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新竹城鄉創生論壇紀實

交大USR辦公室
築塹報Hsinchu Zine x NCTU
7 min readApr 24, 2019

【文 / 小記者 許家綾】

2018年10月6日,一個艷陽高照的星期六,新竹市政府、交通大學USR推動辦公室以及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共同舉辦大學與城鄉創生論壇,分別來自日本的千葉大學和國內的暨南大學的學者、新竹的青創團隊,以及交大、清大及中華的年輕學子齊聚一堂,產官學三方共同關注在地議題如何與大學做連結。

首先開場的是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教授,跟我們分享千葉大學區域再生與地方創新

大學能在地方振興中扮演什麼角色?

由於在千葉縣的鄉鎮目前沒有能吸引年輕人留下的產業,在地的年輕人生育的意願又不高,導致千葉縣人口愈來愈少,並且明顯分成了年輕人流入以及流出的地區。於是,來自日本千葉大學,同時也是日本community innovation office負責人的鈴木雅之教授思考:究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有機會能在地方振興的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面對當地人口超高齡化、設備老舊等課題,千葉大學發現地方振興的每一個課題其實都與其他課題有非常複雜的關係,因此要做的並不是個別解決不同的問題,而是需要有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因此,千葉大學扮演center community的角色,在都市圈裡從事教育及研究,將課題分類後交由不同領域的老師跟學生來共同參與,在整體架構下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

但若只是短期的參與,學生仍可能在畢業後離開。鈴木教授提出推動千葉縣地方創生很重要的一環:除了縣市政府與大學合作,大學把學生推進在地,在地也把學生拉進實際參與的行動中,一推一拉把學生留下在地,團隊也嘗試把活動成果商業化、事業化,透過創造就業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畢業後繼續留在當地企業,同時企業在得到人才後更得以成長茁壯,產出的成果又會再把人才跟資金回饋到大學,讓地方創生能夠成為不斷循環的永續系統。

再來分享的是暨南大學的楊智其助理教授,示範如何以科技進行在地實踐

接著,讓我們將視線拉回國內,「一開始社區知道是暨南大學都會說那你們不要進來好了。」暨南大學的楊智其助理教授笑說,走進社區的第一步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社區和大學的合作更像是社區請大學來,大學老師在這裡教育我們,教育完就離開,社區居民不會有任何回饋。但是他想問:如果沒有在地的回饋、在地的參與,大學何以得知這些事情有沒有做對?有沒有真正幫助到在地?還是只是大學一味的想像?同時,學生在學習到專業知識,然後呢?他們要怎麼了解如何實際運用所學,跟在地做連結?

暨南大學的地方創生團隊想要改變跟社區之間的關係,在地實踐應該要能集結所有跟在地有所連結的人共同來提出問題、來關心,所以大學團隊深入考察鄰近的桃米生態村自來水管線的問題,連結校內土木系和環工系的能力,先是改善管線,而後也透過LED燈提升照明設備。改善實質問題的期間,他們也舉辦種植茭白筍的成果發表會,讓農友當老師,分享自己所知,或是開設社區工作坊及定期社區共學報告,在互動中了解農民的實質回饋,慢慢地,在地居民也愈來愈願意提出問題,主動關心社區發生的事。

透過工作坊,在地青創團隊帶領學生們對東門市場進行多元的觀察與思考

牽起學生與居民的手,讓地方創生成為持續的雙向過程

大學與在地共同參與創生議題,除了在地人的參與,也牽起許多來自不同地區學生的手,將他們帶進在地,一起思考在這座城市或鄉村,自己能夠如何發揮所長,協助改善在地事務。因此,下午的工作坊,由在地青創團隊好伴設計、開門工作室及語菓透過如O-R-I-D(觀察 — 感受 — 解釋 — 決定)設計方法的引導,帶領學生用不同眼睛、不同的生活經驗去觀察東門市場,透過對市場的具體觀察,結合各自領域的思考邏輯,在跨領域的小組討論裡碰撞出既豐富又極具創意,同時卻也兼顧完善性與可行性的具體方案。

「如果我們要談東門市場的創新設計,不可能只是公部門或學校老師關起門來談,還會去找在地老攤販、剛進駐的攤販或在地組織等,東門市場的各個關係人都應該要參與到其中,才能設計出真的有影響的方案。」

如同好伴設計周家緯的分享,社會設計雖然不像平面設計或廣告設計一樣,能夠馬上看到具體成果,卻是一種思考的態度、一種做事的方法,就是在開放各方關係人的參與中持續調整設計歷程,才能逐漸修正,提出能夠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案;開門工作室的陳泓維也在經驗分享中提出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地方創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何讓傳統市場的人思考這個市場可以提供給外面的人什麼,外面的人也能回饋他們怎麼看待這個市場。又要如何讓生活在裡面的人在經營自己生意的同時,也能去對東門市場這個大型系統有所想像,在持續的雙向過程中,讓地方創生成為一個互相成長、相互演化的循環系統。

學生嘗試透過ORID的設計方法,結合各自所長,發想極具創意的東門市場創生方案

地方創生是什麼?在地居民、大學或學生又能在這個議題做什麼?怎麼做?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或許我們能先回頭檢視城市的發展與改變。我們所在的新竹這座城市,過去三十年以科學園區作為主要支撐力,但現代都會的發展也勢必對在地帶來新的衝擊。在現代化的進程裡,我們究竟如何能夠推動文化和歷史的保留?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和在地共生、要文化保留,但如果家人朋友來,你會選擇帶去傳統文化豐厚,在各面向卻未必便利的地方?還是充斥著流行文化,物質環境比較舒服的地方?

思考這些問題並非一味要支持傳統文化或現代發展,重點是如同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將傳統結合到年輕一代的生活,避免傳統與現代的脫節。在城鄉創生的議題討論上也希望不只是進駐的大學團隊、專業人士或在地單面向的聲音,而是能夠相互結合彼此的觀點:在地人對在地的觀察幽微而敏銳、專業人士提供學術或實務面的意見、學生則富含創意與年輕世代的思維。各方關係人攜手投入地方創生,用雙手實作、用雙眼觀察當地持續性的改變,在持續調整與修正的議題實踐上,除了對在地問題實質的改善,這些經驗同樣也會回饋到所有參與者對一個地方的思考與看法。

「大學與城鄉創生的議題不在於我們要做什麼,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品味去品味在地?每個在地發生的事都有我可以接觸的地方,我們在學生的跨領域課程中怎麼去培養學生這樣的品味,這是大學可以做的。」

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福仁教授在座談時曾經分享這麼一段話。

而我想,大學推動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要做的最終目標,或許便是如何達到在地與大學在實踐裡共同成長的正向循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