意識上和諧有秩序的心理狀態,做一件事時,只能單純地為了想做這件事而做,不能有其他企圖。
¶克服障礙宇宙與人類神話的差距 (我需要打敗xxx才能xxx),以及長期不滿足的障礙(需求暫時被滿足了,就忍不住想要更多)
-不滿的根源: 如果以人類的目標與慾望為出發點((長期對現況不滿是現代人的特徵),那麼宇宙就是極度混亂的。
¶我們的自我感覺,生活是否喜樂,最終都取決於大腦如何塞選並看待每一天的經歷。決定是否感幸福的是我們的內在和諧,而非控制宇宙力量
-文化的神話盾牌
¶每一種文化都視為保護他的成員免於混沌的傷害為主要功能。 (因為人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有多麼孤立,生存機會多麼渺茫)
>多少人是真的樂在工作? 滿足於現狀? 對未來充滿信心?
>但我們不能怪罪外在因素,因為這些不滿的根源是由內而生的。有人稱這種缺乏內在秩序而感到焦慮的主觀狀態稱為本體焦慮或存在焦慮 (擔心自己生命沒有意義,或存在沒有價值)。
¶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抱著一種期待,期大長大以後一切都會漸入佳境。但那天終究到來,白髮不在消失等,大家反應不竟相同,有人無視或繼續追求更多名車房子更高職位更光鮮的生活型態。投入這樣的努力中,卻沒發現他們與目標的距離一點都沒變,只要花點時間反思,那些幻滅感就會再度浮現,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在證明金錢,權力,地位與財富絲毫無法提高生活品質。
¶為什麼我們的表現不如環境刻苦的先人們呢? 我們的物質生活能力突飛猛進,但在改善生活體驗的內涵上,卻沒有大大進斬。
-改造經驗:
¶唯有每個人都負起自己的責任,學會這樣的自主權,才有機會擺脫這種困境。且使自己盡量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不過於依賴社會的獎賞和逞罰。
¶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到頭來,卻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美好生活的社會控制手段誘因: 只要xxx就可以xxx
-邁向自由之路: 如何主宰人生? 掌控意識與認識自己就是這麼一回事
¶外界 (本我(聽命於基因) vs 超我(受社會支配) )vs 自我(追求是真實需求)
¶讓意識解放或是智慧,需要不段將自己學到的認知理論付諸行動練習一樣,他是不能公式化的背下來的,他是細緻的感受和投入情感和意志的
>然而對意識的控制是不能制度化的,一旦制度化便可能失去起出的效果。如弗洛依德,馬克思,耶穌等..

第二章解析意識
¶掌控意識與自我控制,似乎過得較快樂
>由於外在事物是透過我們的知覺才存在的,所以意識可以說是一種現實體驗的主觀感受也是我們每個人可以操縱者主觀現實的自由。
-意識的極限
¶塞選進入我們意識的資訊就變得非常重要,他決定了我們生命內容與品質
-精神能量
¶注意力可以決定哪些是會出現在意識中,或去執行運用這股精神能量 (如操盤手可以覺察一般人感受不到的市場變動,音樂家可以聽出細微差異等)
-進入自我
¶我們很常意識到的通常是我們的外表,給人的印象,或希望自己可以變成的樣子的我
>因在自我尚未定型,自我認知不夠時,想要的東西要不是基因決定,就是社會灌輸他們的。而當注意力結構改變時就會開始塑造自我
-意識失序:精神熵
¶進入到意識狀態是負面且與自己衝突的,痛苦,害怕,憤怒,恐慌或忌妒,會迫使我們將注意力用到不是目標的事物上,不在接受我們意思安排,精神能量將也因此變得沉滯沒有效率
>基本模式: 當外來意識與個人意識中的目標出現衝突,將導致內在秩序受破壞失序。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我狀況去評估進到意識的每一個訊息,它會威脅到我的目標嗎? 對我的目標有利嗎? 還是不帶影響呢?
>新資訊不是讓我們激動得面對威脅,導致意識失序,就是讓我們的目標更加明確也願意付出更多精神能量
-意識秩序:心流
¶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與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到意識裡,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

