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TOEFL 82 → 111:我的8年英文學習歷程
雖然標題寫了托福,但這篇文章跟托福學習技巧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用托福當作衡量我英文能力一個量尺XD。本文主要記錄我從進大學到現在學習英文的過程和想法,以及分享我過去學習英文的一些方法。
*這篇文章不適合正在托福地獄,急需提升成績的朋友。拜託請去找專業的補習班/TOEFL課程衝刺一下,我覺得他們對速成提升分數還是有一定幫助的XD
廢話說完,以下進入正題!
▍關於我
要暸解一個人的英文學習歷程,我認為要先從他的起始點開始了解。舉例來說,如果我從出生到小學都在美國長大,那我的英文學習方法大概對95%以上的台灣學生沒有多大的幫助XD。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讀過任何雙語教育的中、小學,不過國中讀的是天主教教會學校。我跟大多數台灣小朋友一樣有上過一些兒童美語補習班。在大學去美國交換前從來沒有長住在英語系國家過(短期旅遊不算)。雖然我的學測英文15級分,但除了「讀」比較好之外,聽、說、寫基本上都蠻悲劇的,大學前人生講過最長的一次英文應該是學測面試時的英文自我介紹XD。
遙想當年第一次考托福是大一為了申請交換學校。補完習之後只考了82分,連許多美國學校的最低門檻都沒過,只好摸摸鼻子延後一年申請。隔年捲土重來後考了98分,雖然口說還是只有20,但至少讓我順利申請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交換計畫。最近為了申請美國研究所再次準備托福,經過了8年的淬煉我的分數提升到了111分,也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我的英文學習歷程
以下把我的英文學習歷程和程度大致分成幾個階段:
階段一:大一到大三 (2013–2015)
- 基本上是我打英文基礎的時期。過去18年只累積英文單字量跟閱讀能力應付英文考試,但從來沒有認真的想過學習英文要幹嘛。這段時間我確實地提升我的基礎英文能力,也開始找各種機會練習我的英文口說跟聽力。
階段二:大四美國交換到工作前 (2016–2017)
- 在美國交換期間讓我的口說有了顯著的進步,也更能用英文表達我的想法。這個階段基本上讓我對「開口說英文」不再懼怕,同時也在英文寫作上進步很多(因為美國很多課都需要交英文報告)。
階段三:開始工作前兩年 (207–2019)
- 第一份工作在美商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做行銷。Seagate組織結構非常扁平,整個亞太區域行銷部門就是一個團隊,因此有許多跟亞洲各國同事合作的機會。在這期間我從同事/老闆們的學到很多母語人士如何撰寫英文信件/簡報的方式,也同時學會如何用英文和別人討論問題(講直白一點就是用英文開會吵架XDD)。從模仿開始,兩年我就漸漸熟悉職場英文溝通的方式了。
階段四:搬來新加坡工作後 (2019- now)
- 在搬來新加坡前英文已經有一定的水平了,來到新加坡後生活中大小事也都要使用英文,漸漸地已經習慣全英文的工作環境跟生活。目前大概是一個搬去任何英語系國家都不會再太擔心語言能力的狀況吧,能夠比較隨心所欲的開啟英文溝通的模式了。
▍英文學習方法
Tip 1:善用大學英文課資源和讀原文書
必修英文我不小心就選到了一個專門教莎士比亞的老師,導致我過了超痛苦的第一個學期。“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午夜夢迴還是會想到這個莫名的回憶。但這一年的英文課卻大大的提升了我的閱讀能力。除了必修英文外,我還另外選修了英文寫作(ASU)、五分鐘英文講臺(台大)等課。另外我還善用了外語中心超級佛心價的托福課程,相對外面的英文教學課程,大學的英文課真的是便宜又有品質保證,能多修就多修。
讀原文書也是進步英文閱讀能力的好方法。從高中讀中文教科書到大一開始看經濟學原理、統計學、會計的原文書,一開始崩潰的不行。然而一但撐過第一年後,英文閱讀的速度就會突飛猛進。想要英文進步的話真的不要貪圖便宜看翻譯的中文版本,盡量逼迫自己看原文書。
Tip 2:幫自己營造“說英文”的場景
提升英文口說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幫自己塑造一個說英文的環境。當你被迫只能用英文和其他人溝通時,英文口說自然會進步。大學是相對最沒有壓力的時期,跨出舒適圈參加“只能說英文”的活動是最好的第一步!
在大學期間我參加了管院的交換學生接待計畫 (Buddy Program)和來台大交換的外國學生深度交流,參加台大與南加大學合辦的商業競賽,與南加大同學一起討論商業個案。去應徵了英語辯論社的志工招募,跑去桃園機場接機,迎接來自各國的參賽者。在大三時,我還去應徵了管院暑期課程的輔導員 (Resident Assistant ),一整個暑假陪著來台大的30幾個國際學生一起上課,設計各種的台灣體驗行程和文化活動與他們一起玩樂。
總結來說,這些活動讓我即便在台灣也能營造出讓自己開口說英文的場景。我有聽過朋友選擇線上交友,當台灣在地文化英文導覽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踏出第一步去參與就是成功的開始!
