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浪潮來襲,產品經理如何面對

👋 你好,很高興再次透過文章與你相遇.我是漸強實驗室的產品經理 Jenny

相信多數人都有注意到,ChatGPT短短時間內席捲全世界,除了每天出現在新聞版面、網紅頻道外,各大科技巨頭也分別作出相關聲明及應用,動作之大讓身處軟體產業的漸強不得不關注,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身為產品經理,面對生成式AI的心路歷程轉變,從觀望、探索、驗證、到迎接新挑戰的一些經驗與想法。

大綱
- 生成式AI席捲全世界 (1min)
- 探索與實驗,這場戰爭跟我們有關嗎? (3min)
- 邁向AI時代,將對軟體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3min)
- 身為產品經理,我們準備如何迎戰? (5min)

生成式 AI 席捲全世界

OpenAI 在 2022年11月30日發布 ChatGPT,短短5天就吸引了百萬用戶(想當初Facebook花了10個月、Instagram花了2.5個月才達到此規模),大家對於這個對答如流的聊天機器人充滿好奇,多方嘗試他可以應用在哪裡,網路上出現了各種整合應用教學,漸強同事甚至嘗試讓ChatGPT上Tinder交友(link)…總的來說,此時的心態仍停留在觀望,總覺得可能像前幾年的Deep learning一樣,處於創新研發的階段,僅是大家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然而,相關討論很快的突破同溫層、ChatGPT活躍用戶迅速突破億級規模、微軟發表整合AI的 New Bing 搜尋引擎、幾個常用的生產力工具也紛紛推出AI應用,我們忽然驚覺,從產業社群到日常生活無一不被生成式AI滲透,我們能置身事外嗎?

探索與實驗,這場戰爭跟我們有關嗎?

驚覺到這場戰爭可能與我們有關後,漸強從產品、工程、到數據團隊紛紛動起來,從不同角度蒐集可能性並提出討論,很快的我們凝聚了以下共識:

  • 生成式AI正在從個人、產業、到全球經濟產生全面性的影響
  • 整合生成式AI的趨勢顯著,最終可能像雲端服務一樣普及
  • 雖然未能確定AI對產品體驗的影響程度,但整合似乎已無法避免
  • 漸強身為亞太區行銷科技領頭羊,必須快速推出AI應用以確保市場領先者的定位,同時測試客戶對AI功能的興趣及反饋

我們決定在漸強的對話式互動平台CAAC上來場小實驗.範圍必須限縮到能夠快速發布、而實驗標的必須緊緊回扣用戶需求:

漸強是專注在B2B的服務,根據長年與品牌的合作發現,品牌非常在意訊息傳遞的精準度、提升工作效率、客戶互動與滿意度,因此整合AI的思路就從品牌最在意的痛點之一「提升工作效率」著手,運用生成式AI來「擴寫」完整句子,使用者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用AI擴寫成完整、符合情境的對話,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

就這樣,確認AI應用實驗的範圍與情境,短短1個衝刺(sprint)就開發完成並對外發表。我們確保了亞太地區行銷科技領先者的定位。

實驗成果更超乎想像,首週就吸引42%用戶採用,更創造當月650,000以上曝光的吸睛力。

於此同時,AI世界的腳步也絲毫沒有慢下來,反而加足馬力前進:

  • OpenAI發表支援圖像的ChatGPT4、對C端用戶推出AI訂閱服務、對B端用戶更新ChatGPT API並推出ChatGPT plugin,彷彿宣告生成式AI已從實驗室走到真實場景、開始建立應用生態系。
  • 微軟發表Microsoft365 copilot,能幫使用者寫文章、做簡報、分析數據找趨勢,打開大家對生成式AI的想像與期待,更將透過市占率最高的辦公軟體,將生成式AI帶入每個產業、每個家戶。

我們的假設獲得驗證:AI整合無法避免,它即將變成像雲端服務一般普及的基礎服務。

AI即將與每個人的生活同行。

邁向AI時代,將對軟體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回頭看看過去一季,原來我們已邁入AI時代,就像當初網際網路、iPhone翻轉世界一樣,已可預期AI將大規模的改革人們與電腦的互動與期待,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與全球經濟。例如:

  1. 消費者的搜尋模式改變,衝擊搜尋引擎的廣告獲利及SEO行銷模式。
  2. 運用AI處理低認知能力工作(如資料整理、翻譯潤稿),加速工作技能需求往高認知能力(如目標策略、決策制定)、人際社交(如個人化服務、情感支持)等方向發展。
  3. 使用者期待從按部就班的指令式互動(告訴電腦How to do),走向宣告式互動(告訴電腦What to do),衝擊現有軟體的使用者體驗。

就像當初iPhone衝擊個人電腦產業,AI對既有產業及護城河將產生的衝擊變得顯而易見。例如:

  1. 靠先進者優勢、大量產品功能打造的護城河,在使用者體驗被AI重新塑造後,將被大幅削弱。
  2. 靠社群效應、生態系效應建立的護城河,短期雖不會馬上鳥獸散,但如何在生態系中整合AI應用、維持吸引力,成為一大重點。
  3. 靠大量數據應用累積的護城河,該數據在消費者行為大幅改變後是否仍有代表性?所幸消費者行為是漸進式的轉變,若能順暢銜接新舊數據應用、槓桿AI的數據處理優勢,還是很有機會穩固護城河。

總的來說,所有產業都不可能僅靠既有優勢維持競爭力,面對AI帶來的產業重整,對新技術發展、使用者行為轉變的掌握度、及應變速度,將成為能否保有一席之地的關鍵,難怪微軟執行長 Nadella 說要「讓大猩猩跳舞」,真的不動起來不行了!

