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你的職涯舞台

在偶然的機會中,踏上理想的道路。

Walle
漫築蘭格
8 min readMay 17, 2019

--

圖片來源

開始對網路媒體產生興趣,是從高二時開始的。

班導年紀和我們接近,是個十分關心社會議題的人,時常分享所見所聞帶領學生思考,和她在facebook上成為朋友的那一刻起,不知不覺就漸漸落入了厚厚的同溫層。因為班導的分享與介紹,我開始接觸了以前不知道的網路媒體,其中影響我最深的是《女人迷》與《報導者》。

《女人迷》讓我看見了許多不曾注意的事情,還深刻記得四年前我看的第一篇文章是在討論「性工作者」,發覺年紀輕輕的自己多麽無知而感到羞愧,開始對諸多被污名化與排斥的事物產生一股想盡力了解的心情,那時每天看十幾篇文章是例行公事,身為女生的我因此在思想上有劇烈的轉變。

那麼報導者呢?因為等會兒要談到,現在暫且不提。

日後許多接觸優良媒體的機會,不論紙本或網路,都讓我對於這個行業充滿嚮往,也曾經考過傳播系的轉學考(但是落榜啦),那時讀的傳播概論,更加深了對這門科學的喜歡,滿心希望有天也能透過新媒體的力量,讓自己和他人去發覺與關懷,進而改變這個社會乃至其他國家(笑)。

我對媒體的興趣,或許是根源於那股想為周遭發生的事,付出點什麼的渴望,期許自己有天不再只是旁觀或偽善,而是勇敢透過影視、文字與網路帶來改變,同時也是因為看見了傳播媒體強大的力量,可以毀滅一個族群,卻也能給人不熄的燭光。

Logo是一扇打開的門,同時也是擴音器。(圖片來源

《報導者》創立於2015年9月,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採取深度調查、專題報導的形式呈現。

受訪者背景

這次訪談對象,邀請到《報導者》的軟體工程師 Taylor,他雖然並非處在採訪第一線,但在學生時期就非常積極的關懷時事、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有許多喜愛的記者。通訊工程學碩士畢業後,卻發現自己對本科系的出路毫無興趣,卻也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專長。

踏入媒體業的契機,最初源於2014年發生的太陽花,當時網路上號招了一群網頁工程師準備要為這場學運做點貢獻(也就催生了割闌尾計畫),Taylor 聽聞後便北上參與其中,但是因為自已不懂任何跟網頁相關的技術,沒辦法具體幫上什麼忙而感到挫敗,而這也變成了他心裡的一顆種子。

轉戾點發生於2016年的一場演講,講者是g0v零時政府的 Kirby(註一),同樣都是電機相關背景 的 Taylor 在他身上看到了進入媒體業的門路。後來透過 Kirby 的指導與引薦,Taylor 決定先自學 JavaScript 往前端發展,準備了三四個月後便開始投履歷。然而當時《報導者》並不缺工程師,所以在友人的介紹下到《聯合報》的新媒體中心工作了一年。

318太陽花學運。(圖片來源

獨樹一幟的風格

現今的網路媒體為了達到流量、迎合民眾,大多都充斥著碎片化的即時資訊,或是以搞笑、諷刺的內容呈現新聞,導致讀者難以從閱讀文章或觀看影音內容,真正釐清或瞭解事件的內幕與影響,也可能漸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求新求快求數量的產業背景下,為什麼《報導者》會反其道而行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力不足,做 daily 新聞需要耗費相當的資源,代表記者要放棄專題報導,而這有悖於跟他們的初衷。《報導者》的發起人最初便主打要掀起「新聞界的小革命」,決定以長時間(三四個月乃至半年)的深入調查來製作長篇報導,讓閱聽人能對事件有充足的認知,進而培養影響社會的力量。

對於他們而言,品質重於一切。

當然在這樣的設定下,會面臨許多困難,其中最大的即是受眾的限制,畢竟幾乎每篇報導都動輒上萬字,旁邊的Scrollbar龜速下移,很少人有時間和耐心看完,導致具備優質文章卻無法擴大影響力的狀況。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報導者》的設計師、記者、編輯、攝影、工程師需要長時間的討論,該如何優化使用者體驗來提升觸及率與讀者停留時間(延伸閱讀:後台看數據,什麼樣的文章讓讀者願意停留?),透過迭代性的討論來降低溝通中的誤會。

當然還是屢屢有掙扎的時刻。 2018年10月21日的發生普悠瑪事故,當時《報導者》接到內線消息後便第一時間發佈了獨家新聞,Taylor 表示那篇報導與後續的專題(傾斜掉的台鐵 — — 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都獲得高於過往的觸及率與迴響,這讓他們再次討論是不是該做即時文章。但在梳理思慮過後,仍然決定秉持著原來的初衷,即便製作長篇專題報導無法在事件發生當下獲得關注,卻能為事件本身所涵蓋的種種面向,有更深入的挖掘與分析,帶來長遠的迴響。

