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用引導式的對話從頭到尾沒有講出來的一個簡單觀念

SeeJay Huang
涅槃的幸福人生思考
7 min readDec 28, 2019

金剛經是佛陀與須菩堤的對話,他們用引導式的對話,中間穿插「所以者何」、「何以故」等等問句的方式來讓聽者思考,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以下幾個段落,這裡面有個非常簡單的觀念!「我們一旦擁有某個念頭就會對我們後續的判斷造成影響」,請思考一下。

  1.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些相都是過去經驗累積而來的,我們都是自我為中心,那是我們最快速的反應,有我相是很正常的,會去分別他人也是很正常的,這都是我們本來就學到如何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一旦我們的文字上本就存在這些說法,自然這些說法會在這個社會的人們腦中存在著偏見,如果我們的文字沒有這些說法,沒有這樣的念頭自然不會對人們的思考產生作用,人相也就是他人的角度,眾生也因此可以解釋為社會的角度,壽者相也就可以更廣泛的解讀為所有生命的角度。反過來說,想要學會某些道理,就要刻意去記憶與背誦,尤其要能夠隨時回想出來,讓那個觀念能夠時時出現在腦中,才能產生影響力;是否是這個原因,佛陀在世時傳授都是以口傳方式,而相同的道理也是一講再講,他們的記憶力都非凡的。)
  2.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會住相也是過去經驗累積而來的,腦中呈現的「相」一般來自過去經驗的直覺反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過去的反應不會是完美的答案,這就像是現代深度學習需要巨量的資料一樣,如果巨量的訓練資料能夠涵蓋足夠的樣本空間,加上學習演算法與高速運算能力的配合,就能夠找到最佳的解答。但是,想要有完整且巨量的訓練資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這麼來說,只要訓練資料(經驗)不是完整的,就不可能做到不住相布施,因此,福德必然有限制。而覺察力的重要就在於當我們發現運用經驗有問題時,才得以不住相布施。)
  3.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第一個念頭先後關係在於先講東方,而後講南西北方來讓你體會先後念頭對你的感受,引導聽者了解「虛空哪有分別東西南北方」,這是聽者沒有擁有的念頭。第二個念頭先後關係在於福德與虛空的類比,我們可以這樣猜測,一般人原本並不知道福德與虛空是可以類比的,因為沒有那種觀念,故而沒有藉由虛空來比喻福德作用的想法,而佛陀藉此引導思考,希望大家重視福德,而分享道理福德更勝於奉獻七寶。而到了現代,還有不同的隔閡,因為我們不知道當時他們指的虛空是什麼,從此道理我自然想到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自然有其運作法則,自然規律的演進,是不帶感情的。)
  4.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身相是一個過去已知的知識,他們認為佛陀有三十二相,那是過去轉輪聖王顯現的外在特徵,從現代來講,那叫做「有關係」,但是沒有保證有「因果關係」。可以說若他是轉輪聖王(P),他會有三十二相(Q)。此是若P則Q,但是不代表若Q則P,只能說若非Q則非P,如果沒有三十二相,則不是轉輪聖王。抽象化來提取概念,我們看到的就是不應該仰賴經驗,或者說身見,錯誤的自我認知,而是應該仰賴智慧來分別善與不善。)
  5.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喩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從過去的經驗中取得,這裡指的是眾生都有既定立場,四個我人眾生壽者相;看見的相的能力來自自我的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來自業力的累績,只要有特定立場的判斷就會是有問題的結果。從這樣的角度,原始的經文邏輯是有點誤導的,如果沒有注意到他的對象是眾生的話,它的說法不管如何都會有立場問題,要讓經文更合理易懂,應該是說當我們立場有問題時,不管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分別判斷,都會因我們的立場而出錯!但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又怎麼說呢?感覺是硬湊在一起的呀!如果接著改寫的這段話,立場出錯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判斷都是可能有問題的,即使結論可能是對的也不應該相信這個判斷過程,這樣「不應取法」,更是「不應取非法」,從邏輯的推論過程中,如果前提是錯的,即使推論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論也是沒有參考價值的,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看此時的結論,不應取法與不應取非法,這個看來是對的結論(法),即使是對的也是不應該被拿來遵循的,更何況不對的結論(非法)。)
  6.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只要一直有立場存在,過去的經驗不可取,現在講的又為何可以輕易相信,要如實知見,分別清楚其中不受到制約的無為法的部分,而最常被錯誤的帶入念頭中的就是立場,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使佛陀講得再清楚,聽者只要有立場就會有誤解的可能,除非能夠聽出其中的無為法,不受任何條件制約的運作法則。)
  7.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擁有念頭就會受影響,想像一下自己置身於一個莊嚴的佛土,或者一個優雅的環境,這時腦中出現的念頭就是我們自己以為的莊嚴或是優雅了。這樣不就是有個人看法與立場存在了嗎?問題就在於:如何在一個根本沒有清楚定義的情況下來描述那個情境;真是太有創意了,這個莊嚴是沒有受任何人的念頭所污染的一個虛擬想像的世界!)

