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位陌生人故事-設計你的人生

Cynthia Lee
用一杯咖啡換你的故事
8 min readMay 19, 2019

在上星期默默地將6/1晚上兩週年分享會的資訊公佈了!其實上線之前準備了很久,心情也很複雜,這是第一次這樣辦一個屬於自己的活動,在期待與開心之餘,更多的是緊張,想著我可帶給大家什麼樣的分享與故事,除了有很多人敲碗這100個人可以挑出幾個比較有趣的故事之外,還有人提到可以安排時間讓大家嚐試看看這樣跟陌生人聊天的過程與樂趣,這倒也是個很不錯的方式!

最近在整理家裡的書櫃時,看到大概半年前買的一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翻翻當時夾在書中的筆記,突然間想起買這本書的初衷,半年多前剛好是論文剛開始如火如荼進行時,當時對於怎麼找資料、怎麼看懂藥物專利法、怎麼寫論文等各種事情感到迷惘及不知所措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開始學著用新的方式去衡量生活,現在回頭看來著實有趣。

透過設計思考的社團第一次見到照玲時也談到了這本書,剛好她正在上「設計你的人生」的相關課程,讓我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請問在課程中是怎麼帶領學生去理解與思考「設計人生」這件事情,記得那天我們聊了一個下午,確實得到很多很棒的分享。

這是照玲的故事,一位擅長跨領域學習且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朋友,也是一位堅持自己所愛、很有行動力的朋友!

2019.03.28 第97位陌生人故事-設計你的人生

照玲之前是東吳社會及歷史性雙主修的學生,也跨足社會創新與UX領域,並且預計在今年九月到英國藝術大學就讀廣告設計,在她介紹著自己的學習經歷與工作經歷時,都禁不住讓我嘖嘖稱奇,不只是跨領域、跨專業,甚至可以把自己學到的所有做一個整合並應用。

曾經到上海交換過一年,試過學術圈的生活也曾經想過留在中國念歷史研究所,卻在和教授聊過之後清楚的分析出那樣大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與自己留在中國發展的意願,決定先回到台灣來工作,再來想想自己可以在想要發展的領域中得到什麼樣的工作與進修機會。

整個談話的過程中發現她是ㄧ個很理性的人,在很多議題的討論上都給了很清楚,有條例的觀點敘述與想法,一個下午聊下來真的對於許多事情有了新觀點與新的想像。

“設計你的人生”

「儘管我已經有了很清晰的方向要做什麼,但有時候覺得人生還是會卡住,想的跟做得有些落差,所以就直接決定去面對這個問題,幫助自己想清楚,我到底想要做什麼、成為什麼,下一步要怎麼做,心態要怎麼調整。」

「設計你的人生」其實是台大開設的課程,開放給不只是台大學生,外校學生也可以去參加,還記得當時因為在看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後很好奇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帶領學生認識「設計人生」這件事情,也跟著申請了一次,卻很可惜的沒有被錄取。

從照玲的分享中得知課程大致上的安排與規劃,不只是紮實的課程,每次也有固定需要完成的回家作業,每週也有許多的討論與反思。參加這樣的課程最大的優點與好處是除了有相關經驗的教練帶領之外,更重要的是「創造環境」,真正讓參加者投入且靜下心來思考,仔細我自己的內心去挖掘,試圖挖到自己心底最深處的熱情所在,還有你到底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這個問題不只是在問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成就,也是另類的問自己之後想要的生活型態是什麼樣子的。

對照玲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於想法「收斂的過程」。我們總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不管是短期情或是長期的目標,幫我們把所有想做的事情列出來的時候,通常都會很沒有頭緒,因為想法太發散了,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資料尋找、分析,收斂到自己最在意、最想要達成的那一項。以照玲而言,在歷史與社會科學領域之餘,對她來說最為在意且想要完成的便是成為UX設計師/研究員,厲害的是所有有關UX的知識及實作都是她自己自學及摸索來的。

在談話中我也發現我們對於「收斂的過程很重要」這件事情很有相同的共鳴感。我們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學習如何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希望自己可以在嘗試之後了解到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但很少再進一步地思考如何把這些嘗試過的優缺點聚集起來,再去做收斂。

另一方面也發現在找目標或我們所謂設計你的未來(或人生)時,都花了很多心力專注在如何發散的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想做的事情,「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有時並非真的不知道,而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又不相信自己是不是能夠有那個能力和堅持去做到預期的目標,才會退一步說「我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

在打這篇文章的同時也正對於自己常常把「不知道未來想要做什麼」這件事情拿來當擋箭牌的想法感到有些羞赧,其實從三四年前開始就陸陸續續做了很多的嘗試,但我都比較注重當下「喜不喜歡」、「適不適合」這件事情,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去細想我做這件事情背後到底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有沒有除了經驗以外的得到?

