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參賽體驗 1/2­­­

姚思彤
.經驗分享.
Published in
Oct 15, 2021

嗨我是思彤😊

大二的時候我參加了社團舉辦的企業參訪,地點是台北小巨蛋,也就是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aiwan Tech Arena, TTA) 進駐的地方。那時候對於創業、新創、加速器等等的名詞一知半解,對基地的印象也僅止於環境很棒、冷氣很涼,是個很有錢的地方。

後來有一天我在中正某個讀書會和朋友聊天,剛好聊到畢業後要幹嘛,然後我就說:「創業吧,自己當老闆不覺得很棒嗎?」

那時候會這樣口出狂言,其實只是因為我也不知道我未來想做什麼工作、要不要讀研究所,再加上不久前才去參訪過 TTA,所以忽然覺得除了當個上班族或研究生,創業也是另外一種選擇。

於是一語成讖,今年我便以毛都沒長齊的菜雞之姿,跳進這個大坑之中。

初賽之前

我是和中正同社團的校友一起組隊參賽的。因為 FITI 規定團隊必須有一半是具備學生身份的成員,所以加上我,就可以符合資格。

四月開始,陸陸續續地開了幾次會,目標是製作 20 頁以內的參賽簡報。簡報內容建議涵蓋:

(1)產品構想說明

(2) 目標市場與規模大小、競爭優勢分析

(3)營運模式

(4)財務規劃

(5)團隊陣容介紹與獲獎經歷

我們大約每週開一次會,共同討論上週尋找到的數據和相關資料。大部分的時候是 CEO 和技術長在討論我們的產品可以怎麼包裝、適用哪種市場、台灣或國外的競爭者有誰等等… 我和財務長則在一旁專心聆聽、吸收相關知識並適時提出疑問。

經過無數次的修改,我們終於在6/29 晚上把簡報交出去了,而我也正式以「藥蠅」團隊的 CIO 參加 2021 年度第二梯次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

7/28 早上 10 點左右,我們收到了入選通知,正式成為入圍初選的 40 隊團隊、同時也是 11 組健康醫療的入選隊伍之一。

我們是編號 8 👋🏻

FITI 有哪些資源?

FITI 總共安排 5 場核心課程、2 場營隊、3 場評選,一路從八月玩到十二月,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基本上都是以 Webex 來進行。

各課程、營隊和評選時程

核心課程的主題分別是:

商業模式

智財專利分析暨從財務三表看新創公司資金狀況

創股權設計與募資規劃

募資簡報

行銷與策略

每場講師都很優秀,都是知名公司或事務所的總經理、執行長、律師、會計師等等,確保團隊能夠透過最好的資源來學習創業相關知識。課程所講授的內容非常務實,有些也會以現場團隊的狀況為例,透過與 CEO 一來一往的對話提供最直接的建議,讓每個創業團隊可以馬上把所學應用在自家公司。

營隊的部分也是線上,4 天總共 5 次的簡報健檢,包含國際策略佈局、專利佈局、健康醫療or創新科技、BP 健檢以及財務規劃,委員有來自 AIPLUX、橡子園、台灣天使投資協會、勤業眾信等知名組織,陣容相當強大。健檢每次半小時,都是先讓團隊進行 6 分鐘的簡報再請委員根據簡報內容提問或是給予相關建議。

評選的話基本上跟營隊流程一樣,由 6 分鐘簡報加上 10 分鐘 QA(一問一答)所組成。不同的是,委員並不會都根據營隊規劃的 5 大主題來進行提問,但基本上可以依照技術、市場、財務三大方向來備詢。

此外,從入選 40 強開始,竹科、中科、南科三大輔導園區也會同時寄信邀請團隊加入。每個園區提供的資源都不盡相同,有些園區會有額外的課程、工作坊可以參加;有些則會邀請之前得獎過的團隊來分享經驗,但諮詢服務卻是每個園區都一定會有的,團隊可以定期預約園區來對自己的簡報進行評測,藉此不斷的強化簡報內容、不斷的練習 pitch。

初賽之後

從上方的行程表可以看到,通過初賽的團隊就會一路跟著 FITI 所提供的培訓來精進自己的簡報內容。

因為一開始做來參賽的簡報僅是「大概」的構想,只要評審覺得你的產品是可行的、是有市場的,基本上就可以通過。因此,即便進入 40 強,這份簡報依然存在著許多缺陷,團隊必須利用 FITI 提供的資源來盡全力彌補不足,並想辦法再下一次評選之前創造更亮眼的成績。

我們團隊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發展方向。雖然產品雛形很明確,但在每次簡報的過程當中,委員們似乎都不太理解我們產品運作的流程以及運用的範圍,我們也沒有多餘的時間(也不適合)在簡報時多花篇幅去詳細解釋。

但因為我們的產品概念已經大致成形,所以可以更專注在尋找最淺顯易懂的呈現方式以及分析最適合的切入市場方向。前者只能透過不斷的簡報來和討論出最佳解;後者則需仰賴精通市場和技術的夥伴共同合作,嘗試找出兩者皆可行的交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額外的事情需要處理,例如:分析競品、規劃里程碑、精算財務、製作精簡且專業的簡報等等,當然, FITI 規劃的培訓和輔導園區的評測也是必須同時進行的。

總而言之,團隊在下次評選之前必須拿出更紮實的成果來向評委證明自己的產品是有在持續開發並有人買單的。相較於可行、有市場,這個階段要思考的是如何「商業化」,讓你的產品是真的可以賺到錢的。

比賽結束了,然後呢?

很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進入前 20 強。

即便在簡報當下非常順利、流暢且準時;QA 時也都能夠有條不紊的回答評委的疑問,我們顯然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但參加創業比賽是一回事,實際去創業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無緣獲得獎勵金,但在 FITI 與輔導園區培訓的過程當中所吸取的知識、資源、人脈…卻毫無疑問能夠幫助公司在未來創造更多無形的價值。

當然,會被 FITI 邀請過去擔任評委或講師的都是各領域當中的佼佼者,但有些時候他們所重視的東西和團隊不同:對產品的看法不同、對未來發展的想像不同、對公司最後是否能夠獲利出場的判斷不同…也許他們的建議不適合我們,也許我們的構想無法順利說服他們,但究竟誰的想法是更好的?或許還是得交由市場來決定。而我們參加 FITI 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聆聽更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提出的意見,好讓團隊在做每一個決策之前獲得更多啟發,進而降低犯錯的可能性。

比賽結束了,但真正的創業旅程才剛要開始,團隊成員們也將帶著新的體悟繼續開發產品。雖然很老套,但過程真的就是這樣 (笑),即便大家都說創業的失敗率很高,但我們有了 FITI 加持,多少會離成功更近一點吧:)

這篇文章結束囉!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就幫我拍拍手吧!先謝謝啦(長按可以連拍哦~)

下一篇會是我個人在這場比賽當中的一些心得感想,包含學到的東西、給未來團隊的建議等等,去看一下吧!

外部連結:FITI 官網 / FITI Faceboo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