這上面的文字都有一個共通點,「我們一旦擁有某個念頭就會對我們後續的判斷造成影響」,這就是「業力法則」,過去的行為會對未來的行為有影響,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

股票投資的散戶最有感受的應該是股票買賣的心理變化,一旦買了某張股票,對於它的看法就是希望它漲,即使出現了不好的訊號,也是找理由來說服自己而不停損。

或是所謂的「刻板印象」,是指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是認知心理學上常講的「錨定效應」,是指之前出現的某個數字或是文字會對後續的判斷造成限制,例如談判價格是先給出的價格,會讓後續的價格受此價格影響。

也有人說是「路徑依賴」,如果一連串的觀念都以第一個觀念馬首是瞻,我們便稱其持有路徑依賴的信念。

檢討改進,也稱回顧、覆盤、懺悔,就是來讓我們修正行為(修行)的機會,基本上越是深刻的事件,影響力就越大,但是這事件的深刻實則與否是被動式的,只要我們能夠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與否是能夠自我選擇的。

我在《用一個圖來解釋金剛經的兩個道理》將孔茲的英文翻譯理解後畫出來的圖,原來就是在講貫穿整個金剛經的觀念,這裡再把它拿出來。

這就是從頭到尾沒有講出來的一個簡單觀念,「我們一旦擁有某個念頭就會對我們後續的判斷造成影響」。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件事情的核心了,因為我們都會受過去的經驗所影響,所引發的任何念頭都是與過去的經驗有相關,而過去的經驗經年累月累積了很多錯誤的觀念,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認為現在產生的念頭有很大的可能是有問題的,而要避免這個問題就是「不要有路徑依賴的信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在講不要讓「升起的念頭與過去錯誤的經驗有瓜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要避免擁有的念頭造成的影響,才可以如實知見。

這就是金剛經的核心觀念呀!太重要了!這是時時刻刻一直在發生的事情呀!也就是「業力法則」!不枉費我花了好多時間來思考呀!

這裡要特別強調,念頭是可以經過持續的分別與篩選來讓我們進入良性循環,不是說所有念頭都是假的,那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讓我們進入良性循環,所以有需要用「八正道」來讓我們有正確的能力「如實知見」。

西方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有類似的說法:「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判斷能力,只是隨意輕信,就形同種下被操弄擺佈的種子。」

有「正見」能有正確的看懂事物運作法則的能力,才能理解這個世界,有「正思惟」才能看清楚因果關係與有關係的差別而不會出現「迷信行為」,「正語」講話也會影響念頭、「正業」有正確的行為,產生正確方向的業力、「正命」有正確地過生活方式,還有「正精進」、「正念」、「正定」。

題外講,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要刻意背誦文字與刻意回想,我們想得出來的念頭,會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腦中的念頭,對我們才會有深刻的作用呀!複利效應要作用,我們就是要刻意去選擇我們所想要的,而不是隨緣自然。

--

--

SeeJay Huang
涅槃的幸福人生思考

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fb.me/seejay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