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位陌生人故事-與孤獨相處與並存

Cynthia Lee
用一杯咖啡換你的故事
10 min readMay 17, 2019

近幾篇來的開場白總有些詞窮,在忙碌論文、實習、寫文章、工作與生活並存時,感覺對生活的感受好像少了那麼一點點,記得之前會很習慣在睡前半個小時看看書、聽聽音樂,到了最近又回到了滑滑手機再睡的日子,做夢的次數多了,而且夢境越來越不美麗。

這幾天有了一些空擋,我走出研究室,找到幾家沒有去過或是自己曾經來過很喜歡的咖啡廳,開始在空閒的時候,久違的回到咖啡廳中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像是上個假日回到最喜歡的野餐咖啡,頓時會覺得這個時候就喜歡自己待著,就像是所有的感受力都回到現在自己在的地方、正在做的事情依樣,會短暫忘記明天要見到教授的緊張感,或是明天要處理雜事的煩躁感,這件樣感受力的改變讓人驚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一直提到的就是學會「跟自己相處」這件事情,但這次再跟徠成聊完之後,我發現這樣的感受不只是來自跟自己相處的滿足感,另外一方面也是滿足個人對於「孤獨」的渴望,神奇的是,以前的我是害怕孤獨的。

這是徠成的故事,一個走了一圈之後找到另一條路的男孩,也是一個很勇於嘗試與挑戰新事物的嘗錯者。

2019.03.26 第96位陌生人故事-與孤獨相處與並存

現在就讀政大少數理工科系-資訊科學系一年級的徠成其實已經是一位大二學生了,去年剛從成大工業設計系轉到政大來,我們也是一樣在設計思考的讀書會上認識的,當時在活動結束後就有留下來聊著我的計畫與各自對於設計思考的想法,意外的在之後收到倈成的訊息,表示我們可以約一天來聊聊!

驚訝於工業設計的科系與資訊科學系好像沒有一定的關聯的同時,徠成笑著說其實他最想要念的是建築系,當初會考到成大去就是因為很想要轉系到建築系,對於建築設計與美學有憧憬與嚮往,後來可惜的是努力了一年沒有辦法轉進建築系,但卻誤打誤撞進了資訊科學的領域,現在除了在政大就讀之外,也在政大參加設計思考相關的活動、社團,也找到了自己想要更深入了解的新領域。

對於建築的興趣起因於人,喜歡設計思考的原因也是因為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所有解決問題的核心都以人的需求角度出發其實也另有一番趣味,而對於成大建築情有獨鍾也是因為看過系上的教學方向與作品產出之後,認為在教學方面很符合倈成自己想要專注在解決與「人」相關的事項上,這倒是一個對於未來自己所想要念的科系一個很重要且很受用的觀察點。

“與孤獨相處與並存”

很久之前對於合群、不合群這件事情和自己對話過一陣子了,花了好一段時間理解與釐清自己的想法,漸漸地拋開「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念頭,開始嘗試著享受跟自己對話的過程,學會跟孤獨共處。

這天和徠成無意間聊到孤獨與獨處的話題時,很驚訝地聽到他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在這個話題上他感觸很深、有很多的想法,仔細了解之下才知道當初為了重考而埋頭苦幹的日子給了他很多的新感受,尤其是非段考期間自己一個人在圖書館念書準備轉系與重考的時候特別煎熬,在稍嫌空蕩的自習室中一邊準備考試、一邊體會何謂與自己對話與共處的過程,也是體認到孤獨的一部分。

徠成推薦了蔣勳的《孤獨六講》,一聽到蔣勳比較常會浮現美學相關的書籍與優美的文字,對於這本書也就更有興趣了。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些對於孤獨地描繪,很恰當的用文字表現了孤獨的獨特性:

