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洪水之前

斎藤幸平《人新世的「資本論」》

清涼院
清涼誌___
Jun 5, 2022

--

如果要說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大事件,相信我們現在仍然經歷著的兩年多疫情,必然會佔一席位。這次的疫情,在經濟、政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同層面上,都對人類有著深刻、以往難以想像的影響,例如全球化的停滯、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實施,以及廣泛推行疫苗接種等等。

經濟民生的模式突然轉變之下,實際上加劇了非常富有的人和其他人口之間的不平等:有不少人因為疫情使得其行業突然衰退,或者其工種無法在疫情間進行在家工作等原因,而遭受解僱而失業,收入大減;亦有些人因為疫情特有的經濟改變,有利於其投身或經營的行業,反而有著比疫情前更豐厚的利潤。根據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所指出,在疫情期間,全球大約2750位富翁掌握的財富佔比上升幅度創下紀錄,擁有超過13兆美元,佔全體約3.5%。而相較之下,全球最貧窮的一半人口僅擁有大約2%的財富。在這種貧富懸殊再一次加劇之下,那些不得不直面此次疫情帶來嚴重影響的人,自然希望尋找改變現況的方法。

日本最近有一本在幾年前都難以想像受大眾歡迎的小書,竟然能夠在出版嚴冬之下賣出超過40萬本,那就是日本經濟思想研究者斎藤幸平的《人新世的「資本論」》。斎藤氏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在Twitter 上自稱為 Marxist (馬克思主義者),在近年馬克思思想的研究界都相當活躍。他著力於重新挖掘馬克思生態學思想,其著作《在大洪水之前:馬克思與惑星的物質代謝(Karl Marx’s Ecosocialism)》,在2018年得到多伊徹紀念獎(Deutscher Memorial Prize),可見其對馬克思思想的貢獻和努力。而這本《人新世的「資本論」》,自然就是希望重新以馬克思對經濟、環境的批判,為讀者,尤其是Z 世代提供對於當今情勢的回應。

人新世中的精神鴉片

人新世,又稱人類世(Anthropocnene),指的是地球最晚近的地質年代,主要是指人類活動開始對地球地表產生影響的地質年代,是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人新世的定義現在仍未達成一致,廣義的話可以去到追溯至200 萬年前智人的演化,或人類開始務農的8000 年前,狹義則可是指18 世紀末因工業革命人類活動導致氣候、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劇烈轉變。人新世其中一個相當明顯的地質訊號,就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這與人類活動有莫大關係,亦為地球的生態逐漸帶來不可逆轉的改變。這二、三十年氣候急劇轉變、惡化,令到人類亦意識要進行一些制度上的改變,但這些改變是否真的能夠回應到氣候等危機?

在《人新世的「資本論」》一書裡邊,斎藤氏主要批判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現今以開發為主軸的資本主義。例如環保即使成為近年人類的共同話題,不單止是個人層面,商業以及政府都以環保為目標,大力推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也好, 斎藤氏認為只要他們仍然以開發為目標的話,其實只會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所謂一大堆Bring your own bag/bottle、購買電動車的環保行為,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鴉片,為了在危機真的到來而無法規避時的自我安慰劑。我們未能預視現行的環保仍未真正回應環境惡化,皆因我們將問題從已開發國家轉嫁到未開發國家,將現在的問題轉嫁到未來的一代去面對。

開發資本主義為了得以持存,將各種如水源、森林、農地等公共資源(Common)商品化,並鼓勵人類不斷追求不必要的慾望、消費,講求越來越多的方便(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快捷(國內航班、新幹線),同時要求員工不斷加班、開夜班、作更長時間的勞動,貢獻自己愈多的私人時間,去成就看似更富裕的社會。開發資本主義透過低廉的勞動、自然資源的掠奪,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價值,使得不能再創造自然循環,並在「生態物質代謝」中造成不可彌補的裂痕(metabolic rift),最終人類更加富有,但人類得以生存的根基--自然就被我們一一犧牲掉。

重返馬克思與去增長化

斎藤氏多次在不同訪問中強調,他並非要推動什麽反資本主義革命,即使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頭也沒有這種主張。他很努力在新近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發掘出與蘇聯時代的全體主義形象不同的馬克思,希望再一次用馬克思的觀點,去為當下的環境找出新的答案,而那就是去增長資本主義。

他提出幾個方案:強調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要因為商品能夠被慾望、賣得出就不斷生產;縮短勞動時間,例如實行4天工作制、取消24小時的經營模式,甚至取消一切無絕對必要的工種,例如廣告、投資銀行、市場營銷等等,使人們能夠有更多私人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將水源、森林、農地等公共資源交由市民管有,而非由私人公司或政府官僚管理等等。根據他書中引述美國的一項調查,只要全國3.5%的人認真地實行這些方法的話,人類與土地之間的裂痕就能夠修復,社會就能夠真正改變。

斎藤氏的提議仍然令人有很多疑問,例如低慾望的社會如何鼓勵科技的創新?強調使用價值是否就能自由市場能夠持續下去?所謂必要不必要是由誰來定斷,因此失去工作的人又如何自處?甚至有另一位年輕經濟學者柿埜真吾認為,斎藤氏等提出去增長化的人士,都是為了重新建立共產主義、瓦解民主社會的推手。

不過比起回到所謂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透過重新審視現在不斷消費,甚至是浪費的經濟模式,藉以減少無意義的勞動,對於人的心靈、與地球的關係,斎藤氏的提議仍然是有值得去参考的地方。

コモンと潤沢さ

--

--

清涼院
清涼誌___

非人類文字工作者/IT 畜,閒時只係識睇書、睇戲,最多都係識少少日文。不時寫下讀書心得為主。IT 技術文 CD R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eiryo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