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音樂密不可分!暴力美學電影碰撞古典音樂居然讓人如此著迷,《沈默的羔羊》、《戰慄遊戲》等都曾這樣使用!

每次進入影廳觀賞電影時,除了引人入勝的劇情外,演員細膩的演技與各種藝術美學的配合,都建構出無與倫比的視覺饗宴,但一部電影若能巧妙地透過配樂適當點綴能使其本身昇華不少,傳遞演員們心情的同時更加渲染觀眾的情緒。

Photo Source

早期電影皆為無聲電影,俗稱默片,音樂與電影之間可謂毫無互動,因此根本沒有所謂「電影配樂」的概念,直到 1890 年代時法國盧米埃兄弟(The Lumiere Family)於巴黎在播放商業紀錄片《火車進站》時(The Arrival of a train )請來鋼琴師伴奏才使電影與音樂兩者間有了聯繫,不過當時這目的其實是為了掩蓋笨重放映機製造的噪音,避免打擾觀賞著的心情與注意力,沒想到卻也剛好地為電影增添了氣氛。因此之後許多電影觀賞現場會聘請鋼琴師、管風琴師與小提琴師等來伴奏,高檔點的戲院甚至會請來小型管弦樂團。不過也正因如此,早期的電影在每次觀賞時配樂或許都會有些許的變化,原因在於不同地區播放的電影所陪同的伴奏師不見得相同,有時還會基於伴奏師們的隨興發揮,所以當時也並未有電影主題曲的發想。

當 1908 年時法國作曲家聖桑(Saint-Saëns)替電影《刺殺德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寫了主題曲後才讓世人開始有了音樂與電影其實有著緊密關係的想法。接著 1913 年,美國導演葛理菲斯(D. G. Griffith)拍攝《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時請來作曲家布瑞爾(Joseph Carl Briel)譜了一系列的電影配樂,才算是使電影配樂的概念真正的萌芽,同時,葛理菲斯也因為這部講述南北戰爭的電影獲得電影之父的稱號。

Photo Source

而最初的電影配樂其實也較與古典音樂有所聯繫,畢竟當時古典樂也較為廣泛與為人熟知,可隨著科技日益進步,人類歷史文化的演變,現今的電影配樂也相當多變,我們觀賞電影時的情緒也常常被配樂給牽著走,因此也有人說如果將恐怖片的聲音關掉就少了恐懼顫慄的氛圍(不過筆者本人是不太相信啦…應該還是會頗為害怕)。

在 2017 年所上映的《玩命再劫》(Baby Driver)更是直接將音樂作為主角貫穿整部電影,演員的每個步伐、動作和眼神皆對上曲調節拍,讓人邊看電影時,身體也想跟著打拍子,筆者當初看完該電影後幾乎將每首電影配樂,像是《Harlem Shuffle》、《Neat Neat Neat》及《Bell Bottoms》等下載起來,甚至想買一部主角使用的 iPod Classic 做收藏(笑),當你播放著那些旋律,腦中自然而然會出現對應的電影場景,彷彿與演員之間毫無隔閡,導演 Edgar Wright 還曾透露過他會透過音樂來發想劇情,其實也間接印證了現在的音樂與電影之間可說是不容切割。

不過讓筆者比較感興趣的是當 Classic Music 碰上 Violence in art 時,演奏而出的反差感往往更讓人印象深刻與著迷。古典樂予人的刻板印象廣泛為優雅、有秩序地,似乎與充斥暴力、血腥與性的電影毫無關聯,但當兩者合併在一起時卻激發出絢爛的火花,而類似的手法也相當常見,2019 年時 《John Wick:Chapter3》所發佈的預告中能發現使用到了巴洛克音樂作曲家韋瓦第的作品《四季》中的《冬》,該曲的地位在古典音樂中幾乎可用永垂不朽來形容,即使不熟悉古典樂的人也多少對這首曲子略有耳聞,曲調呈現了狂冬中的冷冽與緊張刺激感,也恰恰映襯 John Wick 於第三集中的處境,受到殺手組職等多方人馬的追殺,無不令人繃緊神經。華麗的打鬥殺戮、幾乎不停歇的槍擊聲與刀劍碰撞聲,和古典樂產生強烈的磅礴感,讓人印象深刻。

不僅該片,1991 年的《 沉默的羔羊 》(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食人魔 Hannibal 襲擊獄警時,也選用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映襯主角理性、嚴謹、如同機械般殺人的一面。該片段使用古典樂反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Hannibal 才剛面無表情的用警棍將一位獄警活生生捶打致死,轉頭卻能立即享受於悠揚的音樂聲中,應該不少觀眾即使隔著螢幕都能同時感受到 Hannibal 優雅的音樂品味與那滿嘴鮮血,毫不隱藏的食人慾望。筆者每次觀看該片段時總因 Anthony Hopkins 的細膩演技著迷不已,卻也隱隱約約感到自己恍若也被當成獵物般的冷顫。

Photo Source

最後談談一部描述變態書迷 Annie 如何禁錮作家 Paul 的《戰慄遊戲》,在女主 Annie 計畫用鐵鎚打斷 Paul 雙腳以防他逃跑時,劇中慢悠悠地傳來貝多芬的《 月光奏鳴曲 》,沈悶渾厚的低音營造出 Paul 的無助和 Annie 的病態感,著實令人替 Paul 捏了一把冷汗,觀賞時筆者也不自覺地摸著腳踝深怕被打斷…不過《月光奏鳴曲》其實是貝多芬失戀後獻給對象的悲情相思歌,或許使用該曲也多少在暗示 Annie 發現 Paul 打算棄他而去時的失戀(?)感吧!另外 Annie 在打完一邊的腿後還邊微笑著像是要安慰 Paul 說 “Almost done”,接著毫不留情將鐵鎚打擊在 Paul 的另一隻腳上,完事後還不忘含情脈脈對著 Paul 補了ㄧ句“ God, I love you”,傳遞 Annie 對於 Paul 神經質般的迷戀,讓人頭皮發麻。

Photo Source

音樂對於電影的重要性已經不可忽略,除了能夠烘托劇情氛圍外,也能引導觀眾的情緒,使每位觀賞者更能沈醉於電影中,而古典樂與暴力美學互相映襯下常能激發主角、劇情和觀眾間的感情,你也有類似喜愛的片段嗎?和筆者談論分享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