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3 置換機關
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人生其實根本不是用一秒、一分、一時間、一天、一週、一月、一年這樣的方式堆積起來的。而是那些雖然不一定能用言語形容,卻能被自己清楚定義出來的「瞬間」所建立起來的。
|感謝的重量
來日本的之後,我瞭解到除了努力之外,大部份的時候還需要運氣。而運氣並非從天上白白掉落,而是透過許多人的幫助——那些人,幸運地,很好心。好心的把份內的事情認真做完,或者甚至超出份內,熱情地提供更多幫忙。日語當中,總是先道歉再感謝對方的範本寫法,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總之也學了透徹。
在公司,有許多事情需要大家的幫忙。例如找房子,換簽證,以及各種業務上的行政幫助。雖然都是大家份內的工作,但為了為數不多的外國人員工,他們必須花費額外的時間找 agent,確認手續,或者努力用不熟練英文解釋。這些事情都是我覺得應該要感謝的事。我養成了就算是小事也會事後再寫感謝信的習慣,用看起來有些生硬不熟練的日語。
為了換簽證的事,我寫信向 HR 道謝也一併副本給在當中幫忙解釋狀況的上司。那天晚上,終於因為換完簽證、成為契約社員而拿到工作手機的我,看見上司寄給我的信:
「感謝那些支持妳、讓日常生活好好運轉的人,是一個很棒的習慣。希望妳在未來的職涯也繼續保持下去。對我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
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封信之後,好一陣子都不曾大喜大悲的我,就突然迸出眼淚。
讓日常生活好好運轉下去一點都不容易。至少在日本就是這樣。
就像朋友 T 寫過的一樣。生活當中,有許多我們可以控制的因子,但那些因子慢慢失去掌控的時候,就是我會感到極度不安的時刻。在日本,有很多因子我無法掌控,在現在的工作上也是。有許多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讓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修補,要怎麼繼續前進下去。在那樣的無助當中,我只能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包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感謝這件事。
而這件事情,被一直以來照顧我、我所景仰的人給看見了,而這個人也不嫌麻煩,大方地給我正面的反饋。原來是一件這麼意義重大的事情啊。
遇見這家公司和這樣的上司真的太好了。
轉為正式的契約社員,期間雖然只有到八月底為止,但比實習生的時候多了許多權利。例如可以參加社員會、可以有工作手機、可以有社員證、可以正式參加各種社內活動等等。雖然現在的我因為能力不足,就這樣留在公司並沒有太大的幫助而決定只做短期,但是能在像家一樣友善溫暖的環境,有真正關心我的上司們默默看著我,這樣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難能可求。就像同事說的,以後隨時要回來還是有機會的吧。
從十月以來認識的菲律賓姐姐 R ,已經成為我在東京最好的朋友之一。不只每天上班見面,週末也常約出去玩,我去馬尼拉、她去出差時彼此給予關心。在工作上,能夠每天滿懷期待地去上班也是因為她。其他部門的同事甚至叫我們「香蕉姐妹」(因為臺灣和菲律賓在日本都以香蕉聞名⋯⋯)
R 說,「按照習俗原本想送妳筆的,但想想又覺得妳不是那種對筆講究的人。」我舉起手邊的無印良品擦擦筆說:「妳果然瞭解我。而且我握姿不對所以無法用鋼筆。」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 Chanel 耶,謝謝妳。但果然不是因為禮物,而是因為妳就在身邊隨時準備接住我的這件事。
|接納與抗拒
最近常常被日本朋友稱讚日文變好了。倒也不是真的可以在一兩週之內飛速成長,而是因為和日本朋友們久久才聯絡一次,隔一兩個月的變化大概還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吧?能夠定時這樣收到回饋,感覺動力上升了,當然最近付出的努力也確實地在回收當中。
但那是一種接納與抗拒的過程。大概。
例如來到日本之後我很喜歡的文化之一,是隨處可見的公共澡堂。雖然水質不一定有像溫泉一樣的療效,但可以在漂亮舒服的大澡堂裡面泡澡,模糊地發呆,用水柱按摩,和不認識的人坦誠相見卻擦身而過這些事情。作為每每新鮮又熟悉的日常,是我肯定離開日本之後一定會懷念的。
但是抗拒的部分也有。尤其是當發現自己不小心被日本化的時候。說話的時候考慮對方的身份,考慮親疏關係,考慮「迷惑」,為對方帶來的麻煩是大是小,然後再決定怎麼開口的流程。現在已經適應得不錯了,所以更加覺得可怕,有種無意識束縛自己的不自由感。
這陣子辦公室新來了一個越南實習生。因為是完全對日本不瞭解的人,所以聽她講話時忍不住覺得看見兩年前的自己。例如為了和日本人找話題,而提起在日本負面的經驗(這是讓場面冷掉最快的方法,卻也是外國人最常不小心提起的主題)或者是因為想學日文,而使用許多不合脈絡的單字,期望周遭可以溫柔地給予教學或糾正。(殊不知大家都覺得很麻煩,還不如希望繼續用英文溝通,或者趕快把日文學好)