>心流體驗 (行雲流水): 所有外來資訊都是有利的,即使偶遇挫折也知道問題癥結,將所有注意力毫不保留地用在追求個人目標上,沒有任何脫序現象也沒有任何威脅需要防患
-自我的複雜性與成長 (兩大心理程序交織)
¶特化Differentiation: 體驗心流後將讓個體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區隔開來。
¶整合Integration: 與特化相反,是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他人連結的作用,將形成更複雜的自我

第三章樂趣與生活品質
¶一個是改變外在環境讓他符合目標,另個是改變我們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
>雙管齊下將能發揮最大效用,但如果一個人只靠改變外在環境而無法掌控自己意識,焦慮將死灰復燃。
>大量金錢不等於幸福,古老不變的道理
-享樂與樂趣
¶享樂(睡覺,休息,美食,性愛,旅遊,金錢)是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或社會制約的期待已經得到滿足了。但享樂只能維持意識秩序沒辦法創造新的秩序
>ex通常吃食物是獲得享樂,非獲得樂趣除非投入精神力去細細品嘗
¶樂趣將來超乎計畫,甚至想像不到的感受,有向前發展的特性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與成就感。就某個層面上,我們因此變得更複雜了
>願意付出精神能量去獲得生活的樂趣,或感到這些行為會讓自己有能力,有功用,有自主權。 EX書中古董店bargan的例子,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日子中製造樂趣
-樂趣的元素
¶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

>但大多數最優體驗都是發生在一連串有目標導向,而且規則清楚的活動上
>大家公認”最能帶來樂趣的心留活動閱讀”: 精神力且有目標的活動+技能
>另個公認”與他人相處的社交活動”: 想要在相處中獲得樂趣,需要懂得人際關係的技能(ex若一個人自我意識太強時,就會排斥與他人非正式接觸,他會想要盡量避免與他人相處)
>在無聊透頂事上取得主導權或讓事情變有趣點 (ex在聽演講敲手指遊戲來操縱自己的控制力,提升經驗品質建立意識秩序: 左手敲右手大拇指>中指>食指>無名指>中指>小指 然後反向右手敲左手)
>樂趣出現點也有個特性,它總發生在行動機會與個人能力相當時。ex網球如果實力相當懸殊的兩人就產生不了樂趣。
¶行動與意識的結合
>當你注意力完全被這活動吸引,整個人投入其中,發現不留下任何精神能量去處理其他不相關的資訊 (ex跳舞,攀岩,閱讀)
¶明確的目標與回饋元素 (是心流體驗中讓一個人全然投入的原因)
>ex打網球或下棋目標與反饋都是很明確直接的,然而有些創造性活動目標不是一開始就明朗的,當事人必須有強烈個人知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是什麼。
>外科手術醫師vs心理醫生 (或許花10年卻不知道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否對病人有幫助? 或是批評手術的反饋只停留在技術看的見的表面)
>追求這些回饋本身並非那麼重要,但真正意義是: 我成功達到目標了,這樣的認知可以在意識裡建立秩序,強化自我。
¶專注於手上工作
>進入心流你的時間窗口將感受到極短暫,且完全容部下我們意識有任何失序干擾
¶掌控感的悖論
>心流的體驗往往會牽涉到一種掌控感,感受到自己就是主宰
>並非挑戰危險的活動帶來的樂趣,而是挑戰時他們有能力降低駕馭風險帶來的樂趣。ex攀岩有主觀技能力與客觀環境危險
>只要在無法預知結果的狀況下,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影響結果,一個人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握有主導權
>但當一個人沈溺於某種活動樂趣,對當中的掌控感產生依賴,而無法關注其他活動時,他反而失去最終的掌控,也就是決定意識內容的自由,自我成為某種特定秩序的俘虜。凡是都有一體兩面
¶消失的自我意識
>那是一種禪的感受,自我將好像不存在忘記自我般,你將與事情融入一起,因為你更專注了,但其實你自我扮演在心流中是主動積極的
>暫時忘記自我是一件很令人嚮往的事,有機會去擴大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放下意識,超越自我,突破界線
>超越自我(特化與個性化):在心流中拋下自我意識後的先決條件,卻能產生更強大的自我
¶時間感的轉換