身為產品經理,我們準備如何迎戰?

俗話說的好「打不過就加入」,既然AI將成為顯學、影響使用者期待與需求,那身為使用者代言人的產品經理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以下是我們準備迎接這場新挑戰的一些想法:

保持開放心態,持續關注AI應用發展

生成式AI雖然爆炸式衝擊人們生活與產業應用,但新技術仍尚未成熟,有些人會糾結於它的情境式回覆不夠準確、答非所問、或使用範圍仍有侷限,而對新應用感到排斥,我們認為這是很危險的。

引述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所言
”We’re only at the beginning of what AI can accomplish. Whatever limitations it has today will be gone before we know it.“

我們相信AI應用已進入爆發式成長階段,隨著投入研究者變多、應用範圍變廣,AI技術將快速獲得進展與突破,若因抗拒心理而排斥嘗試,將容易錯過跟著AI應用起飛的機會。(競爭者都跟你一起回到起跑線了,你還要等別人先跑才跑嗎?)

避免隨波起舞,專注特定領域應用

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是產品經理相對難以複製的硬實力之一,因此大部分產品經理會專注在某幾個特定領域的應用,對該領域的使用者需求、痛點、應用情境有特別深入的了解。

雖然AI帶來許多創新的可能性,但產品經理還是要專注於「如何讓AI在你投入的特定領域情境中發揮價值」,也就是説,解決使用者在特定領域的痛點。(痛點有可能因行為改變而移轉,但重點是對特定領域痛點的專注,而不是天馬行空的引入與該領域痛點無關的新技術應用。)

舉個例子,在發想產品有哪些AI應用可能性時,某同事提出引入最夯的AI圖片生成,幫使用者生成各式圖片素材;這對行銷人員可能是個痛點,但偏向「圖片編輯」領域,而非漸強現階段專注的「行銷自動化」領域,不但無法直接加值現階段的價值主張「精準溝通」,還可能使資源分散到不熟悉的戰場(AI生成圖片後,要不要提供圖片編輯器、要不要能加素材、轉檔、轉發平台…大量衍生非原領域的功能需求),因此評估後沒有往下發展。

小步快速嘗試,逐步加深應用深度

AI應用範圍可深可廣,我們從相較簡單的「提升工作效率」應用著手,讓團隊增加技術掌握度、測試市場反饋、並作為延伸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持續實驗更深度應用的可行性,因為我們相信AI最大的優勢是能根據使用者想達成的目標,快速消化巨量相關資料,從中發現規律及趨勢,甚至提供符合目標的行動建議,以幫助使用者提升決策的效率及品質。

舉例來說,我們第一代做的AI擴寫還不具備產業知識,僅適用於通用情境、或使用者需要提供較多情境資訊的案例;而近期已經在PoC透過FAQ資料庫加入產業knowhow的領域應用,及透過語意解讀由AI生成自動化行銷旅程的可能性。

重塑工作流程,建立領域護城河

前面有談到使用者對於人機互動的期待改變,將引導使用者流程被重新塑造,走向宣告式互動體驗。我們相信這產生了許多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透過重塑工作流程、提高使用者黏性、進而建立領域護城河。

舉例來說,若使用者以「提升轉換率」為目標,過去他可能需要自己發想campaign、挑選受眾、選擇溝通策略;未來他可能將這個目標丟給AI,由AI產生執行建議,這背後的數據運用及目標拆解框架,就不再是展示在UI上讓競爭者可以互相抄襲的介面流程,而是直接比較各家執行成效的好壞,背後反應出各廠商對於應用場景及操作策略的掌握度、數據累積及運用的成熟度。如果操作成效就是相較優越,便有機會建立起該領域的使用黏性與護城河。

面對日新月異的AI技術,相信沒有多少人能自稱專家,只能抱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並從使用者的視角挖掘在特定領域加值的可能性。

”We should stay attentive to AI advancements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dustry, besides, remain user-focused and agile.” - CL Product team

如果你欣賞我們迎戰AI的思路與想法、也很期待漸強接下來的發展,歡迎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成為我們未來的工作夥伴吧!

期待和你在漸強相遇,一起漸強 👊

立刻查看最新職缺,投遞履歷吧⬇️

可愛的同事們@2023春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