「孤獨沒有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害怕孤獨。」

書中分辨了孤獨與寂寞的差異,更深的說孤獨是比較像是一種生活狀態,選擇用這樣的感受去過生活,而寂寞比較像是一個情緒的表現,能感受到難受的並非孤獨,而是心中感到寂寞。所謂「孤獨六講」則是探討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學思考者不為人所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的「倫理孤獨」,這些皆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會說處境而不是「困境」則是因為其實坦然的面對這些孤獨可能又會是另一種成長的開始,書中多次強調不要去否認人需要獨處與思考空間這件事情,所以不會用困境來解釋,反而這些情況在某種層面上會促進與自己更多的交流與思考,用文字去蔣是好像並沒有辦法講得很完整,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經由自己去嘗試之後才會有更近一步的理解。

我可以感覺得到對於徠成來說,在那一年間感受孤獨並試著接受對他來說,就像是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深刻感受一樣,孤獨絕對不是不合群,只是在生活中選擇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因為自身有過的經歷與體悟,讓他感受到當自己處在一個孤獨的狀態絕對不是件壞事,反而在之後回到台北念書之後,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平衡社交與獨處的時間,不因群體評價與觀感而妥協、誠實的面對與孤讀相處的時光,相信「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會更了解自己」。

和徠成對話的感覺就像是上一次見到瑞翎的時候,讓我回顧每一個學會感受自己的瞬間,不管是學會留時間給自己、學會適時的釋懷與放手,也是另類孤獨的表現吧!大學中的社團生活帶給我滿滿的安全感與團體歸屬感,讓我在大學間害怕被丟下、害怕自己吃飯,過了那段時間之後,在研究所中個體會到如何在獨來獨往的期間去適應自己心境上的變化,會發現自己變得安靜、沒來由的就想跟自己對話,這樣的改變一開始讓人心驚,現在卻發現只要一天排得滿滿的、沒有機會跟自己說說話,就會覺得不太對勁,開始檢討起自己是不是太過於忙碌了,這樣的轉變其實蠻有趣的!

前幾天才偶然發現自己的小習慣,我從之前就會在走路的同時對著自己講英文,比起學習什麼新的單字或是字彙,更像是隨時複習自己這段時間接受到的資訊量,把所看到的新聞轉成自己的字句講給自己聽,或是沒來由的想要在路上練習講講看論文的內容,甚至是在實習專案上有需要用英文溝通的部分,這倒是與自己獨處之餘發現可以運用的時間與複習知識的方式!

在這之中也對於徠成縝密的思考脈絡與思辨能力感到驚奇,就像上次遇到瑞翎一樣,自己曾經思考很久或是體悟很久領悟的東西,很驚訝可以看到他們在20歲的年紀完成這麼多的思考,他們有更強的適應力,可以更快速的調整與改變,並用不同的方式反思自己,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也漸漸成為一種新的能力,總會禁不住思考,如果當初我也可以那麼快的調適好,是不是就可以做更多事情?或是是不是有可能會進步得更快、少走一些冤枉路、少撞一點牆?或是當初真的太害怕會失去任何東西了,很怕放手之後自己什麼都不剩,卻忘了好好的聽聽自己的聲音,學習與孤獨相處與並存。

“擁有自由的前提”

在聊到當初高中時對於考大學的期望與期待和升上大學之後不一樣的感受時,彼此都聊到在高中「享受自由」的時光。高中是個對自由的定義初探的年紀,那時候認為的自由其實並非那種可以隨時出去玩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種自由,而是在學校中體會到「自由」的感覺,高中時期的自由建立在成績的好壞上,不管是校園生活上的自由,又或是選擇自己的未來、往自己想要的領域發展的自由,相對的就很廣闊,所以像是高中排名上前幾志願的學校都會讓學生適性發展,唸書、考試成為一種「個人努力與個人造化」,擁有沒有人逼你唸書的自由,相對的也有自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的責任感,「給予適當的自由」是我們在高中最大的體悟。

猶記當初在高中時,上課的自由度和國中比起來就差很多,當然無法跟大學的自由比,但比起大學被學生有些濫用的自由,回想起那時高中有限度的自由反而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不管是高中生活或是現在的生活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對於自由的定義是可以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擇,那個前提是我們要有「選擇的能力與資格」,才有機會談到「我想要選擇的自由」這件事情。

