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總愛設立一堆目標卻成天耍廢?(以及你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Sean Hsu
尚的無所去處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pr 1, 2018
生命的樣貌往往就差別在一些小堅持

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之後,生活就是上班、下班、睡覺、週末想去哪裡玩,可能還有一些運動與自學的計劃,想要讓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學會某項技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等等。但這些計劃,感覺起來都是艱鉅的人生挑戰,最大的痛苦就莫過於新年新希望時,設立了超多聽起來宏大的新目標,但落到每天生活就只能感到好累想休息想耍廢,別說新年新希望落空了,可能窮極一輩子,也還是落空的…

到底在生活中的縫隙中去執行這些計劃為什麼這麼難?我只是個平凡人,沒有特別厲害的技能、也不對某項事物感到莫名的熱情,得以讓我不眠不懈的持續專研(可能只有追劇吧),所以這些只想耍廢不想用功的困難對我是很真實的。我想分享分享,在這條自我堅持的路上,自己到底還缺乏了什麼…

是不是動力不足…

「動力」很難是可靠的,因為它以人的感受為基礎。人是情緒動物,情緒這東西阿,要嘛說服你、要麼支配你。例如吧,三分鐘熱度下的減肥目標,經常告吹(這也是本人的困擾之一),特別是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很常亂吃或偷懶不運動。去想像努力節食與超累的運動半年後瘦下的體態-顯然比不上躺在眼前的沙發上休息半小時來得有吸引力。長期目標的回報,在我們的大腦中似乎永遠比不上短期回報的誘惑,所以人總會偷懶也是可以理解的,動力的消逝往往都在一瞬間,就被情緒與大腦說服,行動上採取了感到更容易與舒服的方案。

發憤越來越難圖強

你是不是覺得每一次立志發憤圖強後,鬥志持續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呢?「動力」本身亦會隨著時間與激發次數而遞減,類似經濟學所說的邊際效益遞減法則。所以說,朝著你訂立的目標努力,並使用激發「動力」(又稱,一時興起的熱頭)策略,其實就像在液體上蓋房子,不但會消逝地無影無蹤,你還完全不會發現。

動力不夠還有意志力

透過紀律與意志力去維持生活的各種堅持看起來是比較可靠的方法。意志力雖可靠,偏偏它本身就是稀缺的心靈資源,通常在早上起床之後最強,可以毫無阻礙地做任何事情(前提是你已經認真起床了!)

不過在整天勞累的工作與一連串大大小小的生活決策(像是,中餐要吃什麼?晚餐要吃什麼?)之後,早已消耗殆盡。

說說意志力吧

意志力不足,感覺是在努力、失敗、輟折中最容易被追究的一個原因。意志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培養鍛煉出來,卻也很容易被消耗!其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意志力的消耗,其實受到許多客觀、生理、心理的因素所影響,簡單來說,大概有下面敘述的幾種因素:

努力程度:你要做的事情實際花費了多大的心力?

一番自我激辯後,終於決定下來午餐要吃什麼,花費的精力很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再經過密集的腦力工作、討論、會議之後會有一段短時間什麼事都不想做。

感知難度:你感覺你要做的事情有多難?

運動 30 分鐘可能不難,難的是大腦會想像你到健身房-換衣服-辛苦的運動-收拾東西-回家,一連串的動作,以及要在健身房忍受鈉狹小又潮溼的更衣間,這些大腦豐富的想像力都會加強你對這件事情的感知難度,進而讓潛意識產生牴觸的情緒。

主觀疲勞:我”覺得”很累,所以我不想做任何事情

累的程度由於無法量化,所以永遠是主觀的指標,由於是主觀的指標,我們則永遠可以與自己的大腦轉圜,大腦也會盡全力說服你你很累。例如:客觀上疲勞的水平其實不是這麼高,但大腦卻已經說服你別做任何事了。

消極情緒:心理因素綁架意志力

開不開心也很大的影響了你如何左右生活每一件小事。基於生物的保護機制,消極情緒會給大腦發出警訊,讓自己能盡量躲在舒適圈,不做新的決定,或更多消耗意志力,因此感到消極時,容易就演變成躺在沙發上兩個小時什麼都不做,時間就默默地被吸到黑洞了。

血糖水平:生理限制束縛意志力

低血糖也會減低意志力,所以一昧斷食減肥失敗率是最高的。均衡的飲食,並讓血糖保持穩定對健康與意志力培養都是很正面的。

意志力是個好東西,它讓我們不斷前進、處理困難與誘惑,並補足「動力」的不足。「意志力」雖然可以鍛鍊,但同時也是個受生理、心情、主觀意識影響甚大的心智資源,也就是說,事情本身的難度並非與你做這些事情所消耗的「意志力」成正相關,而是「你大腦想像中事情的難度」會與消耗的「意志力」成正相關,就是越需要「動力」的事情也會越消耗「意志力」。