>例如結束後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但過程中時間感卻比平常慢
-自成目標的經驗 (auto-telic)
¶活動本身即是活動的目標,指做這件事的目的,並不是期待在未來能獲得什麼好處,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種獎賞。
>例如投資股票,希望能從中獲利,就不是自成目標;但如果是想要驗證自己判斷就可能是
¶自由的代價是永遠處在警戒中
>永遠不斷檢視我們在做的事,才不會讓固有習慣或舊有智慧成為我們追求進步的阻礙

第四章心流的條件

-心流活動
¶世界四種遊戲(競爭性如競賽,投機性如賭博,暈眩性如跳傘,模仿性如藝術)
>接有一個共同特質: 提供探索與創造感受,迫使人有更好的表現,讓意識進到過去無法想像的境界 (簡言之: 讓人更複雜了,心流與自我成長)。
¶心流河道圖(挑戰Y軸 VS 技巧X軸 -> 定點往上產生焦慮; 定點往右產生無聊)
>一個人無法一直做同樣程度的事,否則會感到無聊或挫折。對樂趣的渴望會迫使我們擴展技能,尋求新的行動機會。
¶心流與宗教儀式: 始終無所不在,可能代表社會共同接受的心流體驗,是人類企圖建立意識秩序的嘗試中,最悠久也最具野心,最深遠的樂趣來源。
-心流與文化
¶一個文化的心流,ex印地安人的村莊固定遷移,尋找新挑戰意義與價值
¶即使現代人永遠充足休閒時間,卻無法從中得到樂趣,顯然光有機會是不夠,我們還需知道怎麼善用機會,控制意識。
¶心流第二條件:是否有重組意識的能力
-自得其樂的性格
¶自我意識過強,會阻礙心流的發生,隨時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評估資訊的方式,端看是否與自己的慾望是否有關,如果無關或對自己沒什麼好處,就不值得關注。
¶注意力缺乏者,則是缺乏掌控精神能量,將所有資訊照單接受
¶社會脫序(行為準則混亂的社會)與社會疏離(受社會體制牽制,而做出違背自己目標的行為,例如一直做著反覆的工作)是心流難以產生的病態
>焦慮:缺少完全的專注力,社會脫序與注意力失常
>無趣:過度僵化的注意力,社會疏離與自我中心

¶家庭對性格影響,自成目標家庭條件:需要提供明確目標,回饋,掌控感和專注力
-擅長感受心流的人
¶在無法忍受的環境中,依舊可以找到樂趣,好將精神能量投入其中,重新獲得掌控感

>就算所以抱負都落空時,人還是必須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來組織自己。如果做的到這點,就算這個人看起來是奴隸,實際上他卻是自由的。
¶一個人要是對外在世界興趣缺缺,不想有任何瓜葛,就是將自己孤立。
>羅素描述自己找尋個人幸福的方式:我學著無視自己的缺陷與存在;慢慢增加對外在事物的關注,像世界的形狀,各領域知識,令我感興趣的人物等。 (我想這是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最精闢的描述了)

