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培力組織分享】不知道你每次企業參訪都看到了什麼,但至少可以來知青看看——我在知青研究所的兩年

知青19屆的大家,可能會有人想問知青為什麼老是都要穿西裝?我想,那是一種整齊、團結的儀式吧(大概跟日本人穿西裝的想法差不多)!(攝影/陳偉恩)

「讀研究所是為了什麼?」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吧!研究所這條路不該是看別人考而考,也不該只是刷學歷,我們都該是求於學習更深或廣,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而存在。」驚嘆號之後的文字,是我在去年6月大學畢業時所打在Instagram的。而在知青的這兩年裡,正形同研究所,學習著種種將來會面臨到的人生課題,關於軟硬實力以及臨機應變的能力。

知青,不是補習班,也不是邪教組織,有人愛這裡,有人覺得這裏充滿菁英,但對我而言——這是築夢的起點,我這輩子的初戀 — 那樣美好,那樣溫暖,沒有過度的包裝,卻比誰都有料、誠實,我們都對外人稱這裡是「校外社團」。

如果它今年還沒改名,那麼它的名字就還是像黨國組織的名稱——中華知識力生產協會(但跟中國國民黨完全沒關係,裡頭有些人還偏左XD),江湖人稱「知青」。在台灣,90後、95後想進管顧業、行銷業等;想尋找人生方向;想交朋友的你一定聽過這裡,但不一定進到這裏過。

為什麼我說 “不一定到這裡過”?從我報名的那年(2017)知青每年的報名人數以五百人為基準,我進入知青以及我當召部那兩年都是五百多人,今年會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越來越多人無論是否徬徨都想進入這裡挖寶藏。

在知青當幹部的那年裡,講師/學長姐不教各位教科書上或是坊間武功秘笈就有的法則,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不同樣類型的人生經驗讓台下的我們知道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認為,這正是對身為迷惘的青年需要的。想走行銷的我們,可以去企業找行銷職位實習;想看看NGO的樣貌,可以去充滿理想的非營利組織走走;想進媒體業,可以跳進新聞媒體看看台灣媒體現況。然而,當我們不知道未來在哪?我不知道產業現況是否與我想像?甚至,我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時,我想「知青」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想變成的樣子以及未曾想過的產業選項。

現在你好奇了,那我說一些在這一、兩年裡我認為在知青裡接觸到很酷的產業或課程。

每每在網路上看到行銷業、科技業分享,你有想過「珠寶業」嗎?而知青突破我們的想像,讓我們的職涯多了一種想像。(攝影/康瓊之)
職涯轉換的故事聽多了,但您是否想過,除了在講堂裡聽音樂人故事,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更接觸音樂產業的,我想是到音樂人最常工作的「錄音室」吧!(攝影/康瓊之)

當然不只有這些,兩年的知青人生(一年當聽課幹部;一年當排課課務),即使是對未來職涯相當篤定的我,未來擁有了更多想像。課程含括,殯葬業、公關業、管顧業、人資、金融業、醫療產業、生科、NGO,當然不乏學長姐自己創業(料理教室、銀髮產業、桌遊…)。

實質來說,知青讓我看見不一樣的產業,對不同產業有皮毛的認識,對一個想成為記者的我而言,它建立了我未來採訪的人脈(畢竟記者最重要的是文字、專業以及人脈)。

當然,未來沒有想成為記者的你,能在大學提早累積廣大業界人脈,我想也是有益無害,畢竟我們這一生一定會有找工作的時候。在知青裡,從30出頭的創業家到40出頭的副總都有,從McKinsey、中國信託、蝦皮、Amazon,到龍巖、棉花田、大昌華嘉都有,但我想強調的是,「進知青不是你有亮麗的title、或是你嚮往這樣的頭銜,而是因為進知青後,讓你有一天有選擇地進入了這樣的公司。」

從2017年進到知青,我始終記得的一句話:「三十歲前不要在乎錢和頭銜,三十歲之後會隨之而來。」我們常常忘了先努力,再去想名與利,其實成功的公式便是“策略X能力X態度”,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未來先有方向,找到策略,累積能力,重視態度,一切你所希望的便會隨之而來,「你該擔心的是你沒有的能力,而非擔心你沒有什麼!」

我想,知青不是職業訓練,比較像是態度的鍛鍊(人脈、業界知識、實習機會都有,但那比較是我們相信知青後隨之而來的收穫),知青不會教excel 、Adobe什麼軟體,也不會教pitching、財務什麼的,而是要讓你「會」某些事,知青會期待讓你「成為」具有某樣特質的人,而你會從一年中兩個大專案學會做事與做人。