括號部分是我兩年下來讀空氣觀察到的結論。後來覺得能在日本生存下來的外國人都不簡單,要不然就是徹底的孤立自己,要不然就是要對這個社會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而且自己還要柔軟地足夠融入。
雖然不知不覺適應許多,也從來沒有停止心理方面的自我建設,但還是想要保持原來在臺灣的那個自己。儘管知道無數個瞬間堆疊之後,帶來的只是更多的置換而已。
|遲來的反抗期
最近覺得自己好像在歷經遲來的反抗期。
例如開始討厭過度認真、過度在人際上飽含潔癖的自己。不知不覺,這樣子戴上自己的濾鏡評斷別人,錯過許多原先可以體會的人事物。有時候停下來看看,發現身邊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樣背景的人。同樣的大學、類似的公司、大致重合的政治立場、或多或少溝通可能的價值觀。「好無聊」,某個瞬間突然產生這樣的想法。
有時候也想活得隨便一點。隨便地聊一些無聊的話題而不感到空虛。暫時不想自己到底是前進還是停滯,隨便地虛耗幾個月而不感到罪惡之類的。不知道是不是東京有這種頹廢病毒,以前看太宰治之類的常常會覺得:「沒病也被搞到有病」,現在好像可以體會那種想讓自己墜落下去的感覺了。
(雖然說會寫這種千字自省網誌本身,就代表我永遠也不可能活得隨便)
少數能夠理解我的日本朋友說,他也能理解我哦。這種想要活得隨便、解放自己,卻無法做到的「不器用」。
在沒有根基的日本,要打破這樣的局面也是滿困難的。我想到的策略就是利用之前用過的語言教學 app,每週可能的話約一個不同的日本人出來練日文,至少這樣子可以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因為是單次付費,也不用擔心遇到怪人,就算是怪人見一次面也就算了。況且評價高的人幾乎都是副業認真在當外語老師的上班族。
也就這樣順利找到了商業日文課的老師,真的是個很有氣質、也很會教學的好人。但有一好沒兩好,原本想要學拳擊,卻被一個日本老師臨時放鴿子。雖然也是有溝通上的誤差,但還是覺得有點挫折。有時感覺人生其實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人本身的天性加上以群為本的特質,就是一場注定互相傷害的悲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悲劇當中讓自己充實、快樂一點而已。
除了語言教學 app 之外,在一些朋友的推薦之下,半認真半玩票性質的開始了我的社會實驗:使用 T 開頭的交友軟體。「咦—妳不像是會用這種軟體的人啊」,大家都會這樣想吧。但這正是最近我想開始的原因(如上述的反抗期)
請放心,我並沒有壞掉(?)只是覺得自己的道德濾鏡讓世界變得太過單調,所以想要看看不同的角落。
實際用了之後真的看見好多奇人奇景。當然也趁機學了很多日文,單字庫正在往非常廣泛的方向擴展著。
有時候,看見對方的興趣有電影或者音樂,就會隨便丟個訊息問問看推薦是什麼。記下來,有時間的時候就看看或聽聽。喜歡的話也算是一種收穫,不喜歡的話就當作認識了另一種世界觀。遇到怪人的話就立刻斷開連結之類的。雖然基本上日本 T 軟體上的人並不熱衷於對話。
有些人的自我簡介用非常漂亮、風格獨特的日文撰寫,那時候會覺得很厲害。有些人對於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確,那時候也深感佩服。等等。有種當作人類版 wikipedia 在使用的錯覺。
那樣做的話,好像可以不那麼討厭自己。不想再用學歷、工作、政治、價值觀輕易去評判一個人了(雖然軟體上仍然有學歷和工作,但反正也可能是假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普通人,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這件事情好像可以透過這個社會實驗,再次有點實感。
說到這個,最近我真的開始討厭起 Facebook 了。儘管自己大學時期常常在上面積極分享,直到現在也在用這個平台分享這個網誌是確切的事實,聽起來或許很自相矛盾。作為臺灣意見領袖/ 公民團體/ 政治人物/ 媒體新聞的發信平台以及大部份人的溝通管道,短時間內恐怕還是不能捨棄 Facebook 吧?
但我的意思是,總覺得上面充斥著許多太閒、喜歡探究別人隱私、不知道分寸、還喜歡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的人。喜歡分享是一回事,但是該怎麼樣反應是關於禮貌與道德的另外一回事。當然,我無權也無法控制他人,但是常常看到一些言論就會覺得, Facebook 真讓人厭惡(我幾乎已經不滑了)。儘管 T 軟體惡名昭彰,但我反而覺得 Facebook 裡的偽善有時更讓人倒彈。
雖然平台本身沒有錯,但它的設計和體制讓某些現象成為命中註定。
諸如無意義的奉承、無意義的炫耀、無意義的比較、無意義的爭吵、無意義的追問、無意義的互動。大概慢慢能夠體會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從上面消失,還有為什麼日本人不喜歡用它。有時候,也納悶自己為什麼以前可以這麼安心地把自己的生活放在上面。也許漸漸理解人性之後,心生恐怖了,以前那種天真的眼神沒有辦法用眼鏡戴回去。最恐怖的就是我們自願進入這種可怕的地方,而且無法斬斷手銬這件事。現在還在使用的原因,真的就是因為大家都還在尋找更好的地方而已吧。
如果要描寫 Instagram 和最近開始用的 Twitter 的話大概會變成一篇論文,那就讓我在此打住吧。
|那些我們沒有學到的事
嘿。妳可以推薦我一些瞭解自己情緒的書嗎?