第五章身體的心流
¶任何平凡事都能產生心流開發樂趣,如品嘗美食,練習跑步,精通性愛到變成藝術等,都可以讓身體的簡單動作變成為提供複雜回饋的最優體驗,使自己更強大,只要懂得駕馭它,每個感官動作都能成為心流來源。
-更高、更快、更強
¶一旦活動變得無趣,就把難度再提高一些
ex: 走路活動,不同路線,或是評估看了多少有趣景點,或路上有沒有得到新的想法或感受
¶不斷嘗試實現無法確知的夢想行動,而不是再展開既定的命運
>樂趣似乎是自然天則用來確保我們不斷演化,更趨複雜的趨勢
>樂趣不在你做了什麼,而是妳怎麼做它
>花錢的活動有時快樂遠不及那些不花錢的休閒活動(如彼此聊天,種花等),那些對精神能量的需求相對較高的。
-動感的樂趣 (如隨音樂的舞蹈,讓許多人願意為他犧牲)
-性愛中的心流
¶能超越人類從事性愛的動機,大概只有生存,吃喝的需求而已
>在複雜的社會制度的存在或許也是為了克制我們對性愛上的衝動與精神能量的消耗,”愛使世界轉動”不管是直接或間接,我們做的大多是衝著性愛的需求而來。我們洗澡,梳髮,打扮,不都是為了要吸引人?
¶更複雜與挑戰的性愛: 古印度<慾經> * <性愛聖經 the toy of sex>,但我們更應該修練是從心理層面介入單純的生理層面
>當彼此間有感受到對方真摯的關心時,這個層次的性愛將變得極為複雜,可以提供一輩子源源不絕的心流泉源。
¶人類天生就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起初生理挑戰就足以維持心流,但若沒有學習讓雙方關係更充實(浪漫情愫和真摯的關係)遲早會對彼此的陪伴感到厭倦,兩人之間的關係遲早會失去新鮮感。
>提升兩人關係的複雜性得提升,才會有樂趣,唯有真正認識對方,才有辦法一起冒險,跟任何領域一樣需要我們學習掌控它培養出更高的複雜性
-掌控的最高境界:瑜伽與武術
¶印度與東方掌控意識的成就 vs 西方人駕馭物質能量的成就。 過於強大任何一種皆有問題
¶瑜珈的第五階段”感官收攝pratyahara”: 是進入到真正瑜珈的關鍵,操練的重點在控制感官接收的信息,收回對外界的關注力,只讓塞選過的視覺,聽覺,感覺進到意識中。
¶三個心理操練: 專注(Dharana) + 冥想(dhyana,專注力不夠干擾達到忘我境界)+ 三摩地(samadhi,自我收集狀態,冥想與冥想對象合一,最美好的體驗,河流匯入大海般)
-經由感官獲得新流:視覺樂趣 (如一幅畫)
-音樂中的心流: 專注聆聽真的聽進去,獨一無二的,甚至是有目的聽
-美味中的心流
¶當人們因為害怕而克制自己時,生命就會受到侷限

第六章思想的心流
¶解開心理的疑惑是所有求樂趣的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

-科學之母
¶沒有記憶的生命就不能算是生命,記憶將傳給下一個人,與解謎者
¶提升記憶的價值與充滿記憶資訊的人,更可以自主,也是大家心儀的夥伴,因為他總有東西可以和大家分享,進而幫助身邊的人建立意識上的秩序
>決定自己要記住什麼特別有趣的資訊(掌控記憶),而非一大串資訊
-心靈遊戲的規則
¶偉大思想家們的動力,是沉靜在思考中得到的樂趣,而非物質上的報酬。
>人生之所以充滿樂趣,是因為知道怎麼掌控意識
>缺乏內在規則,很容易就會被那些自稱有答案的人收服了
-文字遊戲
¶一段絕妙的談話,可以讓人彷彿置身伊甸園
-親近歷史
¶記得個人的過去: 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最好的方式,就從他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著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擁有過去的紀錄,對提升生活品質很有幫助,用自己的方式來紀錄發現,那麼自己的歷史過去將變成不折不扣的心流體驗
-科學中的喜悅: 最重要的是心理結構與樂趣,而非專業或頭銜
-愛上智慧: 掌握自己的學習方向,順著你內心指引的方向,而非被迫非得學習什麼
¶將自己的見解寫下來,期待有天後人來會帶著敬畏心讀那就麻煩大了,如果記下來是為了釐清個人遇到的問題,回應內在挑戰,寫下各種體驗變得更有意義的可能,那就在人生中找到樂趣
-業餘與專業
¶卓種體驗而非成果,喜歡涉獵各種活動,不期待自己成為專業或達成什麼成就,只希望在各種活動中都能獲得樂趣與回饋 (不忘了學習的初衷)
-終生學習的挑戰: 以內在為動機的學習,而非受外在強迫的教育(不在為了成績,學位,工作),去了解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為自己的人生體驗找到個人意義,這麼做,將得到是深刻的喜樂,他將興奮不已

