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I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參賽體驗2/2

姚思彤
.經驗分享.
Published in
Nov 14, 2021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我在參加 FITI 的整個心路歷程,如果你是想了解 FITI 的詳細內容,可以閱讀【FITI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參賽體驗1/2

圖片來源:FITI Startup 2021–2

嗨我是思彤😊

一直以來我都是很隨性的人,不會想太多也不太在乎自己幾斤兩重 (笑) 。每當我決定要不要去做某一件事情時,通常只會考慮它「有不有趣」和我「有沒有時間」,如果剛好都有 ,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就直接衝了。

這次參加的畢竟是科技部舉辦的比賽,面對來自各個領域、各種年紀、擁有各式各樣人生經驗的人,我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微小與青澀,還有一些格格不入。但卻也正是因為這群人,讓我不得不強迫自己趕快變強,於是在追趕的過程當中連帶提升了視野、看見了真正的商業世界。

但剛開始,其實我怯弱又沒用

我和其他成員的背景、年齡、經歷都相差很大,也互不認識,僅僅是因為朋友牽線才一起組隊參賽。雖然我並非害羞內向到在開會時都不講話,但卻也必須承認自己的一大缺點,就是很難在陌生人面前自信地提出我的想法,更不用說是面對一群很厲害、很有經驗的人。

在經過數次的會議後,我發覺自己一直以來都呈現一種「緊張」的狀態。因為差距太大,加上開會的時候都是我 vs. 他們所有人視訊,導致我一直單方面無法融入這個團隊,接連好幾個禮拜都呈現焦慮不安的狀態。

而為了跟上他們的腳步,投入了大量時間在閱讀創業、生醫、新藥、B2B行銷、商業模式等等的資訊,但畢竟這不是考試,即便略懂定義,卻難以真正看懂整個 whole picture,更不用說要應用在比賽當中。

我不禁懷疑自己在團隊裡到底有什麼用?

但事情終於開始好轉,是我發現有其他成員也跟我一樣搞不太清楚狀況,卻勇於表達。有些我本來覺得沒問題的簡報內容他都能夠深入挖掘、從中再發現新的問題;有時候我腦中一閃而過的疑惑,我會遲疑是否要開口詢問,但他卻都會很直接的提問,甚至反過來提出更好的點子。

因為他,我開始嘗試做出改變,也回想起自己當初會來參加比賽其實是想挑戰自我。在創業這條路上我是一個赤裸的行者,我是來學習而非貢獻,所以我應當盡我所能在這段路途中帶走更多東西。於是我期許自己在每次的會議中,參與度都能夠比上次更好一點,而我也真心感謝我的團員們從來都是很認真的幫我解惑,並積極且理性地和我討論那些我提出的不完美的意見,讓我能夠慢慢積累信心,真正在過程中去碰撞出些什麼。

附上善良又優秀的大家~

每份微小的貢獻,都承載著龐大的努力與壓力

每堂核心課程都充滿著很硬很深的內容,我必須承認自己聽得很吃力,也聽不懂很多案例背後的基本概念。

但 FITI 舉辦課程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能把講師講到的理論和知識應用到自家的產品當中。因此,其實我應該要做的並不是努力把所有內容消化、寫在筆記本上,而是時時刻刻記著我們產品的特色與優劣,嘗試在課程裡找出可以讓簡報更完美的方法。

而為期五天的創新宏圖營則是讓團隊直接和各領域的專家對話,由我負責簡報、其他人負責提問或回答問題。

雖然是線上進行,但我仍決定前往台北與其他夥伴們一起參加,我想藉由這五天的時間好好認識我的隊員,同時和他們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即便我還是很難提出具體可行的意見,但至少能夠多提問幫助自己更加理解簡報內容。

除此之外,我們也參加了蠻多中科跟竹科舉辦的課程和輔導會,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兩間的輔導風格還蠻不一樣的:中科會把所有事情都統籌好,讓你可以專心準備比賽而無後顧之憂;竹科則是三不五時會丟一些資源讓你去接,比較像在隨時抽考團隊的準備情況。

去中科上課,並現場實戰演練

而身為創業小菜雞的我,在初賽的時候就覺得我們的簡報架構非常完整、邏輯通順而且內容充實。但在經過中科、竹科的輔導以及宏圖營業師的各種建議之後,我才知道裡面其實是有很多缺陷:技術講得不夠深、商業模式不具體、問題和解決方式不明確、切入市場的方向錯誤、競爭分析找錯人也比錯東西…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可以做哪些藥?價錢怎麼訂?怎麼確定客戶會買單?具體流程?如何證明成效?怎麼彌補沒有數據的先天缺陷?

