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攝影比賽教戰守則之一:關於比賽組別

異角藝術Art-Angle
異角獸 Art-Angle
3 min readMay 21, 2018

參加比賽的作品該怎麼挑?

創作者想法跟評審想法有多不一樣?

首先,在參加比賽前想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不論是瞄準名次或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美學與影像能到達怎樣的國際程度。

通常具一定規模的比賽,因為投件數量多,時間有限,評審會著重在「創意性」、「美學」和「構圖」這幾個方面。也就是說,他們以較為直觀的評斷選出作品。翻開比賽攝影年鑑,雖然每年的評審都不太一樣,但有一些通則可以給大家參考。

在主題部分,許多人以為知名的場景畫面是一種保障,但沒有別出心裁或是恰好的機會快門,其實是十分困難的。例如2016年國際比賽首獎得主「David Nam Lip LEE」拍攝孟加拉的人肉火車(居民為了搭上火車而塞滿所有可能空間甚至是車頂的奇景)。得獎後,因為是難得一見的畫面,使得許多人趨之若鶩,還特別組團去拍攝。這樣的結果導致隔年的投件作品主題重複率很高,無論是多好的構圖都被刷下來。

沙龍攝影旅行團的美景作品更是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若想從中脫穎而出,不是靠著極難遇到的機會快門,就是得練就無人能及的構圖功力。所以與其拍得過獎的場景,不如自己去尋找未知的畫面。

在組別的選擇上,一般攝影者最常拍的作品不外乎為肖像、旅行、風景類,或是藝術類的抽象、人像、建築空間等。目前我們經手代辦的組別有超過七成都是報名這些項目,超級熱門。這些類別的職業組聚集了各國好手,要想拿到前三名真的很困難。

相較之下,大家以為那些很專業跟困難的組別,一定很多人丟還有很多高手報名。其實相反,新聞報導類、商業運用類、攝影集類,目前代辦法國與美國的比賽至今,投件不超過五組。方向侷限,競爭者減少,得獎機率反而高。

當然也有一招,回過頭來看官方規定,因沒有明文規範投件者的身分職業證明,已經靠攝影生活的職業者也可以跑去報業餘組,提高獲獎機率。但是一但消息走漏,名聲當然不會太好聽,之後比賽相關的合作機會也可能因此不見。

雖然透露了一些投件比賽的邏輯,但最基本,作品的完成度與識別度不到位依舊容易被刷下來,連跟其他人比較競賽的機會都沒有。

這篇我們想討論比賽的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初衷,也有人對比賽嗤之以鼻。我們認為不論投件的原因,比賽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平台,生意考量,技術美學的精益求精,或是連結自我人脈的新聞獲得方式,都可以在上面發生。

非得獎作品,僅為示意圖

北格頭中五城南二寮,是台灣三大拍攝日出景點,天氣狀況良好的話,每一天都有攝影愛好者前去特定的觀景平台前去駐點,堪稱攝影界的特定名勝,芭樂景點中的芭樂景。但在國際攝影比賽中還是可以看到有人拍攝得獎,可能是運氣或是別出心裁,我們不知道,國際比賽成果一切都很難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