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也是一種風物誌

默泉
潤物細無聲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8, 2018

--

木棉花

五四時期學者俞平伯曾編過一本唐宋詞選,名為《唐宋詞選釋》。近日翻看此書時,赫見一首有趣的詞作。詞不算好,之所以覺得有趣,因作者孫光憲提到木棉花。上闋是這樣的:

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裡春光曉。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菩薩蠻)

記憶所及,這是我第一次在古詞裡碰上熟悉的花名。

我家所在的屋苑,有幾棵高聳筆直的老木棉樹,每當春和日暖,便會開出偌大殷紅的花,點綴著光秃枝椏,煞是好看,這時我嘴巴不期然會哼起羅文的「紅棉盛放,天氣暖洋洋……」,心情格外暢快。可惜今年三月天氣驟冷驟熱,影響了樹的生長周期,木棉開得零零落落,花少色淺,沒甚看頭。

因熟知木棉花底細,一看這詞的首句,我便明白詞人想說的是:「嘩,這木棉花很巨大!」

相信大家都見過木棉花。這花很重很大,辭枝下墮時還會發出「嗒」一聲巨響,頗有悲壯意味。孫光憲是唐末四川人,在老家應該沒見過這南國樹木,當首次見到木棉花時,肯定被它的巨大所震懾。「在木棉花的映襯下,連遠處的荒祠野廟看來也顯得細小。」我相信,這一句的重點不是廟小,而是花大。

香港人不費吹灰看得懂這句詞,但北方或江南人卻未必領悟到。請看俞平伯對「木棉」一詞的註解:熱帶喬木,初春時開花,深紅色。高士奇《天錄識餘》:「南中木棉,樹大盈抱,花紅似山茶而芯黃,花片極厚」。生於蘇州、居於北京的俞平伯,完全沒提及木棉花的大。可見他沒真正理解這句詞的意思。

而江南人不懂木棉花,就如香港人不懂杏花、梅花、楊花等等。我們所熟悉的是木棉樹、細葉榕、鳳凰木、洋紫荊、樟樹、雞蛋花樹等。但詞裡難見它們踪影。

詞,其實也是一種「風物誌」吧。必須對一地風物略有認識,那麼看該地的詞作,才有體會。想起年輕時讀詞,往往不求甚解,看見花木名字,便胡亂想像一番(那時還沒有谷歌),譬如那些寫杏花的詞:「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韋莊〈思帝鄉〉)、「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東坡〈蝶戀花〉)、「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宋徽宗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詞裡的杏花模樣,都得靠想像。事實上,直到寫這篇文章,我才終於上網查了杏樹杏花的模樣,還「杏花滿頭」一個真相。【讀詞小札四】

--

--

默泉
潤物細無聲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