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物 02|過度溝通成癮與 App 蒐集控

Screen time 最不敢看的項目是一天開最多次的 app

炸雞避難所
淺眠的選物人
5 min readSep 21, 2019

--

忽然察覺我們離《雲端情人》的人際疏離場景早已不遠。

因為身高比較高,每天都需要長時間搭捷運,最適合當長頸鹿瞄一眼旁邊的人手機正在看什麼了,通常 25 歲上下的就是滑社群影音內容為主,少數正在讀媒體或搜索到的部落格文章,更年輕的可能正在回 IG 私訊、快速瀏覽朋友的限時動態。點按切換的速度快得驚人,讓我不禁懷疑他們只是進行某種例行動作,而不打算真的讀進去訊息。

女性無論年輕或長輩,有不少喜歡利用搭捷運的時間追韓劇或日劇。嘿嘿我也是,最期待早上工作前的追劇時光。

目測45歲以上的長輩正緩慢在 Line 打字,因為字體設定好大,我就算不想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年輕人雖對周遭人防備心較多(會在意是否有人在偷看),但最近有趣的現象是,隨著能和每次都被打結的線弄得心煩的耳機劃清界線,Airpods 這種新潮發明逐漸普及後,我已經從每天平均會在捷運通勤過程,看到5位戴著 Airpods 講電話、看劇,到現在不只比我年輕的國高中生會戴,阿伯阿嬤年紀的也會戴,太潮啦!

每次看到坐在我對面的人,戴著 Airpods 很陶醉的講電話,還伴隨著手勢,就覺得好像排練中的脫口秀演員,但毫不在意觀眾眼光,忽然察覺我們離電影《雲端情人》的人際疏離場景早已不遠。

其實按我爸媽觀察我操作電腦的講法,他們大概也覺得我切換或滑動視窗的方式很像中邪:「你能不能不要滑這麼快啊這樣怎麼能看清楚!」,彷彿我練就了某種快速地毯式搜索訊息的技能,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斷前進著,直至我找到目標答案。這種技能尤其在為自助旅行準備,多分頁整合篩選訊息時發揮的效益最大。

Over Communication

我是長期 iPhone 用戶,超級愛看 App store 編輯每天寫的推薦文,當然有些是舊文重發,我還發現不同人看到的每天精選文章會不同,不知道是否有依據下載興趣發推送。建議每個對內容行銷有興趣的人都該看看,同樣是 App 評測,App store 編輯是怎麼寫得更有深度、包裝成某個面向的生活風格,或主打給某個族群(例如異地戀伴侶要用哪些 app 幫感情加溫?去東南亞自助旅行不能錯過的 app?如何給含蓄寡言的爸爸一個特別的禮物?)。

這是上週的紀錄,最近追劇很兇啊,正在追一部韓劇叫《請輸入檢索詞 WWW》,講門戶網站巨頭競爭,和三個不以結婚為重心的女主角的羅曼史。

這讓我囤積了大量的 app 捨不得刪掉,因為玩過一次還真覺得不錯用,出於想當資料庫建檔的動機繼續保留吧,猜猜我下載的最大量的類型是什麼?

是圖像或影音編輯,至少超過30 個吧,實際上有持續用的可能不到 5 個,可能出於免費版或素材搭配的考量,在社群行銷工作可能很好用,所以都先保留下來。

雖然很多時候就會忍不住想,要做一個圖費盡那麼多心思去營造氛圍,去引導完成特定動作,人生也太難。在進行一個商業溝通設計時,自己就先陷入了 over communication 的不良消化習慣。但實際上,有這麼多的內容形式,在創意裡突破玩法,讓人朝聖也讓人會心理解,竟也是令人樂此不疲的一件事。

那我就更佩服那些網美網紅,需要天天大量回留言點愛心的工作了,他們的過量溝通流程,已經自然到可以不用咀嚼思考就能流暢完成,而且還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有被特別關注的。

我認為,人們對於自己能多大程度去接觸、去點擊看更多,自己原先不熟悉或以為自己不愛的內容,其實遠比自己想像的寬鬆很多(對臉書或 IG 廣告貼文點擊也不如以往排斥),不然就不會對社群內容策展感興趣了,對吧?真是多虧你們,年年才有探討流量如何增長的論壇持續辦下去。

我原本在斟酌這次的「選物」系列文,是否需要具體點出我想介紹的 App,但想想重點也不是評測或推薦,而是我這個蒐集控到底怎麼想這行為的吧。比如 Screen time 真的有助於你減少手機螢幕成癮嗎?我覺得應該改成追蹤有多少時間沒用手機,而且真的有些 app 在幫你或鼓勵你記錄這件事哈哈哈。

這種超過人際對話量,在線上持續切換資訊、各種回文的 over communication 會走向什麼樣子?

  1. 習慣用貼標籤以便識別自己的風格,感謝「年度色」解決了服飾美妝的選擇障礙。

2. 迷戀金句和任何能用兩行解釋完人生道理的句子,很適合和手寫字合作。

3. 期待有一對一解惑或懶人包免費索取機會,於是有了情感專欄和 Chatbot。

這篇系列源自對物件品味的持續追蹤,但願我們對日常習以為常的物,多一點察覺和感知。因為還在摸索寫法,我也猜不出下一篇主題是什麼呢!

系列第一篇在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