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旅行,在紛亂的環境聽見自己的聲音

姚思彤
.經驗分享.
Published in
Aug 10, 2021

七月底,第二次的獨旅,發生在前一晚才訂房的情況下。

一樣排山倒海的事:期中期末、UX 四神湯的 mentorship、線上課程、網頁設計還有創業比賽。跟去年不同的是,我忙碌的東西已經漸漸轉都和 HCI 有關,也就是我最近有興趣的領域。

很好,但是偶爾還是會躁動不安。

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狀態,我知道是時候我又該出趟遠門,透過行走、接觸、瀏覽、探索、休息,來調適我的心情與能量。旅行帶給我的並不僅止於放鬆,過程中的新刺激可以活絡我的心和腦和思緒,釐清眼前的困境,並重新衡量我的能力。

這次我到了台南。因為一點意外住進了煙波大飯店,算是我睽違了好幾年才又再次住進飯店裡面。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這種因為貴所以讓自己產生一定要讓這次出走有所收穫的想法,這會是一種壓力,好像我沒有體悟到什麼就會浪費錢的感覺。但好在我對變數的容忍度很大,甚至喜歡這種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第一天去新光,第二天去美術館二館和藍曬圖,第三天一早搭車回家。

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嚮往邊工作邊旅行,所以這次我也就試著安插一些網頁設計的東西在整段旅程裡。天氣太熱或是下大雨的時候,我就留在房間裡轉悠,覺得無聊的時候就開電腦來工作,覺得睏了就撲上床躺躺。

以前看過侯文詠寫的一段故事,他提到自己在考試的時候,拿到空白的考卷總會先在心裡從 0 分開始計算,確定寫對一題才會加上該題的配分。透過一題一題累加的方式,讓他在作答的過程不斷增加信心,最終不失常獲得他應得的分數。

轉到旅行身上,過去和家人旅遊時總喜歡走高檔路線,也就會因為在出發前已經投入太多成本,而不免過度期待這趟遊玩的過程一定要去很多景點、一定要很值得。但這樣的想法卻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因為我們已經預設會有一個 100 分的旅程,中間出現的任何意外都會扣分,而分數的落差反而會讓我們心情不好、喪失被治癒的機會。

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任何事都是驚喜:景點很美、路上順手買的晚餐很好吃,或是在路邊邂逅一位陌生人而有了一段愉快的對談…如果帶著一顆空白的心前來,這些都會是加分的項目。

台南一如往常的炙熱,藍天白雲,入境不隨俗的防曬外套和旅行袋讓街上的臺南人知道這裡來了一位外客。

三天,我的行程很碎,基本上都是一個景點走完就回飯店了。太陽太大或是下雨的時候、奧運有台灣選手的比賽的時候、想待在房間的時候,我都窩在這間安靜清冷的大套房裡。

一個人獨處一室的時候真的很舒服,可以活得放縱、邋遢、不修邊幅。以前都覺得住這麼好的飯店,結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面活動而沒有發揮它的最大價值,是一件很浪費的事情。但其實真正的價值還是應該回歸到我的時間,因為我來散心出走,所以去哪裡、做什麼,只要當下我覺得滿足就夠了。

化妝、逛街、花錢、走路、流汗、泡澡、吃美食、吹風、看夜景…

發散思緒、享受情緒…

專注於當下,於是我能夠身在福中而知福。

每次的出走結束,我都會再次取回前進的動力和樂觀的態度。這並不是旅行所帶給我的,只是因為休息過了,所以可以再往前奔跑。

至於旅行給的回饋,則是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也因此讓人更加上癮。

這次一個人流浪的心情跟第一次真的有很大的區別,那時候還是很在乎別人眼光,一個人吃飯會覺得尷尬、一個人逛街會左顧右盼,我必須在躁動中尋找自己的節奏。然而這次,也許是因為周遭的人少了,再加上已經有過相似的經驗,所以能夠更坦然、平靜而且回歸自我。

我就一個人啊,怎麼樣?

因為知道目標是要好好休息,是要為之後更困難的挑戰做足準備,所以在達成這個目標以外的其他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話好像說得很滿,但其實在當下我是沒有辦法替自己的態度轉換做解釋的,是一直到回家之後,某一天忽然知道這次出走所追尋的答案為何。

就是回歸自我。

最近的壓力來源其實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新創比賽。團隊成員雖然有來自中正的學長姐,但年紀卻足足大我十歲,每個人都是各領域的佼佼者,是公司的 CEO 和共同創辦人,也擁有無數次參加相關競賽的經驗。跑新創比賽對我而言真的是負擔很重的一個選擇,不僅是因為年紀小、經驗少,還要繃緊神經跟上進度、想辦法了解各種產業知識和商業思維,盡可能不拖後腿。

當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這項比賽的落差很大,難以透過積極自學的方式來弭平的時候,我開始感受到疲憊與不安。身為心理系的學生,我的專業似乎無法帶給比賽任何的幫助,於是也開始思考自己在團隊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又能夠貢獻些什麼?

我付出很多心力和時間來準備每一次的會議,但能發表的還是有限。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沈默、支支吾吾與辭不達意,分配工作的時候也是一樣,能力的不足讓我只能做一些小而散的事情。

因為太在乎團隊成員對自己的評價、太糾結自己能力不足會成為絆腳石、太想要有所貢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一直在想辦法取悅別人。

理解了這一點,我才終於又想起當初會答應參加這項競賽的原因,其實只是覺得應該會很有趣,也想多學點東西。依照這個初衷,我想,我該做的事,僅僅是多學、多參與、多擔任未來有機會繼續發展的領域的角色,而不是急於證明自己。

最簡單的道理,卻最容易忘記執行。

我獨自走在陌生的街道上,不會因爲別人的眼光而產生情緒起伏,所以我能夠自在的在這趟旅程中達成我的目的。

同樣的,在這場競賽當中,我若能夠保持初心、盡力學習、把握每個參與講座或活動的機會,我便能夠達成我的參賽目的,也就是讓未來的自己多一點競爭力。

從四月的充滿幹勁、五月的磨合與尋找定位、六月的手足無措、七月的不安、迷惘與質疑…

到八月的恍然大悟。

從台南回來之後,恢復衝勁的心態以及清晰的思路讓我逐漸找回自我。對於進入複賽後接連不斷的創業課程與營隊,我應該做的就是在自己適合的位置上盡全力協助團隊,並且在每一次的挑戰中想辦法通關,順便從中撈點油水,學習產業知識、市場定位、商業模式與簡報技巧。

希望九月的我,能夠快速訓練商業思維,更清楚團隊走向與未來發展。

希望十月的我,能夠更有能力執掌多一點工作。

希望十一月的我,能夠主動分享觀點,激盪出更多新的想法和方向。

希望十二月的我,能夠問心無愧,與團隊共同承擔結果與喜悅。

直到比賽結束之前,我還會上很多課程、認識很多很厲害的人、也會看見很多令人驚豔的產品與創意。如果能在每一次的活動當中不停地累加這些不同凡響的經歷,我想,這將會是一趟充滿驚奇與收穫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