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攝影比賽教戰守則之二:選圖
在挑選作品前,所有攝影人可以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首先要問,你有多久沒仔細看過自己的作品?
在數位化時代,一年破十萬次快門可能稀鬆平常,但多少作品能經過創作者一次兩次的審視,甚至在多年以後依然心滿意足?
當你的作品能夠說服自己,並有足夠的力道代表自己後,便能跨過「拍照人(意指只按快門不會思考)」的門檻進入創作者的領域。堅持自己的攝影思維,不斷累積進步,接下來便能夠讓觀看者進入你的創作世界。比賽也是如此,或許有一兩次因運氣或是題材選擇上的順利,獲得極高評價,但終究只是一時的。
再來是你如何用旁觀者的身分看待自己的作品?
影像是純粹視覺的表現,觀眾如何跨越不同文化,跨越領域,橫跨國際進入有框架的畫面。
國際攝影比賽的評審可能來自你陌生的國度,擁有完全不一樣的文化背景,說著不同的語言。很多時候,台灣創作者的作品在自己生活圈中稀鬆平常,但如果由完全陌生的人來看,很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選擇作品時,第一步先說服自我後,第二步便是跳脫本位思考,考慮陌生者如何看待這張照片。好玩,新奇,古怪或是具有啟發性質?
有人說攝影取決於現實,需要有共同經驗才能打動人心,但換個角度來說,從未見過的或許更能吸引注意。
最後一個問題是,在影像氾濫的年代,如何在觀眾分心之前讓他們了解其中的內容?
靠解說!
國際大賽幾乎都有提供作品解說的欄位,讓創作者在字數受限的條件下,提供線索給觀者。眾多拍攝計畫中,有人長期待在垃圾堆裡拍攝,只為述說過度發展資源浪費的後果,有人長期蹲點南北極,只為抓住因溫室效應冰山崩塌的那一瞬間,也有人走訪都市挖掘不一樣的影像。不管是哪個方向,在有基本的完成度與識別度前提下,能否讓陌生人進入你的影像?
線索不用很詳細複雜,但一定要有,主題/名稱指引觀者一個明確的方向,讓你們盡可能地同步,而不是看圖說故事發展出一百種可能。因此好的主題或是介紹是決定比賽成果的關鍵因素。
不論是任何比賽或平台,影像擁有多種可能性和延伸,但是否能說服自己,說服他人,言之有物,便是參賽者要不斷挑戰的難題。
《台灣水沒系列》是攝影師楊順發紀錄雲嘉南地區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使得當地成為一片水世界。這個議題對於沒有關注或非當地人是陌生的,如果沒有透過作品名稱或是文字介紹,便很難了解其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