這週我這樣問了相關專業的朋友。因為不懂得怎麼面對和處理那些無法開口的事情。也不必問是怎樣的事情,因為人生應該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這樣的事情吧。
一方面也覺得困惑,為什麼自己和身邊的同溫層往往偏向關心大尺度的事,例如對於政治和社會感到憤怒,在大學鑽研論文、閱讀新聞和分享時事分析,但我們卻從來無法好好解決近在眼前的事情,例如自己的情緒。現在考慮起來應該就是一種逃避,因為近在眼前的事情常常是一輩子都解決不了的事情,而政治和社會議題至少還能夠用常理辨明(儘管最近還是發生了許多非常理能夠理解的事情⋯⋯)。
朋友說,我們都太想要讓自己趕快好起來,而忘記壞的情緒也是自己的一部份,進而開始厭惡頹廢的自己——其實我並不是不能接受壞的情緒,而是有時候無端地被罪惡感所困住,或者被一些根本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事煩擾。
以前的我,是什麼事情都說得出口的孩子。但是事到如今,有些事情我就是說不出口。諸如那些打在鍵盤上,最後沒有送出去的關心。諸如那些,送出去卻無法得到實質回應的徒勞無功。
只能這樣旁觀了嗎?也許是的。死去之前為什麼大家會有那—麼多後悔的事情呢?因為並不是說出口就能夠解決,而是說出口只是讓事情更加殘酷而已。在沈默之中期待能夠互相理解,是我最後得到的結論。
上次的網誌收到了一些朋友特地送來的反饋,我真的覺得很開心。但是,只是默默地一直看著網誌的你或妳,就算什麼都不說也無所謂。就用你所看到的這些文字來理解我吧,也相信我正在嘗試理解你。這就是全部了,畢竟我還是學不會隱藏。
順帶一提,書是這一本。因為沒有電子版本,所以徵求來日本玩時可以幫我帶一本的熱心人士。雖然書名看起來很芭樂,但是評價很高。
|最近的軟文化心得
- 十二國記
兩年前剛來日本時就一直很想要補完十二國記的日文小說版,直到最近才開始。十幾歲時在衛視看完動畫全集,閱讀中文小說全集,直到最近閒暇還會在 Netflix 上全部重看一遍。
十二國記的世界觀真的很特別。對於後來誤打誤撞主修政治的我來說,也算是一套給予人生啟示的系列。雖然停刊停到大家都已經失去希望,但沒想到去年年底,出版社宣布今年一定會有新刊。非常期待,晚到的青春仍然活著的餘溫。
- 琴之森
對於一色真人老師,臺灣人比較熟悉的作品大概是《花田少年史》吧?
但是我認為老師最大的魅力、說故事的能力、和畫工,都能夠在《琴之森》裡面看到。漫畫從連載當時就有定期關注,2015 完結之後,最高興的就是在 2018 年能夠看見作畫非常細膩的動畫版本。有好幾幕,海的手在鋼琴上飛揚時,手指動作之輕柔纖細,都讓我忍不住覺得日本動畫已經走到這一步了嗎?那樣的感動。
S1 主要述說主人公一之瀨海和雨宮修平相遇,並成為競爭對手的兒時故事,S2 則以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為主軸,述說海、修平以及各國選手的競爭過程,也刻劃海與恩師阿字野老師之間的情誼。
琴之森最吸引我的,除了可以隨著情節欣賞更多古典音樂之外,也包括對於人性的刻畫。第二男主角雨宮——真的是個讓我很討厭的傢伙,但同時也是我自己的投影。他嚮往天才男主角海在鋼琴上的才華,因為自己的平凡、教科書式彈法、父親的陰影與壓迫而時常感到自卑,滿腦子只想著要追逐與比較,沒有辦法真心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一邊看一邊討厭雨宮,一邊連結到自己身上的感覺非常奇妙——有評論是這樣說的:「大家喜歡琴之森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們都是雨宮,嚮往著能夠成為一之瀨。」
這是一部飽含音樂和成長的作品,可以先看完漫畫,再慢慢用動畫中的演奏感受那些情節。配音員的陣容也非常豪華。今年八月還會在東京歌劇城舉辦演奏會!!
- 最近喜歡的日文歌和樂團 list up
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總之是一頭掉入了 J- HIP HOP/ R&B / SOUL / CITY POP 的世界。每天晚上和每個週末只要在家就是埋頭聽音樂的日常。兩週後去完渋谷的音樂祭之後再好好寫感想整理一次。
- 忍不住想恭喜羽生得到花滑世界選手權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