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係封開?

懶.音
清以來粵語筆記
16 min readNov 24, 2018

呢篇文寫喺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號,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廿四號修訂。主要係講學者對粵語起源地嘅唔同睇法。

封開,唔講嘅話根本都唔知佢喺邊處。噉我又點解會提起呢個封開呢?對粵語有興趣嘅人應該都聽過下類似"粵語源於封開"嘅說話,故此呢回我就想講講呢一個問題,「點解係封開?」

講講封開到底喺邊處先啦,用文字去寫嘅話根本唔曉得喺邊處,我直接用Google地圖:

文字嘅介紹就交俾國內嘅百度嚟講:

封開縣地處粵西邊陲,西江經濟走廊的中部。東面與德慶縣毗鄰,南面與郁南縣接壤,東北面與懷集縣相連,西北面與廣西蒼梧、梧州市、賀州市交界。封開縣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而無論係百度抑或係維基,佢哋都講話封開係"粵語的發源地"。

噉到底呢個結論係乜誰提出嚟,"粵語源於封開"又係乜野道理呢?

至早提起"粵語源於封開"嘅文章,係1993年葉國泉孖羅康寧寫嘅〈粵語源流考〉,呢篇文章發喺1995年第1期嘅《語文知識》期刊入便。

用我嘅"速讀技巧"去睇,就講話:佢哋認為"粵語形成於西江中部",又話西江中部比起西江下游或者珠三角有更多嘅漢人,當時嘅官話就喺呢處散開起嚟。而呢個西江中部呢,就係"廣信"。噉呢個"廣信"即係而家嘅邊一處呢?呢個"廣信"即係封開縣裡頭嘅封川。

至於佢哋講西江喺邊處,實情我都唔係好清楚。睇張富文寫嘅《南江文化縱橫》〈西江和南江〉個節就話:

西江上源南盤江出雲南省馬雄山……入廣東省境稱西江,納入賀江、南江、新興江,經過肇慶羚羊峽,在三水市思賢滘同北江相通,匯入珠江三角洲,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横門、磨刀門、鷄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匯入南海,搆成珠江獨特的“三江匯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徵。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由磨刀門入海。

而最近封開縣嗰條江呌賀江。

講返廣信,廣信呢個名實在到西漢至有,漢武帝打完南越國過後設"交趾部",起初將治所定喺越南處某笪地方,然後至搬去廣信。直至東漢末年廣州交州分治,歷時三百幾年。

所以佢哋就認為廣信:一佢早就有漢人,二佢喺西漢個時係交趾嘅治所,三當時出名嘅文人都喺個處出世。故此得出"粵語源於封開"嘅結論。

至於廣州,即係秦漢嗰陣時嘅番禺。秦南越國嗰陣時佢哋認為漢人會將自己同化成土人,連語言都俾人同化起嚟(而佢哋認為西江中部嘅土人都俾秦兵打走哂,所以冇俾人同化嘅問題),而漢代嗰陣時又講話番禺人口多唔過廣信。故此佢哋又認為廣州嘅文化實在係由廣信處傳開嚟嘅。

收尾佢又話漢人多數行水路入嶺南,個陣時嘅水路就得靈渠、賀江與共漓江。睇番上高就知,最近封開縣嘅一條江就係賀江。而佢為咗令佢自己嘅講法更加有道理,佢就講話近西江嘅地方方言近粵語,而唔近西江嘅地方方言(好似係四邑話)就唔近粵語。

之後羅康寧又喺1998年嘅《肇慶學院學報》第二期寫咗一篇〈粵語的起源地新探〉,呢篇文大致上係補返〈粵語源流考〉入便啲睇唔明嘅地方。

好似係"點解西江中部嘅土人都俾秦兵打走哂",佢就講話原先住喺西江中部嘅西甌人最先反秦,所以秦兵就打走哂個處啲西甌人。故此西江中部嘅漢人就冇俾人同化嘅問題。

然後又講返"近西江嘅地方方言近粵語"。

之後佢提咗一個新嘅講法,就係封川話保留咗早期粵語嘅特色(濁塞音)。呢個特色可以証明封川即係廣信係粵語嘅源頭。而呢個"早期粵語"係點樣得出嚟呢?係由隋朝人寫嘅《切韻》得出嚟嘅。