在之前接過家教的經驗中,就有孩子很認真的和我討論起這樣的議題,她唸的私立高中,她的同學們都會很羨慕有時候公立高中的自由,都會討論說什麼學會辦了舞會、辦了社團活動,有社團成發與呈現的機會等等的,相對的在私立學校的自由寬廣度就沒有那麼高了,記得最後她分享說就有同學悠悠地講了句話:「那是因為那些學生成績好可以選擇吧!」的確回首和大學同學聊過各自高中的開放程度與自由度時,就提過說其實成績好壞與自由程度都是成正比的,大家對於成績好的學生都會認為因為表現很好,所以很容易讓人放心,在不知不覺中就多了很多的選擇空間與機會。

「擁有自由的前提」好像不知不覺成為一種評判標準,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提到一個可以讓人認可的成度,才有機會獲得相對應的自由。最近也剛好誤打誤撞的看到了奧美公關的創辦人丁菱娟女士與作家小野都針對「自由」這件事情寫了篇文章。丁菱娟女士的文章中提到「想自由,先自律。不想被管?就先管好自己」,而作家小野也寫道「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不約而同都談到『自律』這件事情。

人生的自由要自己創造,文章中講的很白,不想要被管,請先管好自己,在職場上,能力不夠的人自然會被列為重點觀察與管理對象,自由是要自己贏來的,靠著好好達成目標、打理自己的生活而來。自律就是有紀律性地完成該做的事,達成目標、讓人信任且不給人意外,才有機會不被管。

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必做事項,按部就班把每件事情歸為、完成,會在不知不覺中收穫更多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就像是與自己獨處這件事情,其實也是實現自律行為的其中一個手段,讓自己有空間可以思考並盡一步完成下一個是事項。

康德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要想通往自由的遠方,自律應該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最後我一樣問了徠成說最近有什麼在思考的問題嗎,意外的他回了我說,他最近有常常想到,如果當初不要那麼堅持成大建築,而可以到台中就讀東海建築系的話,那自己會在哪裡呢?

事情已經發生了,卻總是習慣詢問自己說「如果當時」的種種問題,雖然我們常說一但決定了就別後悔,努力向前進、向前看,但怎麼能不後悔,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己現在的決定都比上一刻還要好,再做決定或是接受結果實感受會最強烈,雖然隨著時間的消逝也會漸漸的釋懷、放下,更會從這個曾經認為是錯的步伐中找到自己的節拍與發現更新的領域可以開拓,或許當初如果選擇了不一樣的選項,人生會從此變得不一樣,但新的選擇走向也會有新的思想碰撞與想法,倒是一種很新的工作模式!

近期剛結束新一輪的論文報告,兩年的研究生生涯也要在今年七月劃下句點(如果順利的話,應該是會畢業吧?!)表示又是另外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在為論文畫下句點、開始實習新專案與籌備這個計畫6/1的分享會時,對於未來的發展與工作也開始感到一點點的焦慮與不安,很萬幸的是因為自己在這一路上不放棄的持續嘗試、嘗錯,比起先前焦慮不安的狀態,現在反而可以用不一樣的心態去克服這樣間歇性的悲觀想法,尤其是和倈成聊完之後,我特別找時間待在自己最喜歡的咖啡廳整天,好好的打文章、整理思緒,就算是對著電腦看著綜藝節目與戲劇,都是一個很好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時候。

很感謝徠成遠從政大跑來台北車站和我聊了一個下午,很開心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不一樣的經歷與思考方式,並且同時讚嘆於現在年輕人清晰思緒的培養,雖然我們好像也沒差到多少歲,卻覺得如果在他那個年紀我也可以想得這麼透徹,搞不好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發展也說不定!

在打完文章的同時也把《孤獨六講》這本書完完整整地看過一次了,最後想要跟大家分享幾句我在書中抓到很有感覺的句子:

「孤獨本身就是對生命採取懷疑的態度,不要是生活為理所當然,有很多需要去思考、去感受的。」

「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如果你願意,下次讓我請你喝杯咖啡,分享彼此的故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