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霜楓葉丹:西鄉隆盛的漢詩

默泉
潤物細無聲
Published in
6 min readApr 28, 2018

--

1. 幾年前遊東京,住在遠離市中心的上野。當時貪這兒清靜便宜,去上野公園內的國立博物館也近便得很。後來公園逛多了,發現園中的西鄉隆盛像原來也挺有意思。

上野公園的西鄉像。

1877年,當西鄉隆盛在家鄉鹿兒島切腹自殺時,其身份是明治政府欲除之而後快的「叛變者」;但二十年後這「叛變者」的銅像,卻在明治政府主持下安放於上野公園。

是什麼原因令一個政權願意紀念「叛變者」?最主要原因,恐怕是民意。西鄉死後,民間同情者眾,到1889年終獲天皇追頒被褫奪的正三位官。

西鄉的人生幾乎是半部幕末史。他是「倒幕」大推手,領導薩摩藩與長州藩組成「薩長聯盟」,出兵討伐德川幕府。1868年,當幕府氣數將盡時,他跟朝廷的進步代表勝海舟會面相談,最終讓東京得以「無血開城」。

1868年,西鄉隆盛(左)與勝海舟會面,促成江戶無血開城。年初在東京旅行時,隨便翻開一本談維新的特刊都會見到這張畫像。兩人商談的地方,是愛宕神社,位於神谷町站附近。

不過五年後,西鄉因「征韓」問題(他主張借勢吞併韓國)和其他官員意見相左,於是憤而辭官返鄉。此後,一些對新政不滿的士族漸聚攏在他的身邊,西鄉漸漸成為當政者的眼中釘。明治十年(1877),其追隨者攻擊政府軍火庫,演變成一場以西鄉領軍的「西南戰爭」。這場戰事最終敗北,西鄉隆盛則帶著尷尬的「叛變者」身份,結束一生。

上野公園的西鄉像,外觀跟一般歷史人物大異其趣:身穿便服、腳踏草鞋、手拖薩摩犬,一派怡然自得的胖大叔蹓狗散步狀,那有絲毫征戰沙場、縱橫捭闔的意味?想來,這尊銅像是刻意淡化西鄉的「政治味」,展現一介平民形象;這樣便既不會勾起人民的叛逆心,又能鼓勵大家學習西鄉視死如歸、視財如土的人格。

2. 今年初再訪東京,正逢明治維新150周年。東京的大小書店都放滿了「幕末維新」書籍,西鄉那圓胖臉龐曝光程度甚高,因NHK電視台正播放大河劇《西鄉殿》。我也趁機買了兩本談西鄉隆盛的書,其中一本名為《西鄉隆盛的心》(諏訪原研著,大修館書店),談的是西鄉隆盛所寫的漢詩。

你沒有看錯,這位鹿兒島戇直大眼男的確懂得寫中文詩。幕府時代,日本武士多習漢學,能讀懂中國古文,也能寫押韻的漢詩。但初次讀到西鄉的漢詩時我還是非常驚訝。當然,跟唐詩比較西鄉的詩不算上乘,但以non-native speaker水平來說,已極高明,不但用字遣句流暢自然,富於音律美,且常有佳句。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