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同情當成同理】

起初
起初精選好文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ug 24, 2018

曾經有主管問我:
「部屬家裡出事了,我想表達一下關心之情,
但效果似乎不太好…怎麼會這樣呢?」

起初種子講師/康士藤副總|林行宜

曾經有主管問我:
「部屬家裡出事了,
我想表達一下關心之情,
但效果似乎不太好…怎麼會這樣呢?」

在領導和管理上,
適時站在部屬的立場,展現同理心,
的確能拉近彼此距離,帶人又帶心。
然而,在向對方表達同理之前,
要先分清楚,
這是基於同情心(Sympathy),
或是同理心(Empathy)?

因為「同情心」與「同理心」,
只差一個字,卻有很大的不同!

它們的相似之處,
在於兩者都屬於感性的應對行為,
且都運用於對方不順遂或不如意時,
給予一些心靈或實質上的支持。

至於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差異之處,
主要在於兩者的出發角度不同。
同情心,仍站在自我的角度與位置看事情,
同理心,則必須走出自己的框架和立場,
深入對方的價值觀與判斷傾向,
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其次,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對等高度不同。
同情心體現出的,是「對他人的憐憫」,
所以同情者處於相對上位,
擁有較多資源與能力,
才有資格與理由,給予他人同情與施捨。

至於同理心,
則屬於一種「陪同與背後支持的力量」,
與被同理者處於相同的高度,
深刻體恤和體會對方的處境。

在時機上,
同情心是針對被同情者過去所發生的境遇與不幸,
掬一把同情之淚;
同理心則聚焦在現在,嘗試化身為對方,
對於對方當下的情緒,展現「感同身受」的理解。
讓被同理者知道,在此特殊的時刻,
有人與他們站在同一情緒陣線上。

在管理學上,
主管應用同情心與同理心的時機,也有所不同。
所謂「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當主管與部屬對談時,
必須先處理好部屬的感性情緒,
才能與部屬理性地討論問題。
主管必須善用「同理心」,
才能聽到部屬的心聲,
也才能有效紓緩部屬的情緒。

若主管運用「同情心」處理部屬的情緒時,
不見得能化解部屬的情緒死結,
有時反而會讓部屬陷入更深的情緒之中。
此外,有些自尊心較強的部屬,
即使遭逢生命中的不順遂或挫折,
也不希望成為別人眼中的弱者,
因此對於主管的同情,並不買帳。

管理上使用「同情心」的時機,
通常是運用於特殊的情況上。
例如,公司有一定的政策與規範,
但當部屬的狀況實屬情有可原時,
主管可站在同情與慈悲的角度,
呈請高階主管或企業主法外開恩,
讓部屬可透過特殊管道,運用例外法則,
獲得額外的資源或處理。

關於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區別,
在亞瑟∙喬拉米卡利與凱薩琳∙柯茜合著的
《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有個巧妙的比喻。

同情心好比「油與水」,
置於同一容器後,
彼此相靠、碰觸,但維持獨立的本體;
同理心則如同「水與牛奶」混和,
各自變成對方,
經歷相同的、共享的經驗。

如果主管嘗試將部屬從悲慘的深谷中解救出來,
就得設法釐清同情心與同理心的異同。
需要運用例外法則時,是同情心的展現。
至於舒緩部屬情緒的特效藥,則是同理心的應用。

溝通表達是一輩子的功課,
主管得避免錯把「同情」當「同理」,
有心雪中送炭,卻反倒火上加油!

節錄自《賈伯斯來應徵,你敢用嗎?》

www.begin-tw.com

【延伸閱讀】
工作找對人,超重要!
用對方法,才能找到對的人!
透過價值觀評測,瞭解是什麼影響了你的選擇?

#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