>>插曲:曾在政大的一堂業師課中,聽到講師分享「一間公司會選擇你的:首先是價值觀的吻合,再來是能力(長期培養的eg.軟實力、語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才是技能。」

在知青裡,還能擁有一輩子的好夥伴,也就是一起進入知青的當屆朋友(我那年23位),我們什麼都聊,聊人生、聊媒體現況、聊職涯,也聊八卦。

而後,我總覺得我在知青獲得的太多(像是受前IBM大中華區的人資長教導,去年進到天下雜誌群實習)於是在去年完成一年培訓後,加入課務甄選的行列,希望可以做個懂得回饋的人(這算是我在知青裡漸漸形塑的價值觀)。後來有幸擔任隔年的課務(如今已走了8.5成路程),想做的事,也漸漸在這一年做到了。

2018–2019年,我進政大念研究所的第一年,也是人生裡最忙碌的一年,有兩樣東西滋潤了我的日常,一是知青,一是Teach For Taiwan(TFT)。

我的確在知青的第一年看到這裡還能有更好的地方,或是能為學員爭取的。也因為知青是扁平的,在當課務時,確實做了一些我認為知青可以試著轉型的:

一、增加了「戶外課程」,這幾年裡知青所有課程是坐在講堂裡。台上站著講師,我們仰著頭在台下聽。我總覺得有些課程不該只有這樣,於是請問了講師(學長姐)是否能到他們的創業基地或是你常待的地方上課,讓學員更能貼近創業/工作現場。

一年25堂培訓課程中,去了7個戶外課程,其中涵括Cookinn Taiwan(料理教室)、Mysbox桌遊咖啡館(桌遊創業)、盤古銀髮(銀髮產業)、錄音室、Open Living Lab(環境規劃)、龍巖生前契約(殯葬產業)以及一次在畫廊中上「湧現」現象的來龍去脈。

知青,讓你看到的不是成功人的樣貌,而是築夢人的生活型態。當我們知道對方是「為什麼而做」時,才能激起我們做任何事的初衷,圖為知青20屆到Open Living Lab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前永和國軍帳務中心)參訪以及聽知青學姊分享環境規劃師一路歷程。(攝影/康瓊之)

二、 共同打造「知青不該是充滿商業的樣子,知青也不該只有一種樣子」。

去年在招募時,向身邊學弟妹介紹知青,難免碰壁。「看起來很商業」、「這感覺很利益」、「我沒有想找商業相關的實習耶」種種原因,我也認為知青每年主打的是:產學銜接、認識各種產業,但課程上不應該侷限在商業相關,而是更多元,音樂產業、教育產業、設計產業以及這幾年非常夯的VC。

也許受TFT的影響,我也認同「改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事,而是一群人都做一點點。」要改變台灣的未來,是我們在各個產業上發生改變,所以我希望能讓學員不是只有商業產業上的選項,更多的是我們將來能在各個產業創造更好的價值。

三、增加當屆內部培訓課程,從招募中學習到一輩子都能受用的文案經驗。

因為是實驗,所以只辦了兩堂文案課程。舉辦兩堂文案力的動機來自於,當初我看到20屆的初版文案時,我在想的是「是不是能夠用我的經驗把知青招募更加優化,同時可以在結束招募時讓學員能帶走些什麼?」後來,我想到的是,那麼就辦個文案培訓吧!(文案這東西,只要你書寫絕對會用到)於是我創了兩堂文案培力課,其中一堂我邀請TFT行銷專員分享文案撰寫以及TFT招募Tips,透過NGO彼此交流,讓招生以及社群擴大想像。

把TFT的AIDA轉換成知青的,NGO彼此串連,「讓社會能往更好的方向邁進」。(攝影/康瓊之)

看到這,大概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個讓你培養行動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組織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之所以說知青不是 “訓練”,是因為他真的沒有甚麼能列出科目的課程,就是為期一年,每個禮拜五晚上的講師分享,但真正有價值或是說想傳遞的是這之間的網絡,與相同年齡的、比你大一點點的,或是大你二十多歲的,但因為人脈跟資源也不是徽章,你光掛在身上也沒什麼用,重要的是知青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你形塑出自己的態度、看法、當然還有核心能力,會希望協助你成為有能力去讓事情成真的人。

這是我眼中的知青,正也是深深影響我、形塑出我的人格特質的知青。我想,參與兩年,也許更有說服力了吧!

▎知青報名資訊 ▎
每年4–6月,可搜尋臉書:中華知識生產力協會

--

--

Where is Janet?|康康
白日夢冒險王

畢業於指南山下的傳院,現任科技線記者。善於體驗生活、各式運動。Mail:kangchiungchi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