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又懶又沒耐性 — — 從卡夫卡三則格言說起

黃國軒
火苗文人,人文專欄
3 min readDec 3, 2018

--

其實我們又懶又沒耐性

— — 從卡夫卡三則格言說起

文:黃國軒

(網上圖片)

近日和文友辦了一場讀書會,讀卡夫卡的《變形記》,真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如果喜歡卡夫卡,相信還會搜索他的其他作品來看,那時你會發現,他的寓言和格言同樣很有意思。

卡夫卡很重視格言,從何見得?卡夫卡有寫隨筆的習慣的,在死前幾年(他死於一九二四年),他特意從隨筆中選擇了一些句子段落,抄寫在另一張紙上,而且編了號碼。這些格言都是來自一本標明「一九一七至一九一九」日期的筆記簿上。德國編輯為格言集加上「沉思罪、痛苦、希望與真道」的標題,我手上用的那本是張伯權譯的《卡夫卡的寓言與格言》。這些譯名和譯本都出自他的手筆,當然我還有其他譯本,但是這篇文章採用的是張譯。

讀格言有很多種讀法,如果作者本身只是一則則寫來,會比較容易處理。因為卡夫卡是先有隨筆,再摘取出來,那就必然導致一定程度的誤讀了。同一個日期同一頁的隨筆上都有可能寫下不只一段札記,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怎樣理解作者寫作時的語境,都可以引發很多問題。不過,讀格言有趣的始終還是它對你自身的影響,啟發你有甚麼反思,而我也相信,這是卡夫卡特別抄寫出來的原因。雖然不是每一段都清晰明確,但卡夫卡希望它們具有普遍性吧。

我選讀了《卡夫卡的寓言與格言》的其中三則格言:

(2)人類的過失是沒有耐性:時機未成熟便把方法棄絕,以及狂妄地固守虛幻。

(3)一切罪惡皆源於兩個根本罪惡:沒耐性和懶惰。由於沒耐性我們被逐出樂園,由於懶惰我們無法返回。然而,或許只有一個根本罪惡:沒有耐性。由於沒有耐性我們被逐出,由於沒有耐性我們無法返回。

(86)兩種可能性:做你自己,或者任他安於現狀。後者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因此是怠惰的;前者是一個起點,所以是行動的。

我對「沒耐性」和「懶惰」特別關注,是因為我觀察到自己和社會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卡夫卡那時當然跟我的生活環境不同,特別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手機成癮大概他所預想不到的。不過,普遍性的「沒耐性」和「懶惰」倒可能是現代人的共同狀態。有譯本把「沒耐性」譯做「急躁」,我認為說的都是近似的事。科技發展迅速,資訊爆炸,人們都在追趕萬變的信息,甚至一心多用。觀看電影,已不能細心欣賞,要一點五倍速速食,或者要某些網紅餵飼等等。內心逐漸變得浮躁不安,再也無法靜下來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捱不過五分鐘便開始掃手機了。

我們要堅持做實實在在的事,而不要固執於虛無。這還牽涉到我們的視野和行動的目標。有耐性地去做一件不應該做的事,這不是堅持專注,而是卡夫卡說的狂妄的固守。懶惰,最終也是出於沒有耐性,可見「耐性」隱含著一個意思,必須要朝向實在而不虛幻的方向,有耐性,不要懶惰,才能回到正軌。在適當時機地行動,說起來容易,卡夫卡所道出的是人生的困局,而且我們所見,今天也許比當日更為嚴重,其實我們真的又懶又沒耐性,要找到出路談何容易?大勢已成,我們能否醒覺倒要靠自己的修為了。假如「格言」真能成為我們堅實的方向,我們才不至於狂妄地固守虛幻,被逐出樂園,又回不了去。

--

--

黃國軒
火苗文人,人文專欄

火苗文學工作室創辦人,籌辦讀書會、創作會、學校講座;現為大專兼職講師,任教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創意寫作、中國文化等課程;另為《星島日報》【繪本地圖】專欄作家,並著有《店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