第七章工作中的心流
¶需要複雜的技能且可自由完成的工作,能提升人的複雜性

-自得其樂的工作者
¶當我們花愈多精神能量去追求物質目標,就會產生更多物質目標,於是只好投入更多勞力,心力與體力,才能滿足自己欲求不滿的期待。
¶當工作與生活休閒沒有區別時,當你有無限時間與財富妳想要做什麼?
>擠牛奶,領牛群去吃草,修剪樹木xD,她為此感到滿足
>我覺得很自由,我在作自己想做的事,今天沒完成,那就明天繼續,我沒有上司,我自己就是老闆,我擁有自由,也一直為我的自由而奮鬥。 (工作與生活並沒有明顯區隔)
>一種不考慮外在回饋,絕對自發而全然投入的,自成目標的體驗
>庖丁解牛: 一定的技巧後,靠的是用心神會心靈主導去解頗牛,細膩的”遊”
-自成目標的工作
¶即使工作環境充滿限制,卻能將限制轉換成機會,自得其樂的特質(不斷帶來挑戰,膩了就換另一種,什麼東西會產生樂趣,就去做)
¶我們越早知道工作體驗的品質可以受自我意志改變,就可以越早改善這佔據人生一大部分的要事。只可惜,大部分人仍選擇相信工作永遠是”亞當的詛咒”,永遠無法翻身
>兩個祕訣: 調整工作讓他貼近新流活動樣式(如打獵,編織,手術)+調整個人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目標得到反饋)
-工作與心流的悖論
¶即使他說對工作感覺良好,可以的話,他們還是會選擇不要工作,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意願很低
¶然後工作時通常較休閒時間容易產生心流,在挑戰和技能都高的時候,他們覺得比較開心,樂觀,也比較堅強,活耀,更專注,更有創意
>但如果在她工作中問她:”你寧願現在做其他事嗎?” 他會說是,矛盾就是即使工作時較進入心流但動機相比休閒時低
-虛度的空閒時間
¶被動式參與的娛樂對人較徒勞無益(如看球賽,影集) 或許可以填補光陰的空虛,但與實際參與挑戰所需的注意力有天壤之別 (發揮技能得到的心流體驗可以使人成長)
¶那些樂在工作又不浪費空間時間的人,最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
>未來不屬於那些受教育的人,而是屬於懂得善用休閒時間的人