Tip 3:看影片練習英文聽力,中英字幕切換複習
大一大二時,我很常用Voice Tube來練習英文聽力。Voice Tube上的主題非常多樣,從Ted Talk到生活小知識都有,不會看了很乏味,而且多數影片都有中英兩種字幕。以下是我練習的方法:
第一遍:關掉全部的字幕,先看自己能聽懂多少。
第二遍:打開英文字幕,試著把剛剛第一遍沒聽懂的地方搞懂。
第三遍:打開中文字幕,把剩下還是不懂的內容全部弄懂。
第四遍:切回英文字幕。這時應該相對熟悉內容了,可以試著跟著影片一起唸一下 (shadow speaking)。
對我來說,二跟三這兩個步驟對腦內的中英文交互思考蠻有幫助的。看英文字幕時會自動讓你使用英文去思考。然而一定還是有些句子或單字聽不懂/看不懂,這時透過打開中文字幕看第三次,就能建立這個句子/單子的英文與中文的連結,之後更不容易忘記。
看影片時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看很知識性的東西(e.g. Ted Talk),多看一些有趣的主題,把自己聽英文的習慣培養好就好。除了Voice Tube之外,現在各種串流影音平台大多也有中英字幕。例如在看Nextflex, Disney+, YouTube影片時也可以試著打開切換成英文字幕,練習的方法大同小異。
除此之外近年來各種語言學習的 APP也是幫助減低語言學習障礙的好用科技,以下兩個是我自己用過覺得體驗不錯的產品:
- Duolingo: 有趣的學習體驗,單元化跟高互動性讓學習英文不會那麼無聊
- ELSA Speak: 幫助學習發音 (pronunciation)的神器
Tip 4::學習用英文闡述自己的觀點
「表達有效性」很重要。如果你講完一長串正確的英文,別人還是聽不懂你在講什麼,那麽其實你沒有真正達到『用英文溝通』這個目的xD。在美國交換期間我進步最大的是學會如何用英文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舉例來說,在跟同學聊到「台灣是不是一個已開發國家?」這個話題時,我的立場是什麼?為什麼我這樣認為?有沒有什麼了經驗/例子是可以支持我這個論點的?
雖然這聽起來已經超過單純的的英文口說練習,但綜合這種邏輯思考的能力可以讓你在有限的英文字彙量更有效地和其他人溝通。
除了透過平常與朋友聊天、上課與同學的小組討論報告的練習外,讓我成長最多的是參加聯合利華商業競賽的經驗。在提案的過程中,我學到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解釋我們的提案以及說明提案背後的支持數據以及各種例證。因為報告的時間有限,所以要怎麼組織你所有的訊息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這個經驗除了提升我的表達能力外,也建立我用英文傳遞想法給全世界的人的信心。
Tip 5:大量閱讀和聆聽
在交換完後,我的英文水平已經有了明顯進步。過去幾年我開始加大英文的閱讀/聆聽量,增加自己英文的資訊來源。一旦習慣接受高強度的英文資訊量,久而久之聽英文跟讀英文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以下是根據我自己背景/興趣,分享幾個我常聽的英文podcast頻道給大家:
- WSJ Tech News Briefing
- Stanford GSB: View from the top
- How I Built This with Guy Raz
- Go Figure by Gojek (有點久沒有更新了XD)
- Product to Product
閱讀的部分可以看新聞/期刊/各類文章。我自己買了電子書閱讀器後覺得讀英文書來更方便了。Kindle內建就有英英/中英翻譯的功能,遇到不會的字可以直接查,還可以標注起來,還蠻方便的。
聽/讀什麼主題完全可以看個人的興趣,但重點就是加大你的閱讀和聆聽量,讓自己習慣這種強度就可以了。
▍小結
最後聊完我的英文成長歷程後,也想談談我對學習英文的心態轉變。以前會羨慕那些沒有口音,流利地說著英文的人,但現在我更把英文視為一種溝通工具。
每一個人因為先天環境、語言學習天賦的不同,在英文學習的道路上是從不同的起跑點出發,跑的速度也不一樣快。也因為這樣,我們必須想清楚我們想達到的終點在哪裡。對我來說,學英文最大兩個目的是:
- 能夠接觸更廣闊的資訊來源進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 能夠清楚地表達我的想法,與更多不會說中文的人交流
如果從這兩個目標來看,那口音、流利度就不是我最優先追求的「英文進步」,增加閱讀速度、聽力的準確性、以及如何用英文清楚地表達我的觀點才是我需要持續進步的地方。
即便我的英文在過去8年成長很多,直到今天我仍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英文很好』的人XD。跟同事開視訊會議念錯對方的名字,寫英文信件時文法錯誤等,這些都是日常發生的事。但現在的我更不怕犯錯,也更明確知道我學英文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這篇心得文可以幫助到一些還在尋找學習英文方法的朋友,也能給一些對自己英文沒有信心的朋友一些鼓勵。不要對短暫的英文學習成效失望,把英文當作一個長期投資的項目,只要你每天進步一點,長期累積下來的成長絕對遠出過你的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