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者,請面對未知
最近有幾位優秀的攝影創作者來問我說如何行銷自己的作品,或是真正能讓自己的作品/或是攝影專業能夠真正的換取相對應的收入。其實這個問題多年前還是攝影人的我也納悶很久,直到現在專心做攝影經紀,開始銜接國內外攝影市場才恍然大悟。
IPA總裁 Hossein Farmani 在去年2017高雄Beyond the Limits展覽系列演講中曾經表示:「攝影師需要不斷的把握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
展示作品可以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影像網站、網路相簿、實體展覽、參加比賽、主動投寄作品集等方式。
有些職業的攝影創作者花了不少力氣在這些方法,但卻感覺沒有達到預期的迴響與廣告效應。我認為原因在於「同溫層效應」。
同溫層效應,網路上指個人因主觀喜好選擇,容易只接觸同樣想法、價值觀的群體,導致在判斷時會以為多數人都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我將這個詞借用於這個情形。當攝影者的美學概念開始形成,漸漸會出現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粉絲。這些支持者在這個階段成為攝影師的力量,並有一定的機率會轉為市場目標。
但反過來問,這樣的支持足夠支撐你的「職業」生涯嗎?
絕大部分的創作者會在「原有的通路」上積極再次投放廣告,更新作品吸引更多的人觀看。事實上,會關注的是還是以原有的粉絲族群居多,而非你預期願意花錢支持你的新目標。
而當展示作品的管道開始受到侷限時,創作者的價值成長也會跟著受限。
該如何思考才能突破這種限制呢?承IPA總裁所說「攝影師需要不斷的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個結論,我想加入幾個想法。
首先,不斷向「陌生」展示自我。
讓陌生人、陌生的國度、產業、場合看見你的作品。當你的作品被看見的次數與觸及度不斷增加,也代表著會喜歡你作品的人會不斷的上升。相較於在既有管道全心全力的自我行銷,更有可能得到不一樣的機運,也是用較低成本去擴展自己市場涵蓋範圍的好機會。
其次,把握「低成本」的行銷機會。
在所有展示作品的方式中,個人實體展覽成本最高,但可以直接面對目標市場,建立連結;FB粉絲頁的廣告相對便宜,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容易被遺忘。
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用最低成本製造「新聞」,吸引陌生人注意。例如:參加知名已有大眾行銷廣告通路的比賽,或是投稿徵件媒體露出機會(並非指新聞媒體,因為不是新聞攝影方向,而是跟自我影像創作有相關的露出),要有不斷往上的知名度才有契機轉換名氣效應。
最後,還是得不斷經營已有的通路,並且「持續」挑戰未知。
馬太福音:「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對於已經擁有又不斷充實成長的支持者群眾,創作者自我品牌勢必能更加強大,但對於只願停留在同溫層的攝影者,勢必被市場淘汰。
給想投身影像市場或想用攝影做些什麼而活下去的朋友,當數位化時代人手一機,有心者要面對的注定是異常殘忍嚴格的環境,市場不會因為你年紀背景而對你有任何優惠或是偏好。如果真的要做,請下定決心,因為這是一條現實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