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那些走掉的時間、臉孔與聲音
用文字與影像仔細封存的專訪作品集

Meng Hsuan Huang
片裝的風景
Published in
Apr 19, 2022

讀 BIOS monthly 出品之《WRINKLES》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pse.is/3vb9at

要怎麼評論一本專訪作品集,尤其編輯者是一群同樣身處在90世代中最突出的新媒體團隊BIOS monthly,作為履歷曾經被BIOS monthly刷掉的人,我想自己是沒有什麼資格的(笑)。但身為一個從大學二年級(2015年)就認識這個網站的死忠粉絲,想要以《喜劇開場》裡中濱里穗子對喜劇團體麥可白的心情,拋下羞恥心與大家告白當初怎麼認識BIOS monthly,以及近期閱讀這本書的心得。
我還記得當時因為參與校園刊物編輯的緣故,認識了一些政大傳院的朋友,在政大傳院朋友臉書的動態分享上,偶然點到這個網站,第一篇點進去的文章並非專訪,而是一篇神奇的隨筆 — 是李達達寫關於石頭的散文。(連結: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6001)
當時候實在太喜歡了,喜歡到直接點擊這個網站加入星星,BIOS monthly就這樣成為我電腦裡瀏覽器頁面書籤列的第一排成員。剛開始比較多好看的作家或是創作者隨筆(那時候言叔夏也偶有隨筆刊登!)。除此之外,當時的BIOS monthly也固定產出音樂與獨立電影的評論,網站的設計一直都是白底簡樸的樣貌,即使懶人如我並不一定在讀過評論後,將每部獨立的電影都跟著看一遍。但記得每次在官網上閱讀文章的體驗,都是相當舒服與沉靜的。最常瀏覽網站的時間,大概是在圖書館用電腦打報告,打到一半有些心累的時候,看一下BIOS monthly的文章,內心法喜充滿,又可以繼續面對現實了。

到了後來,他們越做越認真,編輯團隊不斷擴編,專訪的文章數量逐漸居上,BIOS monthly也將專訪寫出了口碑,甚至做到了「閱讀那些寫出來的專訪文章,感覺比受訪者本人還吸引人」的程度。(作為文字工作者,我也會特別去查訪談是誰寫的,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溫若涵編輯的文字,現在非常開心她已經成為一個總編輯了)
除了編輯、評論與專訪之外,也會順應當時的話題人物與時事背景,推出一些有趣的編輯企劃,搭配好看的攝影視覺。像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2017年9m88爆紅的時候,BIOS monthly拍她在實踐大學附近喜歡的紅茶店的那組專訪照片,搭配當時夏天的企劃主題 — 飲料成癮份子,讓讀者我看得超開心。(雖不是一個忠貞88粉,但當時真的超級喜歡這個企劃)

說那麼多,感覺很像是讓大家入BIOS monthly教派的宣傳文。其實這次寫這篇心得的目的,是想要推薦他們首次重磅編選的專訪作品集《Wrinkles》。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樂見屬於台灣的藝文雜誌或是媒體需要以英文名為主標,然而在後記中,總編輯若涵解釋書名的意象,讓我特別喜歡 — — 想像一片平曠原野,突然有些微微的丘陵起伏,或一條河川切落峽谷。想像一塊滑順布料,因折疊誕生光澤。想像肌膚,因紋理而踏實……一篇五千字的專訪,難以窮盡一個人的一生。我們只能折疊起生命的複雜處,那充滿紋理的地方落筆,鏡頭對準日常的呼吸節奏。

這段文字也恰巧對應了書封的裝禎設計,書本觸摸起來的紋路與手感與就像捧起一雙厚實的手掌。在專訪設計師洪彰聯的文〈又沒人跟我講不能這樣做〉中,提到設計師洪彰聯小時候幫忙做招牌,寫字師傅會需要先用鉛筆或粉筆「把字打好」,之後他再負責割字。刀緣劃過每一筆一順,緩緩構成一字。他說,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打法,就是所謂的手路。看到這段文字,除了呼應書名與書封想要傳達的「手感」之外,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深刻感受每一個編輯寫出來的專訪文章,在描繪人物上擁有風格殊異的書寫方式,像是在寫文化部長鄭麗君,寫出如樹一般內斂、靜緩又沉穩的文字,寫YOUTUBE頻道團隊反正我很閒,則是和受訪者一起放開了似地,肆無忌憚地寫出反正我很閒的荒誕模樣。譬如在敘述為什麼反正我很閒總是會創造一些莫名其妙的角色與詞彙(例如浪漫Duke、卑鄙源之助),以呈現出對戲時角色反應的真實感,編輯寫鍾佳播的描述是這樣寫的:「好,我就是一個怪人,但我在怪他的時候(編註:怪在此是動詞),樂咖的反應必須是真實的!」BIOS monthly就好像「怪」他的那個動詞,文字非常動態卻保有真實感,畢竟動詞就是閃電。而受訪者的「真實」就是在差異感營造出來過後,隨之產生而來的珍貴事物。就像是做招牌師傅所說的,割字有「鋩角」,看BIOS monthly每一個編輯專訪不同人物下,寫出來的文字,就像是在享受開散出不同風格與手路而來的人物群像故事。

生在這個世代,已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什麼舉足輕重的創作者,但作為永遠遲到的讀者,有幸能夠透過BIOS monthly的編輯視角,得以窺見這個世代的新興創作者、演員或是具影響力的台灣人物,在這個影像力量更加氾濫張狂的時刻,文字專訪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我想原因在於這些內容,更需要被細細地記述,並且被仔細地閱讀一遍又一遍。「更堅實的內裡,更日常的表達。–一如總編輯若涵所期待這本專訪作品集能給予的 — — 褪去「偶像」遙遠的距離,回歸到每個人面對生活的真實樣貌。我想,BIOS monthly已經做到了。

▍隨文附上最喜歡的幾篇專訪
(排序依據書中篇名出場順序)
✸ 只差一步的生活—訪黃信堯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592

✸ 不斷剷平的自己 — 訪巫建和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135

✸ 又沒人跟我講不能這樣做 — 訪洪彰聯
https://www.biosmonthly.co
m/article/10510

✸ 不想工作大使 — 訪黃麗群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9689

✸ 我們對廢很講究喔 — 訪反正我很閒
https://www.biosmonthly.com/topic/10427

✸ 喜歡所以節制 — 訪周墨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343

✸ 設計承受之輕 — 訪林小乙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634

✸ 我知道妳死得很慘 — 訪張亦絢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5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