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返校》看本土文化在全球化下的重要性
經過數十年的現代全球化,好萊塢成為電影工業的核心,但這樣的專斷化也讓人們的想像力變得單一,幾乎世界上所有小孩夢裡的公主和王子都離不開迪士尼,電影似乎變成僅僅是商業化的娛樂品。
然而,可以說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電影,提供了另一種多元的電影模式,讓電影的商業和藝術共存。不過面對好萊塢的強勢的同時又要兼具藝術和票房的平衡,談何容易,但鄰近的日韓電影,讓臺灣商業片看到值得參考的一個重要特性——本土文化。
從維基百科上可以看到日韓電影在臺灣最高票房的分別是《你的名字》和《與神同行》,前者摻入了日本神道信仰的元素,後者則是韓國佛教的地獄觀,雖然必須要強調的是劇情還是電影能大賣的重要原因,但可以看到此種在商業電影的脈絡下,融入本土文化的方式,是能在全球化下做出差異化,並進而找到自己定位的模式。
回到近日上映的《返校》,原始文本是來自於一個算小的遊戲製作團隊——赤燭,但他們正是在此種模式下建立了獨特的 IP,之所以特殊,正如同導演徐漢強所說:
「因為自己當初就是被這款遊戲所感動,如果我們沒有拍出來的話,這個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是不會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
臺灣擁有許多複雜跟曲折的故事,這樣的歷史和政治題材本身就有特殊性,也有很好的影視化效果,但當要和商業接軌時,政治成份又該如何拿捏?
以《返校》來說,角色的情緒和全球性的自由價值,是皆能讓國際觀眾有所連結的地方,並以臺灣的歷史增加其獨特性和文化意義,除了忠於原著的精神,也達成臺灣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要延續遊戲本身利用本土化來做全球化的商業模式,政治只是輔助,重點還是在於內容,就像監製李烈所說:
「政治是在作為一個背景,故事的背景,那我們整個故事講的還是人跟人的情感的東西。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政治是無所不在的,因為政治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全部,但是我們拍個電影,我講一個故事,我一定是講人,跟人之間發生的事情,我一定是講所有這些事件跟情感,跟它怎麼發生的,我不可能去把一個講的故事著重在政治上。」
人口基數相較日韓少的臺灣,在面對全球化的主流電影下,商業國片能靠內需市場支撐的少之又少,但參照這樣的一種文化新模式,像《通靈少女》一樣引進新投資,相信能讓既本土又全球的商業作品,帶動本身就豐富的藝術作品,為臺灣影視產業形成正向循環。這樣有效運用本土文化深度做出的差異化,是用錢也很難砸出來的。
最後,在臺灣票房已經表現亮眼的《返校》,推薦大家進電影院觀看,也期待其進入國際市場的表現,並以監製李烈做這部電影的初衷共勉之。
忘記,不是最好的方式;記起來,面對它,你的人生才可以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