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神靈去旅行之「迷路小孩要回家:香山停看聽」

Sebastian Hsu
生活聊聊
Published in
Nov 13, 2020

這次再次參加了跟著神靈去旅行之「迷路小孩要回家:香山停看聽」到香山走讀,這次的主題要設定在「迷路小孩」,跟香山有什麼樣的關連呢?

香山濕地

到了香山,不免俗的要來香山濕地,平常幾乎都是在傍晚的時候到香山,今天過去時在下午一兩點,是退潮時間,難得看到是一望無際的濕地。

孩子們光腳踩在柔軟的濕地上,吹著舒服的海風,在一個個小小的洞中,追逐著小螃蟹(←其實我不知道那到底叫什麼蟹 XD),教育工作者也帶著我們看目前已經沒有在使用的蚵寮,回到岸上,繼續故事,才知道原來當初香山的蚵業非常發達,但是園區的到來、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綠牡蠣事件」,對大人來說,那個曾經只在新聞上看到覺得離我們好遠好遠的綠牡蠣事件,第一次感受到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就走在旁邊,這個在2005年公視的採訪,近年來已經沒有綠牡蠣出現了,但是是否有近期牡蠣調查的公開報告呢?上網Google了半天,最近的資訊還是少之又少(如果有人有發現也歡迎留言提供)。

香山紅樹林

靠海的濕地還會讓人想到什麼呢?紅樹林。教育工作者也說明,當初香山的確因為觀光的需求,引進了本來不在這片土地上的紅樹林,沒想到最後卻破壞原有的生態,後來又把紅樹林移除了,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看這篇報導,原來就算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物種,也可能對整個生態系造成巨大的影響。這個議題也讓人反思:就算一個政策要推行,背後有許多環境專家的背書,為何還是會造成與當初預期相左的狀況?觀光、養殖、生態該如何保持平衡?

明發置定漁場:移工

離開濕地,到了明發置定漁場,走進旁邊的路,又見到香山另一個樣貌,這麼多漁貨,也是需要有人來補,人從哪裡來呢?移工,這裡有許多印尼的移工,因緣際會跟一個移工搭上話,問他來臺灣要多久,他說:「三年」,原來我們吃的許多漁貨,是許多移工們用三年跟家人闊別的時間住在這裡跟船上換來的,路過移工們的鐵皮屋,心裡莫名的也微微感受到與家人分離在一個莫生的土地上,吃苦耐勞打拼的心情。

阿美族(那魯灣)

對比遠從千里之外來的移工,同一條路上也住著另一個原本不屬於香山的族群:阿美族,原來在多年以前,阿美族人為了要來西部補漁,真的從臺東成功,千里迢迢坐船來這裡捕漁,最終在這裡定居了下來,在這裡成功了那魯灣海山部落。這裡的建築,也有不一樣的味道,對這裡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這裡(Naluwan Hsinchu相簿)。

這裡也有一個雕像,手指著正是臺東成功的方向,提醒他們不要忘本。

圖片來源:https://ted172chang.pixnet.net/blog/post/350806612-%E9%82%A3%E9%AD%AF%E7%81%A3%E8%81%9A%E8%90%BD~%E4%BD%8D%E6%96%BC%E6%96%B0%E7%AB%B9%E5%B8%82%E9%A6%99%E5%B1%B1%E6%B5%B7%E5%B1%B1%E6%BC%81%E6%B8%AF%E5%A0%A4%E9%98%B2%E5%85%A7~

一整天走讀,認識了香山的自然環境、工業發展、多元文化,原來「迷路的小孩」帶出在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濱海區域,也有這麼多拼了命只為給自己家人、族群有更好生活的離鄉人。對於香山,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除了走讀,主辦單位也安排了深度討論的場次,除了認識實景,也有更多層次的思辨,有興趣的朋友也不要錯過喔!

https://likespirit.weebly.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