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完成度與識別度

異角藝術Art-Angle
異角獸 Art-Angle
3 min readMay 11, 2018

身為一個國際攝影比賽入口的平台,天天會看到上幾百張作品,有時候甚至會破千張,為的是能夠掌握到市場方向還有評估一下未來影像的趨勢,不管是沙龍,畫意,還是概念,視覺實驗,文化等不同分類,我們必須去察覺什麼樣的群族會偏好哪些平面作品。

其實滿常有人來尋求創作的建議,老實說我們的專長是看作品,而非引導創作。不論是攝影史、美學論述、藝術評論、畫面結構或美學培養,我們都不具有回答的資格。唯一可以明確回答就是:「當你的作品放入市場時,你的作品是否能脫穎而出。」

我們將攝影作品成功因素單純分為影像的「完成度」與「識別度」(學術方面暫且不論)。

完成度,指的是影像美學呈現的完整程度,與器材品質,攝影技巧,後製/暗房相關,更進一步會和構圖呈現,色彩管理,輸出裱框整合。完成度越高,畫面的精細度會越高。當大眾無法第一時間理解作品內涵時,完成度的高低會成為觀眾的第一眼印象。商業攝影師通常在完成度這個議題上面有較好的表現,因為商品呈現需要較高的影像整合能力。

識別度是藝術家本人特有的風格,或是創作思維。簡單地說,完成度如果是美感,識別度的意義則在於大家能否一眼就認出你的作品。國際上有許多識別度很高的攝影師,如下半年將在台舉辦亞洲首展的Maria Svarbova,作品有其獨特的色彩與氛圍;Ryan Mcginley暈眩迷幻的風格;深瀨昌久作品撲面而來的沉重……。許多成功的創作者在作品識別度上花了許多時間去累積與塑造,才能在影像氾濫的現代市場中脫穎而出。

如何檢視自我作品的完成度與識別度呢? 其實有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攝影年鑑。具規模的國際比賽每年都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攝影者參與,自然,大賽的攝影年鑑就可以等同於該年度的影像美學潮流,其中還收錄了當年度各類別的頂級作品。對商業主來說年鑑可以是快速瀏覽的精選圖庫,對攝影鑽研者來說,從中選擇自己喜好的作品風格,進而檢視模仿,在內化之後成為自己影像的一部分。模仿,是學習藝術的開始,透過不斷與頂級作品比較與嘗試,才能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突出。

攝影是一個非常廣大的領域,無法用單一論述,美學,規則去明確定義好壞與否。影像市場對於攝影師來說更是異常嚴苛,唯有不斷進步,才能在這殘酷叢林中保持生存空間。

吳政璋 愛台灣 I Die Want系列,「台西」,2009

生祥樂團 《圍庄》專輯影像,獲2017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