喺2004年,羅康寧又喺《嶺南文史》第三期寫咗一篇〈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 — 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

呢回佢唔再講秦朝果陣嘅西江中部,而係直接講話西漢交趾治所喺廣信(呢篇文廣信嘅地址變成封開加梧州。廣信嘅地址係喺封開抑或梧州呢個問題實在嗌咗好耐,而佢將廣信嘅地址定為封開加梧州我想係因為封川話喺封開而唔係梧州。),東漢嗰時有一堆文人喺廣信處"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

跟住講番〈粵語的起源地新探〉裡頭講嘅"封川話保留咗早期粵語嘅特色"。然後又講"近西江嘅地方方言近粵語"。

因為呢篇文呌〈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 — 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故此佢講多句"粵語的中心,事實上也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廣信是早期粵語的中心,也是早期嶺南文化的中心"。

睇完上高嗰三篇文,你就知道點解粵語源於封開。但係除咗封開之外,唔通就冇其他嘅講法?除咗封開之外,實在眞係有其他嘅講法。李新魁就認為粵語源自楚語,並且喺廣東(佢話先秦個陣時廣東叫"楚庭")處發展開嚟

可以講話,粵語起源地嘅問題主要分兩派:"廣信派"與共"番禺派"。

有人會話:「爭乜野吖,兩樣溝理一齊咪得囉。」實在重有一派叫"多源派",佢哋唔認為粵語唔係喺單一嘅地方起源。一陣我會講講。

若係唔講起源地,齋講起源嘅話,詹伯慧孖甘于恩寫嘅《廣府方言》就話有四派:先秦派、南楚派、宋末移民派與共多源派。地方上嚟講先秦派屬於"廣信派"、南楚派同埋宋末移民派屬於"番禺派"、多源派依然係"多源派"。

不過如果你問我嘅話,我應該算係"番禺派"。

點解我唔信係封開呢?係因為佢哋將南越國嗰九十幾年歷史忽略。我哋可以睇番佢哋係點樣去講呢個南越國。

1993年嘅〈粵語源流考〉:

秦末,漢人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粵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異化成粵人以便於統治。如果不是粵人勢力十分強大,他就不會那麼做。

1998年嘅〈粵語的起源地新探〉:

當時的番禺即今天廣州一帶,仍是百越的天下。因為直至秦末,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時,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均是百越。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將自己異化成百越,以便於統治。如果不是漢族移民的人數太少,百越的勢力太強大,他就不會那麼做。

2004年嘅〈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 — 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

直至趙佗建立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

因為趙佗建立南越國嗰時着嘅係百越衫,講嘅係百越話。所以呢個南越國唔關漢人事,直接講西漢嘅廣信,廣信自然就係嶺南文化之源。

但係,趙佗到底係唔係"將自己異化成百越"?南越國用嘅"和輯百越"唔通就只係單用南越土人嘅習俗而唔要自己嘅習俗?

先講講乜野叫"和輯百越"。《漢書》用"和輯百越",而《史記》用"和集百越"。"和集"呢個詞,張純一注《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景公燕賞無功而罪有司晏子諫第七〉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就話:「和則親睦而不離, 集則團聚而不散。」

單睇張純一注解,實在我重係唔知呢個"和輯"係點解。所以我唯有睇睇趙佗喺南越國處做咗啲乜野。

2011年出嘅《封開:廣府首府論壇》書入便,徐杰舜孖徐桂蘭寫嘅〈廣府人起源及形成論〉就講出趙佗嘅”和輯百越”到底做咗啲乜野事幹:

.第一,棄冠帶,從越族風俗。趙佗係趙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祖墳及兄弟均在中原,是個道地的“中縣人”。據《史記.陸賈傳》載,趙佗入粤後,主動“反天性,棄冠帶”,依從諸越之俗。他初見漢使陸賈時,按諸越族俗例行事,“魃結箕倨見陸生”。在致漢文帝書中,他自稱“蠻夷大長”。

.第二,用駱將,以越人爲官。“駱將”就是越人的首領。南越國的職官大多由越人充任。如越人吕嘉被任命爲相,“居國中甚重”,且其“宗族官仕爲長吏者七十餘人”。又如趙佗攻破交趾蜀王子安陽王時,用“駱將”爲交趾、九真二郡長官,“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還有,揭陽令史定、桂林監居翁和粤郎都稽等都是越人。著名的越人將領鄭嚴、田甲、何遺、畢取等文獻上都有記載,如“(吕)嘉弟爲將,將卒居宫外”便是一例。