我們不可能到四五十歲都還在嘗錯,所有曾經考慮的事項看了一輪之後,還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最想要的,很多人曾經笑著跟我說很多時候走一走就不知不覺走上一條路了,但我想當初一定有某個契機,讓他選擇了這條路,或許有若干想法,仔細去挖掘一定有最顯眼、相較起來自己最喜歡的一樣,試著去收斂、專注在其中一條道路上,不是說直到人生的盡頭都一定要在這條路繼續走下去,而是走上一條路之後,才能啟程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有時我們反而因禍得福”

有時人生會有不可預測的轉折,可能會充滿挫折與不順遂,但時常在不順遂的另一面,或許也會間接地促成心智更近一步的成長。

2018年對照玲來說是個變化很大的一年,不管是在工作方面的轉換與挑戰、對於未來感到迷惘,或是身體需要更多的休息與休養,無不使她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面對,或許就因為這些不可預知的變化,讓她隨時在生活中思考與修煉,靜下心來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與自身經歷,和自己深刻的對話,面對「想要什麼」、「成為什麼」又「為什麼」等議題重新做了很多思考,連帶轉換自己的心境,就算在職場中遇到很多未知與不確定性,更有許多人記得挑戰需要去克服,甚至是想也沒想過的職場環境與工作氛圍,在在考驗著她的調適能力。

2018年下半年漸漸地試圖讓生活回到軌道上,決定辭了工作、投注更多心力在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及好好照顧自己身上,因為有上半年的吸收與甚多的反思,心態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從一直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些,直至後來已經能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往前走。

「有時我們反而因禍得福」是在照玲Facebook中的其中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曾經認為很糟糕的事情,卻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種祝福,曾經以為工作砸了、身體壞了,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但往另外一方面想,就因為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做,反而讓自己的雙手放下,開始動動腦筋想想所有的經歷與得到,更進一步去想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很欽佩照玲在這一連串的思考之後,決心回到自己喜歡且願意付出心力的領域,並且毅然決然的申請英國的學校,再去進修、學習,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與改變目前的生活其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正因為想得很清楚了,會覺得可以承受這些看似辛苦卻可以獲得很多的過程。

待了六年的信義區,六年的北醫,在這個七月會畫下一個句點,曾經兩年前害怕畢業之後怎麼辦的心情又回來了,不免俗的兩年後還是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畢業之後就好像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車子在路上奔馳著,而我站在斑馬線前盯著紅綠燈,卻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記得當時和照玲分享說覺得要理出一個思緒真的好困難,明明就覺得自己想了很多了,也有了很多的嘗試了,卻還是沒有什麼選擇,曾經信誓旦旦的說要出國唸書,但現在我還在這裡啊,答應自己一定要在畢業之後嘗試出走,卻仍覺得自己還準備不夠,不管是糾結著半年或是一年的準備時間到底哪個才夠,還是對於「自己還可以做什麼」這件事情還感到迷惘的事實。最近發現其實比起「我想要做什麼」,我自己會更注重在「我還可以做什麼」,因為接觸過太多不一樣的領域了,還沒收斂之前好像都還是很困擾著我。

想到曾經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找到我很喜歡的幾句話:

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過程」 — 一個設計過程 — 找出自己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熱愛的生活。

生命設計是一趟旅程,不要執著於終點目標,而要專注於過程,隨機應變

回去看看在書中第一階段要讀者做的一件事情:「老實講,最近究竟如何?」生命設計診斷,告訴自己目前先專注於過程,接下來的事情就慢慢來、慢慢走,心中好像也這樣被安撫了。

記得在最後照玲一直說自己不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但我總覺得在我們見面的一個下午中,我們真的談了很多面向的話題,我覺得她不只是健談,更是一個很有內容的人。

很開心可以遇到這樣同年齡、有想法而且很有行動力的人,謝謝照玲這一個下午的分享,記得那天我們還笑著調侃年輕人對於當下社會局勢的看法,覺得「若沒有實力,誰在乎你懷才不遇」,從照玲的分享中看到很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是如何放寬自己設的框架,找到從自認為的失敗中再站起來的態度,因為一切都是必經的過程,反而不是專注在終點的結果或過去的失誤與選擇,也別忘了當下的前進與找出屬於自己適合的步伐,才能往自己喜歡的模樣和想要的未來靠近一點。

預祝照玲今年下半年在英國的求學生活一切順利!也預祝自己畢業快樂、分享會順利啦!這兩件事情大概是七月之前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了吧……

歡迎大家6/1晚上來聽兩週年分享會,也來分享彼此的故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