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的旁觀者和當事者

Photo by Vitolda Klein on Unsplash

聖誕前去美容院修剪頭髮,一坐下來,服務人員就在化妝鏡前擺上了一疊雜誌 “Marie Claire”、“Cosmopolitan”。(在香港的時候是「美麗佳人」、「東周刊」、「明報周刊」、「壹週刊」;在台灣則是「壹週刊」、「時報週刊」、「Elle」等等。)

可見美容院的「推薦閱讀」沒有太大的文化差異 — 以女性流行時尚雜誌,搭配時事娛樂新聞雜誌為主。

我之前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最新髮型指南」、「如何改善雙下巴」、「如何消除皺紋」的文章,跟名人的逸事緋聞、明星的愛怨情仇同樣是美容院的指定讀物。

一直到最近我才想通了這些娛樂八卦新聞的真正功效。

所有的這些明星、名人的新聞:召妓的、連續劈腿出軌的、酗酒打小孩的、單身多次失戀的、離婚帶兩個小孩的、未婚生女的、生了三個小孩沒結成婚的、三妻四妾的、失婚最近準備當爸爸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的參考。

這些名人的際遇一點都不符合所謂「正常」的標準 — 他們沒有在30歲之前結婚生子、他們的兒女沒有上名牌學校、他們沒有長期而穩定的婚姻關係、他們被撕破的模範生假面具、他們為了離婚官司頭痛萬分….

看這些娛樂新聞可以讓人一邊享受「知的樂趣」、一邊暗自慶幸和那些單身沒結婚、結婚後婚姻破裂、晚婚不孕等等的比較起來,自己的生活總算是差強人意。

或者原本覺得自己的老公不解風情、又有數不清的缺點,但看到心目中的優質偶像原來有那麼不堪的真面目,就覺得枕邊人突然可愛了起來。

就算看到了明星戀愛、結婚、生子的好消息,看新聞的人可以在心裏嘀咕「這個新的男朋友一看就是花心大蘿蔔、不靠譜」、「這個強國來的小明星只愛他的錢」、「我就等著看小孩長得跟整容過的父母差別有多大」….

新聞的主角無辜地成為街頭巷尾評論的焦點; 而新聞本身則為生活平淡的普通人注入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強心劑。

於是,去一趟美容院不只離開的時候美麗動人,幾個小時之內吸收的最新美容知識、以及閱讀「八卦新聞」產生的小小優越感,可以說是讓人從裡到外煥然一新。

八卦新聞的解憂效果,跟三姑六婆議人長短的動機是一樣的:套用自己認同的「社會標準」來論斷他人,進而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效果。

多年前有個以講話惡毒出名的親戚,在收到結婚喜帖的時侯,不但沒說恭喜,反而冷冷地說「真沒用!70歲了才第一次嫁女兒!!我70歲的時候早就做祖母了。」

送喜帖的人當然覺得很難受,這位親戚仗著自己是家族裡輩份最高的,經常說話傷人,還以自己句句機鋒而洋洋得意。也因為她是長輩,沒有人敢指正她,這些年來她傷害人的本事已經升級到了十號風球的段數。

--

--

火山腳下的二三事
火山腳下的二三事

Published in 火山腳下的二三事

這個專刊是一個來自水泥森林的新移民,對於新文化與新生活的聞見思。

孫婕/ FM Obligacion
孫婕/ FM Obligacion

Written by 孫婕/ FM Obligacion

I write, therefore I am. 飄移在熟悉與陌生之間,感受亞洲的氣息。我希望能透過寫作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換日線》、《關鍵評論網》專欄作者。 部落格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