.第三,倡通婚,行越漢聯姻。族際通婚是族群互動、融合的重要標誌。南越王室越漢通婚十分普遍。丞相吕嘉就是“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遠在數百裏外的蒼梧秦王趙光亦與其聯姻。此外,第二代南越王的一位夫人趙藍可能是越女。南越國末代王趙建德是第三代南越王嬰齊之越妻所生的庶子。在上層人士的帶領下,南越國很快形成越漢通婚的風氣,秦時中原移民男多女少,婚嫁困難的局面已不復再見。

.第四,行漢制,堅持漢文化。趙佗十分清楚文化的力量,所以他一直堅持漢文化,一方面沿襲秦漢之制,南越國之政治制度如郡縣制、官制、軍事制度等,文化制度和禮制如紀年、度量衡、禮樂和喪葬制度等等基本上都從秦漢;另一方面積極推廣漢語言文字。西漢初年,諸侯王國百官建制如同京師。南越國的官制,中央的有太傅、丞相、御史、中尉、郎、中大夫、將軍、左將等,地方的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嗇夫等,都和内地諸侯國相仿。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有墓道、棺椁,鑿山爲勾藏,布置多個側室、耳室,以及墓主身着玉衣等也都與中原同期漢墓相同或相似。又墓中出土數套青銅編鐘、編磬磬、勾罐,不僅證明南越國設有仿傚漢朝樂府的主管音樂機構,更證明它也盛行漢朝的禮樂制度等等。

第一點應該就係羅康寧所講嘅"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第二點就係畀啲南越土人做官;第三點搞越漢聯姻;第四點係用漢代嘅官制。

而第四點至爲重要,講得話用漢代嘅官制,就關漢文化嘅事,實在喺1998年嘅〈粵語的起源地新探〉講話"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均是百越"都睇得出佢係知道南越國人用漢代嘅官制。用得漢代嘅官制,生活習慣就唔話得係"異化成百越"。漢後北方十幾國嘅胡人、日本與共朝鮮三韓,學得當時中國嘅官制就可以呌佢哋做"漢化",點解南越國唔係,因為趙佗係秦漢人?

另外呢篇〈廣府人起源及形成論〉又引用漢高祖劉邦嘅詔書話:

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三郡,使與百粤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减,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

呢句說話講明趙佗唔單止冇俾南越土人同化,而且重改埋佢哋好勇鬥狠嘅習性。

所以話,南越國呢段歷史唔應該隨意講話乜野"直至趙佗建立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就算數,論漢化佢應該先過西漢嘅廣信。

有人話嶺南文化由西漢廣信計起係因為屈大均喺《廣東新語》〈文語.廣東文集〉講話「始然於漢,熾於唐於宋,至有明乃照於四方焉」,又話「然則文其以漢之陳元為始乎」,陳元係廣信人,所以啲人就由西漢廣信計起而唔係南越國。但係文化呢樣野又點會單係由經學做標準?(實在屈大均本身想用南越國做起手,然則佢唔知道寫文嘅係漢人抑或係南越國人,所以就由西漢廣信嘅陳元計起。不過佢嘅《廣東文選》依然收咗趙佗與共趙胡嘅三篇上書。)

另外重有一樣野我想講講,呢篇〈廣府人起源及形成論〉佢哋認為粵語起自番禺。而佢本書嘅下一篇文就係羅康寧嘅〈廣信:粤語發源地〉(呢篇文照舊忽略南越國個段歷史)。

第二樣我唔信係封開嘅原因係:"封川話保留咗早期粵語嘅特色"

雖然我唔曉得語言學,但係冇一種語言係可以成千年都冇變。語言學家都將官話(即係人哋講嘅"漢語")分做上古(先秦至漢朝)、中古(南北朝至唐朝)與共近古(宋朝至清朝)。雖則分得唔係太仔細,但係都講出咗冇一種語言係唔會變嘅。不過羅康寧實在冇講話封川話完全保留,而係保留咗部份。