自欺欺腦

因此,要擺脫感知難度、情緒、疲勞等主觀的因素對於我們意志力的束縛,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欺欺人(腦)。

欺騙你的大腦你正要做的事情、計劃沒有這麼難、沒有這麼累,即使你在疲勞,一瞬間就可以完成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首先,每天先從小事情做起,這些事需與你定的目標、計劃相關。把他們拆分得更小、更容易,以助你欺騙自己的大腦,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去完成他們。例如:我有一個自學程式語言的目標,假使我的作法是在週末兩天都花上 8 小時去學習,雖然聽起來可以進步飛快,但這麼大量、密集的安排其實會讓大腦產生牴觸與逃避情緒,尤其,工作很累、或心情很差時,執行效率又會大打折扣(而且,天啊!假日還要好好休息跟出去玩呢!)最後又讓目標達成又不了了之了,這是個你我都很熟悉的故事了,對嗎?

如果是每天只學習 15 分鐘,週末一天學習一小時呢?聽起來輕鬆多了吧?雖然可能慢了點,但這種分配時間與意志力資源的策略確實更能幫助你走到終點。

降低宏大的目標,切分成更小、更容易的執行方式,讓自己、大腦、潛意識都能舒服地接受已經自己穩定、緩慢在努力前行的事實,便是好的開始。

先穩定完成簡單的目標,再考慮慢慢提升難度

一天暴衝八個小時,並有效率的執行,也完全是可能的!前提是你能夠了解自己大腦的運作方式,並穩定控制意志力的輸出。

大腦的工作原理

我們的生活中有無數的舊習慣,例如每天洗澡、下班後刷刷臉書等等。有些習慣是沒必要改變的,有些習慣是我們不想要的,另外有些習慣是我們想要去建立的。然而,這些好的新習慣難以建立起來,無非和壓力有關。與面對主觀疲勞、困難意識等會讓意志力減弱、沒有精力往前邁一步一樣,大腦的牴觸情緒會讓新的習慣無法形成;相對的,有些不好的習慣戒除不掉,則是因為它們給了大腦很充足的短期回報。

剛剛談到,將執行方式變得更加「細水長流」,可以幫助減低大腦的牴觸情緒。另一個好處則是,這種方式能夠更加鞏固這種做事的方式,也就是形成新的習慣。

建立好習慣可以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習慣的建立,在大腦中的運作是讓神經通路與行為建立連結,也就是變成一種幾乎是反射性的行為,並不會消耗任何「意志力」。像是我們每天在刷牙洗臉之前並不需要深思熟慮、或是天人交戰到底要不要去做,而是每天起床,很自然地走到洗手台-刷牙洗臉,這樣就完成了!而我們想讓學習、運動這些好的習慣在生活建立起來,也就是讓它們漸漸變得與刷牙洗臉一樣簡單。從小事開始持續得做,原本在腦中感到痛苦的事情就不這麼痛苦了,習慣形成的第一個信號是牴觸情緒減弱,當你發現這件事每天做,又沒有想像中的痛苦時,恭喜!這時候進一步再加大目標難度,也就更可行了。

建立習慣的目標是用來改變大腦,因為正常情況下,除非有可口的短期回報,大腦會抗拒改變,但透過較低、較不痛苦的習慣建立,讓大腦認為你想養成的這些正向行為一點也不費力。而大腦一旦改變了,狀態就會趨於穩定,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還真的是有幾分道理的。阿!

當然,如果你的意志力強大到可以讓你每天都大步往前走又孜孜不倦,那以上談到的這些大腦運作與習慣建立的概念可能對你就不這麼重要。

DC 漫畫中的「綠燈俠」就是一個擁有超凡意志力,並能透過綠光戒指具現化想像力,進行作戰的超級英雄。他可能就不需要理解自己的大腦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圖片來源:Injustice 2 snapshot

身為沒什麼意志力的平凡人,我當然是偏好走得穩又走得遠。

《從A到+A》的作者,研究企業卓越策略的柯林斯(Jim Collins)也在《十倍勝,決不單靠運氣》一書中,提及「20 哩行軍」概念:追求一個宏大目標好比數千哩的長征,達成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每天有紀律地行軍 20 哩,絕非一日暴衝百哩,又花了整整一週休息。關鍵永遠是自我紀律,自己設定上限,決定每日要走多快、多遠,並且一以貫之堅持。

從這個觀點來說,每日達成小目標、建立習慣,過程不痛苦也不耗費過多的意志力,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更久、更輕鬆,並從成天耍廢的罪惡感中解放出來。共勉之。

--

--

Sean Hsu
尚的無所去處

產品經理 — Fintech / 區塊鏈。追尋意義、創造與分享平衡專業與生活的內容。 追蹤與獲得我的專屬內容創作:https://linktr.ee/sea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