第八章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間的衝突
¶關於我們究竟是什麼人,最詳盡的資料來自那些與我們有互動的人,以及我們成就工作的方式。自我就是在這兩種情境下定義的
>與他人互動是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人是社交動物,得有人陪伴,我們才會覺得完整,甚至只要周遭有人就可以讓人覺得充滿活力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推翻舊有的規則
-獨處的痛苦
¶無所事事時,負面想法會不斷出現,除非學會控制意識
¶性愛通常是為了逃避孤獨,而將外在秩序強加在我們的思想上,但較無法增進意識的複雜性 (相比冒險活動,賭博等)
¶一個人是否能掌控經驗品質,最大考驗是在獨處,學會獨處,不須借助有利自己外在環境來獲得樂趣的人,就是通過了創意人生的考驗
>一般人習慣用較不費力的外在方式: 像是藥物,娛樂,任何能讓心靈轉移注意力的地方。 (退縮反應沒辦法領人前進,試著去創造高他一等的秩序)
>試著把想要征服外在世界的能量內化,開始探討更深層的內心世界
-馴服孤獨
¶一個人想要在獨處時感到樂趣,確實需要一套自己的心理途徑,才能不依賴其他人,工作,外在事物協助,就達到心流,幫自己找到挑戰
>想要駕馭陌生環境,得建立一套自己的秩序,讓他凌駕於環境之上
>她喜歡與人互動,但更喜歡在自己的世界中扮演主導者
-心流與家庭
¶一個人能不能從親人間互動或取樂趣,對他生活品質有決定性影響 (是相互扶持的溫暖的,還是充滿挑戰要求和威脅的)
>那些為了生活方便而住在一起的傳統家庭已經開始衰微,因樂趣而廝守的家庭在增加中
¶人類的天性究竟是濫交,多配偶至,或單一配偶制,會因所處環境而有不同形式,或許應由哪一種模式最能確保人類生存來決定。
¶婚姻是枷鎖? 如果想要擁有完全的自由,就必須屈就於特定一套法律下,先接受限制才能獲得解放
>例如先接受一夫一妻制的狀態,那他就不需承受追求最大感情回饋所帶來的壓力(其他感情狀態關係),而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怎麼讓在這狀態下產生更多心流活動
>”大家都結婚”,”結婚生子天經地義”等這些外在因素都不足夠成願意組成家庭的樂趣
¶提升家庭成員複雜性: 可以說一個縣有互動難以描述,未來互動難以預測的家庭,藉由分化(展現個體獨一無二特質,各自目標)與整合(互相協助關心鼓勵)兼具。除了長期目標,短期目標也很重要(如安排度假,一起玩樂等,除非家庭有共同目標,否則連聚在一起都有困難,更別提共同營造樂趣了)
>在家人眼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可以讓人有冒險的勇氣,裹足不前通常是害怕不受認同造成的,當一個人知道不管發生什麼,家都會提供她感情的避風港,她就更能放手發展自己的潛能,無條件的借那對孩子來說最重要,她就能無後顧之憂去探索世界,而非花精神力保護自己
¶任何心流活動,在於挑戰與技能間取得平衡,是從社交關係獲得樂趣的關鍵
>ex: 一對男女剛開始互相吸引時,行動機會顯而易見,”我追的到她嗎” 就是男女最基本的挑戰 (是一個複雜的挑戰: 弄清楚對方,喜歡什麼事,是不是願意一起做些有趣的事,如一同出遊,派對,事後是否分享心得)
-來自友誼的樂趣
¶最糟糕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誠的友誼
¶人們與朋友相處時的情緒是最正向的 (因為可只專注在有趣的事上),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想法與特質受到他人關注,而感到自己的存在,但那種表面性的互動是沒辦法提供真正的益處的(如打打牌,聊天打發時間等,特別無法獨處的人會很依賴這類活動)
¶複雜度高的交誼則可帶來極大樂趣與成長,也可把它當作挑戰,而最強烈的體驗也是在親密的友誼中產生,可能有共同目標,一起尋找新機會,多了解對方,在對方獨特個性中找新發現,同時披露更多自己的個性 (甚至是自己最隱私的感受與想法), 實際上為一位朋友付出這麼多精力與時間的人少之又少
¶友誼讓我們有機會對外展現自己少為人知的一面
>實用性(偏技巧或學習技能,較難達到心流主要將任務當成外來因素)與表達性(例如表達自身感受,如跳舞,畫畫,講笑話,輸出,容易讓自己接觸到真實的自我)
¶家人提供我們情感上的保護,朋友則是我們探索新奇事物的夥伴(刺激,新冒險)
-更大的群體
¶之所以成為一個家庭或一段友誼中的一份子,是因為她花了精神能量追求共同目標,或是再更高的社會,政治,人類議題境界,幫助他人
¶而想讓大家生活更好的人,如果不能先學著控制自己的生命,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而已

