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單車環島,停不了

邱繼緯
夢想的冒險航道
3 min readOct 17, 2020

台灣、四國、琵琶湖、能登半島……

Photo by ZSun Fu on Unsplash

書本與我:

對作者一青妙而言,台灣是她的另一個故鄉,她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受台灣教育,小時候在台灣成長,直到11歲才移居日本,後改從日本母親的姓氏「一青」。

在這本書,我覺得除了寫她騎自行車環島的紀錄外,我覺得還寫下了她對想要認識故鄉台灣的心情以及與父親環島歷史的交會。而在她旅途的最後,我也能感受到她說著「環完島,終於可以說我是真正的台灣人」的那份對台灣人身分的認同感。

對我而言,當初買這本書時,我原來只是想找本台灣自行車環島的書來看(所以我目前也只看了台灣的部分XD),看完後才發現作者本身還有其他故事(Google後,發現作者是台灣過去五大家族之一-顏家的第四代,妹妹是歌手一青窈)。對於最近幾年走歐洲線的我,也開始反思台灣行腳這件事,於是開始構思下一個計劃「環島」,用自己的雙腳去感受台灣。

PS.書中提到的幾部電影(練習曲、帶一片風景走、陣頭、不老騎士),也應該找時間來看看!

環島的意義

用自己的雙腳踩踏著自行車踏板努力前進,親自去看,去聽,去吃,去感受,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連結到「認識台灣」...透過環島,我認識了自己成長的地方,也產生一種對台灣的鄉土情懷。說不定,環島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回到原點」...環完島,終於可以說我是「真正的台灣人」。

繞台灣一周

難道環島也是新造語嗎?究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使用的呢?為此,我特地前往台灣的國家圖書館,搜尋舊報紙的資料庫,發現1953年的「徵信新聞」裡面,刊登這樣的標題「環島鐵路的先聲,克難成功的林坊鐵路」。說不定,最早使用環島一詞的就是這篇報導,原來早在距今60多年前的報紙裡就出現了,令我大吃一驚。

Formosa

十六世季,最初發現台灣的葡萄牙人從海上遠眺台灣時,被她的美麗所感動,於是用葡萄牙語高呼「I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所以「Formosa」就成了台灣的別稱,也稱「美麗島」。

向遼闊的太平洋高聲歡呼

台灣東半部擁有和西半部截然不同的面貌,即使早就知道了,可是這個瞬間還是讓人感到相當震撼。藍色漸層的遼闊海面和湛藍的天空,無限寬廣的在眼前展開。

何謂環島?

對台灣人而言,「環島」的意義是什麼?我問了隊伍裡形形色色的參加者。大家幾乎都異口同聲的表示「環島是台灣人的一個儀式」。環島被賦予了特別意義後,別具象徵。尤其是包括我在內,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接受的是國民黨一黨專政時代的教育,中國色彩濃厚,教科書裡幾乎沒有提到台灣,從小就被教導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是伴隨著民主運動的發展,台灣人可以用自由坦蕩的心,面對台灣這個故鄉,對台灣這片土地充滿了濃厚的情感。

與父親的交會

父親出生於台灣,從小被教於為日本人的父親,在戰爭結束後,突然被告知是中國人,他在身份認同上陷入了苦惱…明明是祖國的台灣,儼然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現實生活產生了矛盾,但苦於找不到平衡點,於是決定離開台灣。而父親的這趟環島也帶著訣別之意,想把「台灣」烙印在自己的腦海吧。

我自己雖然是在台灣接受教育,十一歲移居日本之後,跟台灣也漸行漸遠。最近十年間,我頻繁的到訪台灣,和台灣的連結也越來越緊密。也正因為是靠自己的雙腳完成環島,多少能夠直接體會到父親當時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