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餐盤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生產力這件事也可以用在廚房,雖然廚房是做料理的地方,也可以用 Notion作筆記,讓大腦從儲存機制裡解脫。想像一下,要一邊煮一邊想事情有多麼阿雜(台語)。

在《跟廚師學做事》中,提到後台任務background tasks,在烹飪還沒有開始之前先執行後台任務,我把它寫成模板,省得每回買菜還要再想。

相關閱讀: 跟廚師學做事

以下就是「第二大腦」的思路:

Q:首先問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目標與動機)

A:簡單清爽的生活,利用211餐盤的理論來打點飲食習慣。

Q:何謂211餐盤? (理論)

A:就是把每一餐分成4等分,蔬菜2等分,蛋白質1等分,碳水1等分。這樣的概念是從「哈佛健康餐盤」延伸而來,除了能穩定血糖,更能吸收每日所需的營養、維持飽足感。

Q:既然如此,用什麼方法才能融入生活? (具體行動)

A:養成習慣,我的計畫是讓它成為生活中的自動駕駛。建立「自煮模版」,選擇幾種固定的烹調方式,就能輕鬆執行211餐盤。將計畫儲存於Notion中,日後可以隨時完善。

Q:個人模版 (架構)

A:「自煮模版」內容如下

原則_生活中方便取得,以食材種類區分。(清單)

【蔬菜2等分】以各色蔬菜類、菇類、藻類為主。

易保存: 四季豆、荷蘭豆、甜豆、豆苗、豆芽菜、高麗菜。

根莖類:小黃瓜、紅蘿蔔、馬鈴薯、洋蔥、節瓜。

菇類:鴻喜菇、金針菇、舞菇。

冷凍類:豌豆仁、綠花椰、白花椰。

乾燥類:海帶芽。

【優質蛋白質1等分】優先選擇植物性、白肉,順序以豆>魚>蛋>肉為主。

生鮮:豆腐、雞蛋、雞胸肉、大尾蝦、鯛魚片、透抽。

罐頭:鮪魚、鯖魚。

【澱粉類 1等分】以原型食物取代部分白飯。

馬鈴薯、地瓜、玉米、燕麥片、吐司、米飯、冬粉。

Photo by Ryan Christodoulou on Unsplash

< 料理方式 >

川燙(鹽)、涼拌(亞麻仁油)、乾煎(肉類)、熱炒(蔬菜)。

< 用餐順序 >

在飯前喝一杯水或蘋果醋,進食順序為:先吃蛋白質的食物→再吃蔬菜類→最後攝取澱粉類。這樣吃下來,會增加飽足感,避免不必要的熱量。

< 額外補充 >

用餐以外可視自身體況,補充維他命,或吃一些水果、堅果類。

水果:番茄、香蕉、芭樂、櫻桃、奇異果、柳丁。

堅果:腰果、核桃、葡萄乾。

維他命:易生菌、B群、維生素C、D、鎂。

Q:為了大家好,可以規範他人嗎?

A:不可,再好也要得到本人的同意。跟減重活動一樣,先心理建設之後才會產生意願,缺乏「動機」的事即使再「理想」也不會持久。

自己也是經過層層探索與實驗才走到這一步,任何觀念皆非一蹴即成的。人的安全感來自對事物的掌控,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理論」涵蓋大多數的人,「實驗」最能體驗是否合適。

Notion 筆記模板

【心理學小測驗】

最好的業配就是宣揚完理念與自我實踐之後,推給你一個商品。

以行銷的觀念來說,它是抽象概念的具體化,實體商品更方便擁有。

擁有了這個商品,就像在對自己說:我過著健康的生活,這就是跟你潛意識在溝通。( 公式是這樣寫的: 211餐盤 = 健康生活 )

我們來看看商品連結: 211餐盤

如果你看過「勾癮」這本書,就會知道這個實驗的原理。

其實使用家中原有的盤子,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只要按照211的比例放置即可。

相關閱讀:

勾癮:創造品牌幻想,從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解構行銷創意,觸發消費渴望

【LikeCoin化讚為賞】

Photo by Kam Idris on Unsplash

--

--

極簡成長 | 平靜力量
習慣養成中心 2022

週報作家、圖像記錄員、極簡成長引路人。善用文字和視覺圖像傳遞重要訊息,撰寫關於: 自我肯定 ∣ 長期心態|第二曲線 的文章。利用寫作研究複雜理論,任務是幫助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