而佢講嘅保留咗部份早期粵語嘅特色係用《切韻》嚟斷定嘅。我喺上高都講過話《切韻》係隋朝人寫嘅書,再用返語言學家嘅官話分法嚟睇,佢至多係中古時期嘅粵語,而唔係西漢廣信個陣時嘅上古粵語。

所以封川話保留咗中古粵語嘅特色,係唔能夠講出封川話係粵語嘅源頭。只可以話,封川與世隔絕,冇俾外來人改變到佢哋嘅口音。另外近古代嘅文化好多時都係由偏遠於源頭嘅地區得到保護以及承傳(班固嘅《漢書.藝文志》引仲尼語:「禮失而求諸野。」),我唔知語言係唔係都係一樣。

第三樣係西江附近地方嘅口音近粵語嘅問題。羅康寧提出粵語源自西江中部,然後順住西江發展開嚟。

噉嘅話已經有唔少問題,清遠唔近西江,你話佢啲話唔近粵語又好似唔係。而且江門喺正西江隔離,但係〈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 — 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又話江門話算係四邑話,重覺得江門近潭江多過西江。

講返呢個"多源派",至早出現喺吳芳孖甘于恩喺《廣西民族研究》第二期與共《學術研究》第八期入便寫嘅〈粵語多源論〉。

呢篇文喺摘要處就講話呢篇文係因為葉國泉與共羅康寧嘅"西江流域文化起源說"而寫嘅

起手佢哋就講話"粵語起源自廣信"因為有"官方背景"嘅支持,而"頗有影響"。(佢哋因乜事會講到"官方背景"我一陣間會講講)之後佢又話雖則有"官方背景"嘅支持,但係"學術界並不完全認同",就算係讀者,都有人"對此種說法的客觀性表示懷疑"。

之後佢先係定義乜野叫"粵語",呢個講嘅係語言學嘅野我就唔多講喇。

跟住佢就喺史料與共語言學方面去駁返"粵語起源自廣信"嘅問題。好似係《淮南子》唔係好信得過,用宋代嘅例子去講話珠三角嘅漢人主要係行陸行過嚟,而唔係西江嘅水路。而南越國段歷史佢哋認為趙佗"尊重越人的風俗習慣,沿用越人的語言"。

語言學方面我就只係講佢哋點樣駁"封川話保留咗早期粵語嘅特色",佢哋話呢種濁音實在係壯侗語。然後佢用廣州話裡頭其中嘅五個音對比廣州附近唔同地方話嘅口音,表明佢哋嘅發音唔多唔少都跟住廣州話。而封開話反而冇呢一種嘅現象。(另外為咗表明佢哋係"多源派",佢喺對比之前就講咗句廣州話”主體地位並非指粵語的源頭”)

最尾佢哋就講話"本文並非對粵語的起源進行考證,因為這種考證本質上是很困難的",佢噉講係因為古人對每個地方嘅方言都唔會詳細記載。而佢哋就覺得"粵語並非形成於一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地點,而是隨著不同時期的漢族移民,由不同路徑進入粵地,逐漸形成的"。廣州話佢同附近地方嘅口音差唔多,係因為"由於廣府文化的權威性和示範性,各地粵語形成後,有慢慢向廣府片粵語靠攏的趨勢"。

講咗咁多你可能會問:你話粵語嘅起源有三派,點解我只係見啲人講起"廣信派",而冇乜人提起"番禺派"與共"多源派"呢?

〈粵語多源論〉有提到廣信派嘅講法"由於有官方背景的支持,頗有影響",我哋可以由呢一個方向去睇點解啲人只係講起"廣信派"。

我哋先講呢三派嘅代表:"廣信派"嘅代表係羅康寧(葉國泉喺〈粵語源流考〉之後就冇再出現);"番禺派"嘅代表係李新魁;"多源派"嘅代表係甘于恩(喺《學術研究》第八期個篇作者只有甘于恩一個人)

再睇睇佢哋嘅做盛行(我就噉用百度去搵):

羅康寧

— 作家、學者。海南師院中文系畢業。曾任信宜縣政府辦公室秘書組組長、縣幹部教育辦公室主任、信宜電視大學校長。1988年調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現任該室業務處處長,兼任華南文藝學院文學系副教授。全國文學語言研究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