儘管我的夥伴已經有過多次參加創業競賽的經驗,我們所做出來的簡報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完美,依舊需要透過多次的輔導和討論來反覆修改。這段經歷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想把創意或技術做成產品賣給市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想盡各種策略、做出各種嘗試,還要有一點運氣。

比賽結束了,但創業卻未完待續…

雖然我們未能順利進入 20 強,但公司的業務依舊要持續進行。

難過的時候依然會有訂單進來、依然要拜訪客戶、依然要參加已經排定好的會議…跟大學生可以放縱的大哭喝掛翹課不一樣,出社會的人好像沒有太多時間調整情緒,特別是那些在創業而不是領固定薪水的人。

因為世界真的不會等你。

就像 FITI 的時程安排都很緊湊,團隊必須利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最好的成果,因此過程往往是倉促、是狼狽的。

而跟以往參與校內競賽或甚至是一般課堂的期末報告不同的是,學生們在製作內容的過程基本上都是找資料、消化、討論之後,再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既有的東西;而在參加 FITI 的過程當中,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同樣的內容不斷的被反覆修改,過程一樣也是找資料、消化、討論,但更多時候是在思考以及應用。每一次循環都是在創造一個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透過不停迭代與優化,來爭取下一次的簡報機會。

學生擁有大把的時間可以 120% 的努力確保上場時能夠發揮 100% 的表現,但脫離學校的保護傘,我看到的是真槍實彈、犀利的提問以及不留情面的質疑。因此當你卸下了學生身份,不論是進入職場或是投入創業,你的頭腦不僅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晰,還要鍛鍊出一顆強大的心臟。

說真的,參加 FITI 並沒有讓我磨練出什麼超能力,也沒有讓我激發出想要創業的熱情,但它的確開闊了我的視野、帶我體驗到一般大學生沒有機會經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還認識了四位優秀又可愛帥氣的夥伴。

那,我推不推薦大學生來參加 FITI 呢?

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我並不推薦。

我認為創業是一段需要累積許多失敗經驗的過程,而這些經驗其實是有順序的。因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所以會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累積,參加的比賽也都會以「菜雞創業家」的需求來提供課程和培訓、業師的建議會是大方向而非小細節,你學到的東西一定會是最紮實易懂的。

創業並不是只有產品和行銷,還有技術、市場、商模、財務、智財、專利、募資、股權設計…你不懂或是從來沒聽過的的東西一堆,即便團隊成員都會有各自專精的領域,但要合作,你也必須略懂皮毛才能溝通

我原本以為雖然我什麼都不會,但我可以問身邊那些很厲害的夥伴。但現實是,我和其他人的程度差太多,以致於在討論的時候都跟不上,只能一直被動的接收他們給的資訊而無法思考。

但如果今天是一群光有衝勁卻什麼都不懂的學生組隊創業,你們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因此可以用相同的頻率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也許合作之餘也可能會意見不合,但也一定會有互相說服的過程,而真正的成長往往都是從中而來的。

你們會一起從零開始打造一個產品,會遇到問題會想到解法,會日以繼夜地討論該怎麼樣讓它更好。於是簡報不再只是簡報,你們會渴望分享、渴望大聲的告訴全世界你們的產品有多厲害、有多棒、用了什麼技術、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我在 FITI 的參賽團隊裡算是一個跑龍套的「學習者」,我能貢獻的東西很少,因此我選擇調整心態,多聽、多看、多學;但我認為要創業就要當個「創造者」,而這個角色是要靠合適的環境和一群合適的人才有辦法召喚出來的。

如果你真的對創業有興趣,可以先從學校裡面有的創業資源去詢問看看,比賽的話建議可以參加教育部舉辦的 U-START ,有一些學校也會不定期舉辦與創業相關的活動,都可以多多關注。

那這篇文章就到這邊囉!如果你看完覺得有幫助到你,就幫我拍拍手👏🏼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我在創業比賽中的瑣碎心得,也歡迎找我聊天:)

5 ~ 10 下|原來參加創業比賽有關是這麼一回事,好酷~

11 ~ 30 下|好像很有趣,看完有點想去參加比賽了💪🏻

31 ~ 50 下|我要創業,誰都不能攔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