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感】Sense of Site-specific / Artist In Residency 2019.09

林安狗
犬吉工作室 INUKICHI BOOKS
4 min readOct 31, 2019

|展期|
2019.09.05 (四) — 09.25 (三) 12:00–19:30

|地點|
水谷藝術 B1–5F — — 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22巷6號

|現地與他者:少女黃鳳姿的艋舺空間朗讀計畫|
本展覽是以日治時期作家黃鳳姿(1928-)為線索創作的系列作品。現地(in-situ)意為「原地、臨場」,也強調「正在發生中的連續觀察狀態」,日文漢字現地(げんち)除了是「現場、所在地」,尚有「事物實際發生的場所、現居地」等意涵。單頻道錄像選定黃鳳姿文本中的五個艋舺空間,分別為黃家、黃家後花園、四使爺廟、淡水河邊、艋舺戲園,由藝術家介入空間並且進行一段描寫該空間的朗讀。黃鳳姿以他者身份寫作流暢而正確的日語,公學校時期經常上台公開朗讀,身為《民俗台灣》的專欄作家,她的文章具有將台灣特有字詞以日文片假名標註台灣話發音的特色。戰後,黃鳳姿回憶道:「對於生長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也就是所謂『日本時代』的我而言,現在『中國時代』的台灣以戰後出生人口佔多數,是思考方式和文化都斷絕了的異國。」「日語」和「台灣話」作為黃鳳姿和藝術家的接點,對黃鳳姿而言,前者是公學校裡的「國語」,後者是家中長輩的母語;對藝術家而言,前者是大學教育中的「第二外語」,後者同樣是家中長輩的母語以及自己上小學之前的母語。朗讀,是個人語言能力的展現,同時是國家教育的成果展示。朗讀行為的功能性在於聲音的傳遞,耳朵無法如眼睛自由開閉,空間裡的人不論意願與能力如何,都將被強制納入由朗讀語音所填滿的空間。

《有明町四丁目》
《路徑》
《辞書》、《艋舺少女記事:關於黃鳳姿的三則非虛構寫作》
《現地與他者:少女黃鳳姿的艋舺空間朗讀計畫》

|計畫總監|
彭才瑄

|計畫經理|
陳俞方、邱玟潔、謝孟潔

|計畫發想與2018年執行|
楊雅翔、賴慧珈、張致中、周明誼

|參展藝術家|
台北萬華 - 許家峰、郭向凌、林安狗、姚睿蘭
高雄那瑪夏 - 周明誼、陳代如
澎湖馬公/望安/白沙 - 張致中、莊惠琳
(依駐村地點及時序排序)

|藝術家助理|
王奕璇、黃子馨、陳奕慈、黃毓晴、張簡芷函、楊昕、霍蓉

|視覺設計|
黃子馨、黃毓晴、張簡芷函

|開幕座談|
2019.09.07 (六) 15:00–17:00
與談人
> 藝術家:許家峰、林安狗、姚睿蘭、周明誼、陳代如、莊惠琳
> 水谷藝術總監:彭才瑄

|開幕茶會|
2019.09.07 (六) 17:00–19:30

|特別感謝|
白哲、陳奕慈、周武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