李新魁

— 著名語言學家,古漢語音韻學家,文字學家,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全國高校文字改革學會理事、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省社聯委員、廣州國學研究社社長等學術兼職。並受聘為汕頭大學、廣東社會科學大學、信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

甘于恩

— 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漢語方言中心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嶺南文化中心兼職研究員、《羊城晚報》特約作者。

除咗甘于恩之外,羅康寧與共李新魁都有好多嘅職銜。細睇嘅話你會睇到羅康寧曾經做過政府工,好似係信宜縣政府辦公室秘書組組長縣幹部教育辦公室主任與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可能就係因爲噉所以就多人提起"廣信派"。

而喺2007年版嘅《中華羅氏通譜》裡頭就話羅康寧"1988年,調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後與省文史研究館合署),歷任綜合科科長、業務處副處長、處長,策劃組織受聘為省政府參事和文史研究館館員的專家學者、藝術家開展參政建言、諮詢獻策、文史研究及書畫創作交流活動。"

喺佢講話粵語源於廣信個時"新華社及美國《世界日報》、菲律賓《新中原報》等海外報刊均報導了這一研究成果",我睇過一篇文又話: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導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實在〈粵語源流考〉個時講嘅封開只係單講封開,並冇加梧州。另外如果眞係"達成共識",〈粵語多源論〉又點會講話"學術界並不完全認同"?何況1999年嘅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就有人講話粵語源於珠三角,進而西漸,當時有位呌李錦芳嘅學者重寫咗一篇〈粵語西漸及與壯侗族語接觸的過程〉。呢個講法完全係將廣信派嘅講法倒轉起嚟(廣信派嘅講法係由西江東漸到珠江)。完全睇唔出佢係點樣得出"一致的結論"。

不過呢個唔係重點,緊要嘅係廣信派嘅講法俾各大新聞紙報導,呢個係廣信派帶有"官方要素"嘅原因之一。

但係當年(1995年)新華社電訊嘅報導喺而家經已搵唔到,《新華社優秀新聞選 1995年》裡頭亦睇唔見有類似嘅報導。至早講話粵語源自封開而且可以搵到嘅新聞紙報導係2004年羊城晚報嘅《中原傳入古漢語 廣信傳播成粵語》。點解會係2004年呢?係因為2004年喺封開開咗一個叫「廣東封開︰嶺南文化發祥地論壇」嘅大會。

而呢個「廣東封開︰嶺南文化發祥地論壇」可以話係廣信派帶有”官方要素”嘅原因之二。

人民網喺2004年嘅《嶺南文化發祥地論壇在廣東封開舉行》報導裡頭講話呢個會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開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而點解會叫嶺南文化發祥地?係因爲"199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牽頭,組織了省內著名專家學者從多學科、多角度對封開縣及其相鄰的西江流域縣市進行了考察研究,經過反復多次論證,確認”嶺南文化發祥地在封開”。"

而"廣信派"嘅代表羅康寧,正正就係喺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做過野嘅人。喺〈粵語源流考〉發表個年,即係1995年,羅康寧嘅職銜係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

除咗新聞紙報導之外,重有乜野"官方要素"呢?我想應該係《廣東省志(方言志)》。羅康寧負責寫"概述"部分,而呢個部分正正就係講粵語嘅歷史。不過呢個"概述"實在冇點去提粵語源自封開。

"廣信派"以"官方背景"得到甚多人嘅支持,不過佢亦唔係一帆風順,因為"廣信"嘅地址問題,使得呢個粵語起源地移向梧州。好多人唔知道"廣信派"講嘅廣信實在喺封開而唔係梧州,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2年嘅一篇《廣西梧州,粵語的發源地》就講到明: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

除咗冇咗封川話保留古音之外,其他嘅講法都係用返〈粵語源流考〉嘅講法。由於呢個亦係有"官方背景"嘅講法,我唔知原先"廣信派"嘅學者會有乜野法子去解決呢個問題。

最尾我想講嘅係,無論係"廣信派","番禺派"抑或"多源派",佢哋都認同粵語係由土話加官話而形成嘅。至於佢真正嘅起源地,雖則我算係"番禺派",但係我都想講因爲而家冇一個確實嘅文字資料去証明(我唔知南越國嘅木簡算唔算土話官話混合),所以無論係廣信抑或係番禺都係靠估出嚟。至於嶺南文化,我覺得番禺先至係發源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