但保留長篇文章的同時,為了突破同溫層與增強影響力,《報導者》近日推出全新產品 MiniReporter,嘗試將資訊與知識更多元且善意地投遞給更多讀者,針對科學、社會、人文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及背景,進行短篇報導。特別在假訊息、假新聞成為當代資訊的「新興病毒」時,除了持續挖掘、產製更多在地性與全球化的議題,他們也深切體悟到,媒體需要負擔更多基礎知識的扎根工程。

珍惜與成長

我問 Taylor ,在網路媒體工作將近三年後,仍然懷抱熱情嗎?有沒有想過要換產業?

他緩緩說如果是待在《報導者》,那仍然有莫大的熱情完成工作,然而倘若有一天逼不得已必須離開,或許就不會再踏入媒體業了,我想這或許是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心情吧。
Taylor 說自己從來不曾想過要換工作,反而是非常珍惜待在《報導者》的每一刻,深怕不在有人願意贊助,或是營運不善的那日可能會到來。

在這50分鐘的訪談裡,我深切的感受到 Taylor 有多喜歡現在的環境,對於遇到的困難都能甘之如飴,也喜歡隨時都處在新聞第一線;喜歡和同事討論社會議題;喜歡在新聞室跟夥伴們Brainstorming,共同產製出一篇篇優質的報導。每一次的討論都為他帶來成長與省思,而完成專案的當下也都充滿了成就感和意義,而這源於知道自己在這當中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以前他也很想要寫報導,但是知道自己在文字方面沒什麼天份,且每篇多媒體報導都耗時數月,卻無法確定它的影響力是否與付出的時間成正比,經過思考後,他們認為其實不一定需要使用這麼多的數位系統,也能把故事講好。於是 Taylor 決定從基礎建設開始改變,致力於開發圖表系統,以及適合華人使用的內容管理系統,以協助新聞產製流程更加順利。

在網路媒體中,我欣賞的公司:

報導者

即本篇主角。

報導者是眾多關懷社會議題者的殿堂,除了優質報導外,也著手推動媒體業的交流與共好,能夠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為促進社會改變盡心盡力,會是多麽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同時,也是希望能學習到將數據、資料視覺化的巧思與技術。

女人迷

Logo由無數的 W 串連在一起,看起來像是 W 也像是 M,象徵希望帶動的是性別的對話而非對立,而六種顏色代表多元的觀點與價值。Logo 遠看很像煙火,是設計師希望能讓所有女人感受到成為女人的快樂與信心;其核心則隱含著一顆像星星的鑽石,這也是設計師的巧思,他認為女人迷能幫助每個女孩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剖體切面,為女人拋出光芒。

創立於 2011 年,使命是支持並啟發人們成長,鼓勵性別對話。其融合倡議媒體的影響力和社群活動交流,是台灣首家以性別與女性意識為核心的媒體社群。致力於梳理女性故事,傳承女性經驗,採集多元觀點,進而推動性別啟蒙,引領台灣女力和性別運動的蓬勃發展。

因為受到深刻的影響,當我和別人討論到性別議題時,總會推銷《女人迷》的理念和文章,總是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置身在位於大安區的辦公室,與擁有相同夢想的夥伴討論讓社會更美好的方式。

端傳媒

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華文網絡原生媒體。
中立新聞報導,深度時事解析,深度聚集 中、港、台。

目前實行會員制的《端傳媒》,成立於2015年。他們在報導的質與量上盡力兼顧,相信當中的許多人都十分有能力與理想,若是加入其中,肯定能漸漸成為擁有高度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結語

這次的訪談對象並非傳統網路媒體,算是有些夢幻了點,可能無法呈現媒體業的真實樣貌,但也讓我更加肯定,倘若未來有機會,一定要以工程師的身份踏入媒體業體驗看看,為我們想看見的風景貢獻一己之力。

註一:吳泰輝 / kirby,是 g0v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網路工程師,深度耕耘資料視覺化與新媒體實驗,曾擔任 Google Taiwan DigiCamp 2014 技術顧問以及籌辦 2015 年資料新聞實戰營,在同年也和《報導者》合作產製一篇專題「急診人生」,透過新聞遊戲化的方式拉近讀者與議題的距離。

註二:其實沒有註二,我只是想要工商《報導者》幾篇我覺得使用者體驗非常好的報導,像是囚租人生「衛星圖看六輕」 — — 石化帝國是怎麼煉成的?六輕營運20年,台灣獲得什麼、失去什麼?藍領移工,台灣人的替死鬼?等等,當然還有很多,等著你去挖掘!!

That’s really a Dream Jo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