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變成志業的可能性|科技編輯日常18

吳心予 Lily Wu
科技編輯日常
Published in
2 min readJul 26, 2020

--

Photo by Marvin Meyer on Unsplash

如果問我喜不喜歡科技編輯工作;對半導體、科技時事有沒有興趣?我會說有,但平常會不會看相關的內容?答案卻是不會。原本以為工作跟生活完全切割,代表下班時間可以完整休息,但是作為媒體工作者,工作跟生活斷裂的狀態卻讓我感覺不太對勁。

工作時間跟下班時間都明確區隔的狀態下,除了不常加班以外,下班後通常都不需要煩惱工作的事情,職責內的事務通常都能在上班時間內完成,或者可以等到隔天上班繼續執行。所以前陣子下班後都只想好好休息,或者接觸跟興趣相關、與工作領域0重疊的內容。不管是滑手機、看YouTube或是閱讀,都維持在原本喜愛的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日常旅遊、美食內容,幾乎沒有接觸科技或時事。尤其在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下班時間就成為合理的逃避,可以完全不接觸採訪、編輯,甚至科技新聞。

直到最近因為前一個上班日外出採訪,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在辦公室讀資料,出於隔天採訪的需要,以及想更深入理解近期執行的採訪主題,便在下班後整理相關的資料。短短半小時的資料整理時間,針對幾個關鍵字列點分析後,竟然對隔天的採訪內容有莫大的幫助。雖然採訪的時間沒有拉長,訪談的深度也跟主管差很多,整體的採訪能力還有滿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在面對受訪者的時候,可以討論的內容增加,同時減少緊張感。

後來大約每週會有2–3天下班以後,會主動閱讀科技議題並整理資料,平常看社群的關注領域中,漸漸出現科技跟時事主題,科技編輯的工作因此跟生活產生連結,工作也變得不只是工作。這樣的感覺有點類似學生下課、離開學校以後還是學生,帶著這樣的身份,我們會在課堂之外的時間閱讀、準備考試,知識的吸收同時來自興趣跟課堂的要求,兩者相互融合但不衝突。

那麼如果科技編輯不只是職業而是志業,或者說,認同科技編輯這樣的身份,希望它不只是工作名片上的一個詞,而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的話,吸收科技領域的知識就不該限於上班時間,隨時接觸和學習,才能在工作成果跟專業能力兩方面共同成長,達到更加平衡的狀態。

--

--

吳心予 Lily Wu
科技編輯日常

科技編輯/寫字維生/迷戀手沖|FB 科技編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