第九章翻轉渾沌
¶物質條件是次要的,而心流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一個人遭遇逆境時,如何度過難關,自得其樂,在一片混亂中營造秩序
-改造悲劇
¶懂得尋找心流來源的人,即使在絕望中也能感受到樂趣
>癱瘓後,我只希望可以不斷進步,不斷突破身體限制,他將成就我的生命目標,人生在世的目的其中之一是接受考驗
>我不像西方人那樣,即使擁有的已經超過自己的需求了,還是得拼命工作,我會試著享受每一刻,而不是為了得到更多而榨乾自己,如果我是不需要依賴任何人的自由之身,我就不怕慢慢來
-適應壓力
¶韌性與勇氣,逆境時的美好令人欽佩
-耗散結構的力量: 將混沌轉化為複雜秩序的耗散結構 (如植物把太陽光原本耗散的能量at轉換,或人類使用火),重新建立心裡秩序
¶知道將無助狀態轉化可以控制的心流活動,從中獲得樂趣的人,就可以磨練中越挫越勇
>1.不自覺地自信:相信手中握有的資源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但他們不以自己為中心,不企圖掌握環境,而是力求與環境和平共處。
>2.把焦點放在外面世界:除了自身目標外,他們不斷處理周遭環境提供的資訊
(因受到威脅時,我們會很自然把精神能量轉向自我,但這種先天反應很容易影響我們的適應能力,它會加劇內心的動盪,孤立自己,而非留意外在有可能的新契機。)
>3.尋找新的解決之道:永遠有新的可能性,遠比固守我們的預期
¶一個人在經歷市場各種體驗後,會產生一個複雜的自我,就像產生一副有創意的畫一樣
-自得其樂的自我:總結
¶1.設立目標(想經歷心流,明確目標作為努力,且是自己選的)
¶2.全心投入 (選擇行動體系後,具有自得其樂個性的人會全心投入他做的事)
¶3.注意當下發生的事 (把注意力放在互動上和體系上,如果只對自己有限的角色有興趣,遲早會變成空洞無聊,不懂享受生活樂趣的人)
¶4.學習樂在當下 (即使客觀環境惡劣,仍可以從中找到樂趣)

第十章創造意義
¶為人生創立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大目標,其他目標理應響應配合,擬將能投注所有能量去發展達成這個目標需要的技能,那麼行動與感受便能達到和諧,那整個人生也就有意義了
-定義意義
¶假設所有事件都是互相結合的,最終形成終極目標,創造人生意義就是將個人行動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心流體驗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就是在尋找意義
>只要找到一個整合後的大目標,就可以為人生帶來意義
>有想望卻不付行動的人,是孳生的溫床
-尋找終極目標
¶每個人生活都存在一個終極目標,日復一日地活著,他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著他們的精神能量,其他小目標則依附在這大目標上。少了這大目標,就算有秩序的意識也會缺乏意義
¶感官文化 (考量目標優先以樂趣與物質現實為主) VS 理念文化 (追求的是怎樣讓內在更清晰穩定,追求非物質與超自然為目標)。或是兩者結合的 理想文化(同時兼具物質又有精神目標的挑戰)
¶另個建立行動秩序的方法,是把焦點放在挑戰的複雜性,而不是挑戰的內容
>”發展自己” 與 “與他人整合” 將逐漸展現人生意義與複雜性
-尋求解決之道
¶一遇到阻力就改變目標的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他們或許可以安逸生活著,但生命可能空虛而缺乏意義。一個目標需被認真對待,不然他就失去了它的影響力
>努力有多種要由目標決定
>我們怎麼知道把精神能量花在哪裡呢? 這就是值得用盡一生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應該發覺自己的最終目標
¶內心衝突是注意力無法妥善分配的結果: 行動生活(透過外在來達到心流) vs 沉思生活
>一個人如果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都不願意,只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目標,而忽略了自身感受,就不可能做出多有意義的行動計劃
-重獲內在和諧
¶為什麼動物看起來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心流狀態,他們的技能與實質需求總是相襯的
>當人類需求,想要的,意見,挑戰過多時,我們就會變得很焦慮
>浮士德得到了知識與權力,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心靈永無寧日
-意義一致的人生主題
¶人生主題: 一個人所做的事會因為她終極目標,以及與終極目標相連的一系列目標,而變得有意義
>發現性的人生主題: 根據個人經驗以及對選擇的認知,寫出來的行動劇本 (也幫別人建立人生秩序),但常常獨樹一格讓別人難以理解哈
>接受性的人生主題: 扮演一個預先決定的角色
¶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怎麼解讀所受的苦時讓他變成有建設性的
¶順利找到人生主題的人,往往有一位讓他們深深敬仰的人或某本書而發現了一個新的行動機會。
¶保留得來不易的個人特色又與其他個體與環境再度結合

To Be Continue

--

--

Frank a.k.a 複水
複水-法蘭克林筆記時間

💡 你價值與自由的人生夥伴 🌱 人生與投資,一起不斷提高內功,學習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